【摘 要】教师专业成长,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不同成长取向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经验成长取向就是关注实践,在实践领域实现理论的建构,在行动中实践教育的理想。经验的生长是一种生命活动过程,它不仅包含了知识的生长,还包含了人的情感与意志,以及形成种种应有的习惯和态度。教师经验的生长不仅要关注教师本身的经验,更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将相互的经验与生活相连、与社会相连,实现最本质的教育经验的生长。
【关键词】名师经验;儿童经验;经验课程;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6-0078-03
【作者简介】查人韵,江苏省太仓市港城小学(江苏太仓,215400)副校长,高级教师。
杜威说,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教育是如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基于经验的教师成长,对教学的理解应以经验为取向,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在实践领域,以实践的样态,按照实践的方式呈现。在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现状和经验过程中,我寻找日常教学实践的专业发展方向,形成自主、持续的专业成长意识。
一、名师经验的润泽
教师专业成长意味着教师能够把工作提升为专业,能把专业知识转为专业实践,并且掌握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除了在直接完成教学任务的经验中去构造,还可以从他人的间接经验中获取。回顾成长历程,我确实非常幸运,在职业生涯中相继遇到了一位又一位名师,他们的宝贵经验,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0年8月,作为优秀毕业生,我幸运地加入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开启了教师生涯。2003年的一天,教育局领导引导我拜了一位师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副主审沈重予老师。沈老师对教材了如指掌,只要我一报教材里的課题,他总会说:“是第几页到第几上的,对吗?”沈老师指导我分析教材先要多读,再看结构,弄清教材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什么?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向师父请教多了,我也逐渐积累了教材分析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力也随之得到提升。
2004年,我成为太仓市首届高级研修班的一员,遇到了导师——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先生。曹老师对教材研究很深,很多名师对他都是敬佩有加,他对课的本质常常一语中的。无独有偶,在我成为太仓市名师班学员时,王林先生成为我的导师。作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主编,他对教材的把握也有独到之处,王老师常说:“简单点,别搞复杂了,把握本质就好。”在两位导师的点拨下,每堂课前我都会思考:这节课最关键的那个问题是什么?这样的思考,让我的课有了灵魂,不枝不蔓,主干突出。
2009年12月,幸运再次降临。在钱澜校长策划的“名师追随与突破”活动中,我有幸拜华应龙老师为师。虽然华老师远在北京,但我仍时不时收到师父的关心,“人韵,最近看什么书?”“人韵,最近在上什么课?”“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别的老师上这节课有什么问题?看过几位老师上这节课?你和别的老师上得有什么不同?”一开始我被问得哑然,但渐渐地,在这种思维的启发下,我养成了课前自我追问的习惯。
自己想!再想想!华老师很少直接告诉我上课的思路。我明白,师父不是不教而是大教。师傅送我的第一本书是《创造性思维》,在接触中,我也找到了华老师的课为何总是那么有创意的密码。
对成长中的教师,能得到优秀教师的经验滋养,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我得到的滋养不是一招一式的经验分享,而是一种整体的思考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沈老师、曹老师、王老师传授给了我分析教材、把握数学本质的经验;华老师给了我超越已有教材与已有经典案例的经验。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我幸福地成长着:多次执教苏州市公开课、评优课,并获得一等奖;教学案例多次获省、市一等奖,并刊登在《备课手册》中。杜威传承了詹姆士的思想,认为经验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而其中的认识又包含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确实,名师的经验包含思维方式、习惯、态度等,他们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感,他们在解决问题与教育科学研究时的那份坚定,都让我受用终生。
二、儿童经验的启发
2007年,在一次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组织的小学基地学校协作会上,成尚荣先生对我们提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你对儿童经验有哪些认识?”成所长的问题总是带有前瞻性的思考,这个问题给我们指引了研究的方向。
新学期开始,钱澜校长让我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建立数学学习起点档案,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站在“儿童立场”来了解儿童。调研分幼儿园数学课程访谈、父母问卷、学生前测三部分。访谈与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幼儿园数学园本课程、参加过的数学培训班、家庭教育使用过的数学课程、家长在数学方面进行了哪些启蒙教育、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已掌握情况等。调查结果显示,本届学生有43%的儿童参加过逻辑狗、杰力卡、蒙氏数学、东方爱婴数学课程、珠心算等数学培训班;有75.5%的家庭有数学学习材料;几乎所有家庭都进行过读数、写数、10以内加减运算等启蒙教育;就认数与计算的前测看本届学生能读出1~20的占99.7%;能口算10以内加减法的占75.8%;能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占39.1%。而一年级上学期的要求只是能计算10以内加减法,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这样的结果让我非常震惊,长期以来我到底在教什么?教知识,还是在教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应该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了经验。我的教育究竟在谁的经验中,又是为了谁的经验?缺失了儿童的经验,还能算真正的教育经验吗?
随之而来的顿悟:我的教学可以从儿童出发,把儿童的已有经验作为教学起点,把他们的问题、困惑、体验、思考方式等作为教学的生长点,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增长点。2012年,我申报了课题“基于儿童学习起点研究的教学行为改进”,从此我的教学从数学转向了数学与儿童的融通。记得执教省教学新时空观摩课《和与积的奇偶性》,我让学生用列举或画图的方法来自主探究和的奇偶性,学生呈现的作业令人耳目一新。我开展儿童经验的持续研究,是因为享受儿童经验给教学带来的那份惊喜,把儿童经验作为起点,作为素材的课堂,教师的经验、学生的经验相互作用,让彼此的经验丰富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形成了“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的教学主张,成尚荣先生说:“教从儿童‘学的起点出发可以使教学真正‘落地,教从儿童‘学的起点出发端正了教学的逻辑起点。”这一教学主张同时还实现了学习者的统一。教在儿童起点的课堂,儿童的创造性,儿童自然生长的力量,常常让教师对教学有了别有洞天的理解,让教师跳出教科书、跳出惯性思维的束缚,分享学习者的喜悦,让学习不再是意料之中的事。也常常加深了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儿童的理解,对儿童学习特点的把握。行走在儿童经验中的我,换了一种思维与行动方式,让我欣赏到了别样的风景,课堂因为融入了儿童经验,显得更富有生机活力。
三、经验课程的创生
杜威先生说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意义深远。实验课程属于他所倡导的“经验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是为了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我想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让他们轻松地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发展数学的核心素养,工具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如立体图形的学习,不涉及想象的都容易掌握,但一涉及想象,如平面与立体的转化,学生就犯愁了。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正方体》单元的学习中,我和学生尝试开发了《玩转长方体的面与棱》两节实验课。右边长方形都有若干块,请你选出6块,围成一个长方体。学生独立尝试,在试错中不断调整,在交流成功失败的体验中不断明晰长方体的面的特征。学生总结出来的结果是要选3对,每对2个。答案看似简单,但这个答案的得到是学生反复尝试,在反反复复地把平面围拢展开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学生借助学具,进行二维与三维的转化,概念根本用不着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得到了切實的提高。
在实验课程中,学生逐渐主动建构课程。如,学生成功地搭出一个长方体后,会自觉地尝试还有没有不同的搭法,然后自主总结出要领。我不再垄断话语权,而是和学生发出共鸣:原来是这样啊!有时一起进行的任务我完成的速度比学生还慢,学生常常能创造出令我意想不到的结果。实验课程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合作性,自然地让我和学生成为合作者。确实,实验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只是教师。因为这一课程不是既定的,而是生长出来的,具有共生性,需要教师和儿童共同协作生长出它的高度。我希望通过研究梳理出儿童数学所有必备的直接经验,建一个实验室与儿童共同开发学具,并通过实践形成使用说明、游戏规则或教学案例。
于是,2016年我申报了课题“儿童数学实验室的开发实践研究”。在我和学生们共建的实验室里,会摆满各种瓶瓶罐罐,上面标上容积,让学生随时都可以看到,这是500毫升,这是1.25升……窗户下系满一个个沙袋,上面标好不同重量,让学生们随时可以拎一拎,感受不同的重量。柜子上摆满各种各样的尺,课间学生可以一起测量长廊的长,大树的高……这里还有动态生成的结构模型,最新科技的统计互动游戏,一箱箱认数的、认识图形的、探究规律的好玩的学具。在这样一间教室的开发与使用中,师生与环境、生活一起互动,一起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
怀着对杜威先生教育的理论崇敬,我一路走来,发现自己始终围绕“经验”成长。先是借助高人的经验来成长自己,再在数学与儿童的经验往返中生长。随着心目中教育理想的逐渐清晰,我开始追寻更完整的、更符合儿童特征与需要的数学教育。于是,我和儿童合作,共同开发一种更能实现本能的教育。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我经历了教的经验、教学的经验,教育的经验等生长阶段,体验到儿童经验与教师经验的交融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经验”。我将始终不渝地沿着“一切真正的教育都从经验中产生”之路前行,期盼从我的那间教室走出的学生能再多一点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一点在实际生活中的数感,多一点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