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新红
·智库信息·
全球化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新对策
——第五届全球智库峰会平行圆桌会议综述
逯新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指出,从人类发展历史角度看,全球化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相互依存度不断提升的历史过程。从资源配置方式看,全球化是政府对跨境贸易和投资放松管制的过程。从经济学理念上看,全球化是人类通过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收益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可以从全球化中受益。
印度尼西亚哈比比中心副研究员亚历山大·尚德拉认为,目前可能低估了全球化遇到的困难,实际情况比预想的严重。全球化危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美国成年男性就业率不断下降,50%的人口在全球化中没有受益。巴基斯坦中国研究所执行主任穆斯塔法·海德尔·赛义德认为,并不是所有西方国家都反全球化,美国反全球化的原因是认为其在亚洲贸易中吃亏了,美国应直面这个事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大家对全球化不满的主要原因是,1990年以来的全球化通过科技泡沫、信息技术泡沫和金融泡沫,将主要国家带入了虚拟化、泡沫化、空心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当前去全球化实际是全球化战略的调整,调整的原因是指导全球化的发达经济体对目前的全球化结果不满意。国家创新和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彭森认为,不能否定经济全球化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彭森指出,如何平衡美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矛盾,如何平衡资本利益和劳动者利益的矛盾,是经济全球化中的两个基本矛盾。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两个概念,是破解上述两个矛盾和指导未来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方针。
张宇燕指出,当前出现逆全球化的声音主要在于全球化进程并没有按照多数人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市场失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全球化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观点有待商榷。事实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远远高于名义收入的增长,这是拉大收入差距非常重要的原因。
张燕生指出,未来全球化有两个前途:一个是全球化走向光明,要让开放、市场化、创新等三个发动机起作用;另一个是全球化前途黑暗,可能会爆发战争或经济危机。全球治理就是要让全球化的三个发动机起作用,要有大国担当,能够给全球的年轻人、妇女和小企业创造参与全球化的机遇。比如2016年马云提出的全球电子商务平台(EWTP),对于推动新全球化至关重要。
拉克什曼·卡迪尔加马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执行所长迪努莎·潘迪特拉滕认为,未来全球化要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不能只看到全球化的缺点,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俄罗斯联邦政府分析中心主任康斯坦丁·诺斯克认为,在未来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可能会逐渐丧失领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崛起将成为新的趋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服务贸易较快发展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突出特点,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中心正加快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领域,服务贸易将影响和决定全球及区域自由贸易的进程与格局。中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大增长潜力,保守估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占全球服务贸易比重达到10%左右。到2030年,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进口国。这不仅对中国转型升级有重大作用,而且将推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
张宇燕指出,要加强全球治理,解决全球化引发的市场失灵,发挥大国领导力。彭森指出,要重新考虑全球治理体系。G20的出现是一个标志,用好G20机制和区域性组织,比如东盟、欧盟、拉盟、非盟、阿盟,形成一个不是由某国主导的全球化,而是大家手拉手一起前进的全球化。
张宇燕指出,应打击跨国公司逃税避税行为,主要国家通过制定或者修订收入分配,尤其是教育、医疗、社保政策,对全球化受损者进行补偿。一些大国,特别是G20成员国,要严防竞争性货币贬值,不给贸易保护主义者以口实。
彭森指出,上一轮经济全球化很大的问题是金融失控,使老百姓非常不满,矛盾加剧。因此,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考虑贫困人口的感受。
康斯坦丁·诺斯克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改变发展的性质,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技术驱动以及服务和信息驱动。各国可以开展大型长期项目的国际合作,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提高创新速度和水平。建立全球投资新机制,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平衡发展。
欧洲中心马达里亚加学院执行主任皮埃尔·德福安指出,应加大社会转移支付力度,平息反全球化声音。比如欧洲占全球人口的7%、全球产出的22%、社会转移支付的50%。
捷克前总理、捷克社会民主党前主席伊日·帕鲁贝克表示,面对全球治理碎片化的趋势,要采取措施使全球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在全球化新时代,中国应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亚投行可能推动全球金融体系变革。
(一)“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德国席勒研究所所长海尔加·塞普·拉鲁奇表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建立全球新经济秩序的标志性事件,下一阶段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美国和欧盟应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之路将使人们朝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努力。彭森指出,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并推动具体政策落实。李扬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在承认各国差别的基础上寻求共赢,并与各国发展战略相对接。张燕生指出,当前全球产能过剩,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产能短缺;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全球经济福利严重过剩,但这些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也是短缺的。过去十多年,美国和欧盟的过剩实际上高于新兴大国,金融泡沫形成之后,“一带一路”倡议要实现经济再平衡。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要改变规则,而是通过推进项目落地,给沿线国家带来福祉,不要过于期望它改变世界格局。康斯坦丁·诺斯克指出,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应支持全球稳定发展,避免经济活动受政治影响。全球融资体制应多元化,全球应积极开展教育合作,进一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二)“一带一路”是一条多彩之路
布鲁塞尔的布鲁盖尔研究所非驻会研究员苏曼·贝利认为,在很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都构成了和资本主义的反差。目前出现西方拒绝开放、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主张开放的情况,这一转化将是长期的。亚历山大·尚德拉认为,欧亚大陆的“一带一路”项目将改变人们的观念,比如欧亚大陆国家的定义可能会变化。“一带一路”倡议要坚持多边框架。蒙古经济政策和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拉克希米·布朱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必须在国家层面达成共识才能推进。土耳其马尔马拉基金会主席阿坎·苏威尔表示,“一带一路”是和平生活的重要载体。皮埃尔·德福安认为,所有国家要集体打造“一带一路”品牌,注重正面宣传以消除误读。
秘鲁发展分析集团执行董事米盖尔·贾拉米罗·巴南特指出,智库应通过合作研究来推动各国合作。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亚洲项目主任乔纳森·希尔曼认为,智库可以为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合作提供风险指导。日本国际公共政策研究所理事长田中直毅指出,“一带一路”项目实际风险评估应由实际操作者决定,即银行管理者或投资基金经理,智库主要分析潜在风险。张宇燕指出,学术界特别是智库研究者,要用理论和事实说明长期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将惠及每一个人,并促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