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17-12-23 23:24王晓红
全球化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制造业

王晓红

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王晓红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和严峻挑战,指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其主要制约瓶颈,提出了重塑制造业新优势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位,推动创新战略由跟踪模仿向引领跨越转变,推动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生态环境。

制造业 自主创新 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也是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2016年我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14214亿元,同比增长6.7%,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28.8%,规模以上制造业吸纳就业8221.1万人,约占我国就业人口的10.6%。因此,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重塑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我国是世界制造业规模第一大国,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始终是制约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瓶颈,尤其是新产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引发的全球制造业变革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日益严峻。这迫切要求我们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型升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防风险、惠民生工作大局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迈向制造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当前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竞争的双重挑战日益加剧。

(一)发达国家以先发优势、创新优势和高端优势继续主导新一轮制造业革命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发达国家纷纷把振兴制造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提高就业水平、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工业4.0战略、工业互联网战略等重振制造业雄风,企图在新产业革命竞争中继续占据制高点。当前,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引领的制造业革命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机器人、智能设备、智能工厂、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高端产品和装备正迅速占领全球市场;人工智能、3D打印、云制造、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迅速发展,正在形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制造范式;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的众创平台、共享平台、定制化设计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大幅度提升了全球生产和创新效率。而这些引领未来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主要由发达国家所主导。不仅如此,苹果、微软、英特尔、谷歌、波音、罗尔斯·罗伊斯等一批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国公司正在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据美国品牌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公布的2016 年度全球创新企业排行榜前10位中,苹果2016财年的研发投资达到100 亿美元,已连续11年列第一位,其余分别为谷歌、特斯拉、微软、亚马逊、奈飞、三星、丰田、脸书、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拜耳。

(二)发达国家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大幅降低了本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发达国家为实现制造业回归战略,大都出台了关于土地、财税、水电、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支持制造业创新和发展。2014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拨款10亿美元组建国际创新制造网络,形成美国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和资源共享平台。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新政后又提出将制造业税率从35%降到15%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吸引了跨国公司回流和全球制造业投资,使美国经济得到重构,制造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根据有关研究测算显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的5倍,但我国的土地成本是美国的9倍、物流成本是美国的2倍、电价是美国的2倍、税收成本比美国高35%,融资、营商环境等成本也均高于美国。因此,从综合要素成本来看,我们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三)国内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导致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速度加快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0—2016年,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总量比重由43.2%下降到26.5%。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且人力、土地、税收、能源等成本普遍上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加快将工厂向低成本国家迁移的步伐。如,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缅甸、泰国、老挝等周边国家及中东欧地区,都成为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跨国公司在转移加工贸易企业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供应链和其他服务企业也随之转移,这一连锁反应对于跨国公司在华形成全产业链发展布局将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也将直接影响我国利用外资质量、结构和综合效益提升。从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的成本竞争优势明显下降,困难也明显增多。

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是主要制约瓶颈

(一)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是导致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短板

由于我国多数企业长期从事加工制造,自主研发设计动力不足、投入不够,缺乏技术积累和核心技术,且生产工艺落后,导致制造业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品牌,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困境。

缺乏核心技术无疑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让我们受制于人。目前,我国制造业90%的芯片依赖进口,发动机、液压元件、传动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但高端医疗器械70%~80%依赖进口;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2802.8万辆,居世界第一位,但高性能发动机、芯片及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我国制造装备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机床产量占全球38%左右,但数控机床的高档系统、关键零部件90%以上依赖进口。在机器人行业中,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70%以上依赖进口,进口成本占总成本的40%以上;高端机器人严重依赖进口,汽车、电子等产业的机器人应用几乎被国际品牌所垄断;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仅占30%左右,且主要处于行业低端。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企业使用“机器换人”,大多使用从德国、日本进口的机器人。

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导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增加值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据商务部核算,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621美元,而美国为850美元、欧盟为700~800美元。据测算,我国企业加工组装苹果手机所获取利润仅占整体利润的1.8%,苹果平板电脑仅占1.6%。笔者曾调研过浙江一家为跨国公司贴牌的加工贸易企业,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市场大幅萎缩,这家企业试图建立自主品牌和自主渠道,但同样一件T恤衫,贴上跨国公司品牌的零售价达到700元左右,不贴牌的零售价在80元左右,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

(二)供求结构性矛盾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和抑制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

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主要任务,实际上综合反映出制造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我国在家电、手机、电脑、水泥、钢铁、工程机械、造船、汽车、摩托车、服装制鞋、玩具、建筑陶瓷等诸多行业产能居世界首位,但普遍存在先进产能供给不足、落后淘汰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端产品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的矛盾。

首先,产能过剩导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偏低、资源闲置浪费、生产成本提高和环境压力加大,同时也带来市场恶性竞争。目前,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总体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均低于国际通常水平。2017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4%,虽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但是仍低于80%~82%的正常产能利用率。2016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共实现净利润5691.03亿元,比上年下降了88.6亿元。产能过剩对制造业投资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2016年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的31.5%,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投资增速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低3.9个百分点。由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所带来的雾霾天气和环境、水质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最大的痛点。

医药B2C平台顾客忠诚度模型,包括顾客、商品、平台网站三个方面的因素会对医药B2C平台顾客忠诚度产生正向的影响。如图1所示。

其次,由于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带来的境外购物和海淘产品规模与日俱增,严重抑制了国内市场需求。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基本被国外品牌所垄断。近年来,国人境外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5万亿元,其中7000亿~8000亿元用于购物。我们到法国买香水、化妆品、奢侈品牌包;到德国买锅、小电器、指甲刀;到日本买电饭煲、马桶盖、婴儿尿不湿;到意大利买服装、箱包、皮鞋等。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商城和专卖店里都配有汉语导购,无论是高档商城、专卖店还是大卖场,都有成群结队的国人前去“扫货”。

三、重塑制造业新优势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位

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既是我国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当务之急。应牢固树立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以创新引领的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

应该看到,通过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化,我国制造业正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新动能正在加速积累。尤其是以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为主导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推动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回升、价值链逐步向中高端跃升的态势,正在朝着健康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国制造业整体效益和结构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一是经济效益和投资增速明显提高。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额86809亿元,增长5.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5%。二是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2017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15.5%、11.6%和11.7%,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9个百分点。新产品的产量增速远超传统产品。2017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的产量同比增长分别达52.3%、40.5%、23.8%、21.6%、19.7%。三是高端制造业出口能力明显提升。2016年我国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57.7%和20.8%。2017年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4.6%,占出口总额的57.2%,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其中,汽车、船舶、计算机及零部件分别增长32.5%、25.1%和18.3%,均高于整体出口增速水平。四是专利密集型产业比重明显提高。2015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2.4%,专利质押融资额达436亿元,各类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首期募集资金42.8亿元。知识产权贯标企业达到1.8万家,涌现出一大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这些变化反映出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结构正在由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演进的趋势。

(二)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路

1.推动创新战略由跟踪模仿向引领跨越转变

应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为重点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向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转变。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底子薄、基础差、资金短缺,加工贸易为我们完成由农业化走向工业化、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时期的创新战略主要是跟踪模仿创新。而目前我们的国情国力和发展环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综合国力、资金投入、技术积累、产业基础、开放水平、创新环境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实施赶超战略的条件。

近4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大幅跃升。2016年GDP达到744127亿元,列世界第二位,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2%;全社会研发投入15440亿元,占GDP比重2.1%。我国专利数量多年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万件,同比增长18.7%;2016年我国三项专利申请受理量346.5万件,同比增长23.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2016年共授权发明专利40.4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0.2万件,同比增长14.5%。尤其是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创造主体的地位不断提升,2016年企业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例均达到60%以上。跻身专利申请量前10位的企业主要是制造企业,其中华为、中兴通讯、京东方、格力电器分别达到4906件、3941件、3569件和3299件。我国在高铁、航空航天、海洋探测、高端装备、核电、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出北斗导航、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长征运载火箭、蛟龙号潜海、天河超级计算机等一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涌现出华为、百度、联想、美的、海尔、格力、中核、大疆、比亚迪等一批创新型国际化企业。这些都标志着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集中国力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上攻关取得突破,实现弯道超车。

2.推动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创新设计是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创新源于设计,创新贵在设计。设计是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源头,是将新的技术、知识、创意、信息等转化为产品、工艺、装备和服务的先导,决定着制造和服务的品质和价值。设计以用户需求为创新导向,通过集成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新模式等不断形成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和高端化需求,同时引导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据2013年美国设计管理协会发布,福特、微软、耐克等以设计主导创新的企业10年股市价值高于标准普尔指数228%。设计对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作用尤为显著。芬兰绝大部分传统产业使用工业设计,其中纺织服装和皮革、家具、玻璃、制陶行业等传统产业有80%以上使用设计师,金属制造、机械制造、电子设备、计算机相关产业及电器零部件、橡胶和塑料制造、汽车制造、健康、食品、建筑、木材等产业有50%以上使用设计师。据调查,近年来广东省在使用工业设计的企业中有90%改善了企业形象,80%开拓了新的市场,70%降低了产品成本,企业利润的40%来自设计。

3.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创新生态系统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使创新模式由单位主体、资源独占的封闭式向开放融合、共创分享的网络化、平台化和社会化发展,使众创、众包成为未来的主要创新模式。要积极营造兼容、包容、宽容的创新环境,加强众创平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在税收减免、房租、设备开放、创业辅导等方面加大政策优惠和支持力度。鼓励高校设立创业学院,让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鼓励大院大所、高校、龙头企业的科研设备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发挥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公私合作(PPP)、众筹等融资方式的作用,降低“双创”成本和风险,让草根创业生生不息。

4.营造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正确处理好新产业与传统产业、新业态与传统业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加快形成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格局,对于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应深化“放管服”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方式、推动政府管理创新,通过破除垄断、简政放权、减税让利、放宽准入、金融创新等措施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尤其要加快电子政务等政府信息化建设,注重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大数据等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资源共享水平;加快复制推广“负面清单”“网上办理”“多证合一”“单一窗口”“多评一表”“一站式服务”等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加快构建企业信用体系,提高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其次,加速推动服务业态创新。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制造业效率及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应积极推动“互联网+制造”、设计、物流、营销服务,促进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互联网新业态与传统制造企业互动融合,加速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升制造业价值链水平和价值增值空间。

1.路甬祥:《创新设计与中国创造》,《全球化》2015年第4期。

2.许宪春:《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的若干特点》,《全球化》2017年第3期。

3.许宪春:《2017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简析》,《全球化》2017年第9期。

4.王晓红:《推动创新设计实现新产业革命下跨越发展》,《全球化》2016年第9期。

5.王晓红:《推动创新设计迈向制造强国》,《全球化》2017年第5期。

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教授。

李 蕊

猜你喜欢
制造业
浅谈汽车制造业与航空制造业的异同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离散制造业多工厂MES应用研究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