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卫平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更加强调人的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人在学会各种生活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寻找生活的闪光部分,力求发现生活的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学会享受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语文自古以来就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负载着较强的情感色彩以及自然美的特色。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种特色去熏陶学生的身心,用语文的甘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魅力;课堂教学;有效性
从古至今,语文教学在人类教育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蕴藏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更是以语文教学为主,从而延伸至其它各个方面,其内容以及教育的主要方向包括了语言的工具性、审美功能、塑造情感个性、人文思想、道德伦理、科技术数、天文地理等等。可见,这门学科在育人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时代,语文的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语文本身的审美情趣的熏陶作用,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实现简单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情感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的培养。这一长期存在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尤其是对情感个性上的塑造显得极为薄弱。
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主要宗旨不仅只是起到语言交流的工具作用,更重要的是利用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情感的滋润,用人文精神以及伦理道德净化其心灵,并发展其创新思维,张扬其个性思想,增强学生对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科的育人观念,丰富学生的个性思想,从而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语文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学科上的教学意义都离不开语文。
语文这门学科在塑造人品格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以将人从简单的生物层次上升到染上文明色彩的独立个体。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经说到:“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1]。”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更希望他们拥有崇高的思想品德以及为人处事的伦理道德,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便肩负起了这个重要的育人任务。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让语文教学课堂绽放出灿烂的光芒,便是我们必须探讨的课题。
二、语文课堂应该充满趣味性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更加强调人的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人在学会各种生活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寻找生活的闪光部分,力求发现生活的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学会享受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语文自古以来就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负载着较强的情感色彩以及自然美的特色。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种特色去熏陶学生的身心,用语文的甘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曾说到:“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2]。”
语文处处皆有美的存在,在于教师如何去发掘,如何将教材重新整合,重新加工。比如谈到识字教学,小学阶段每个年级都要涉及到识字部分的教学。许多教师在这个部分的教学过于单调,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其实识字课堂教学同样可以绽放出惊艳的火花,只要我们善于构思,同样可以让识字教学变得更加形象而富有生命力。其中,拆字游戏便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百试不爽的一种趣味教学模式。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汉字都相当于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物象或者某个事物,甚至每个汉字都可以代表一个故事,可谓趣味无穷。
生字表中就有很多字带有较强的趣味性,小学语文课本上有很多生字,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研究,这些生字其实也是有生命的,而且也是有趣味性的。比如“咏”字,教师为了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这个生字,可以为这个字进行一番剖析渲染,讓幽默和趣味共同上演,带领学生这样理解:“‘咏字是由‘口和‘永共同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常常会有震撼世人的佳句出现,于是这个人便永远被载入史册,让人们敬仰和怀念。”这样的讲解即让死板的文字灵动起来,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个生字的记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依然可以妙趣横生。中国的语言是全世界最富有韵味的交流工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语言像中国语言这样富有表现力。充分挖掘中国语言的魅力,在课堂上适时融入一些文字游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个字有多种含义,一句话同样也蕴藏着弦外之音,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一个标点符号位置的不同也会决定整句话的最终意义。
三、以艺术渲染语文教学课堂
从语文综合性的育人功能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语文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艺术特色。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让这门学科绽放出摄人心魄的光芒,让艺术之手充分地触摸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勃勃生机的精神世界里自由翱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总曾经说到:“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3]?”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的新陈代谢周期进一步缩短,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便成了新时代迫在眉睫的任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今的教育一旦失去美的元素,就不是完整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明确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因为,教学活动中的美育能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轻松中接受,犹如“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延伸教材的育人功能,挖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升华教学的艺术魅力,从而实现教学的突破。每一堂崭新的课堂教学犹如一次淋漓尽致的创作,这需要我们教师随时保持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才能够在现实的课堂上捕捉灵感,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
[2]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1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