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学术导师、心灵的呵护者和就业的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所以高校辅导员的沟通技巧和方法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辅导员和大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辅导员;沟通;大学生
1 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积极沟通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不同于授课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其是直接与大学生接触交流的骨干力量,所以做好与大学生的沟通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的。一般来说,沟通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好的沟通、有技巧的沟通、建立在平等愉快基础上的沟通能够使学生敢于大胆陈述心声,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另外做好沟通还能够有效的帮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和精神指导模范。
2 辅导员和大学生沟通的原则
在长达几年的与学生频繁接触交流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一定要考虑几个具体的原则,比如平等尊重原则、真诚温暖原则、理解支持原则、适度保密原则、助人自助原则等,坚持这些原则有助于与大学生长期保持较为良好的沟通地位,有助于展开学生工作。在于学生交流沟通时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使学生放下戒心,真心真意的融入到愉快的交流之中,并且还能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榜样,帮助学生确立目标。
3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的障碍
3.1 人为障碍:人为障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辅导员,另一方面来自学生。辅导员的思想、能力、信誉等因素都会影响沟通效果,从而失去沟通的作用,甚至会造成学生自此以后不再相信沟通。来自学生一方面的障碍主要集中在地位、理解、偏见等方面,由于大学前的教育模式留在大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大学生不同的社会背景、个性特点等,都会给沟通带来障碍。另外社会飞速发展,科技网络飞速发展等因素,也造成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是依然会带来一定“代沟”现象。
3.2 物理障碍:物理障碍是指人们沟通的环境存在的障碍,物理沟通障碍一般分为沟通渠道障碍和距离障碍。目前大学中,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主要沟通渠道仅限于面对面沟通,很少借助电话、网络等方式,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运用网络的沟通模式将会大大提高沟通效率。一般大学,一名辅导员大约要带 300-500 名学生,所以传统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从客观上来说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因此网络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3.3 语义障碍:语义障碍是指沟通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肢体动作等局限性形成的障碍。
相对于大学环境来说,语言和符号在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沟通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都有较高的语言文化功底,但是对于肢体形态等“体态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往往会产生误解,造成共同障碍。体态语言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体态姿势等。
4 沟通障碍造成的后果
如果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利将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通常最为常见的不良后果为师生之间的不和谐、辅导员决出失误、管理效率低下、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等,每一种状况的出现都会给大学教育和管理带来不便。在日常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沟通,辅导员可以向学生最大限度的传递有价值的、准确度额信息,同时也可以从学生方面得到大量有用信息。但是如果沟通不利,将会造成师生彼此之间的不和谐,进而会影响辅导员对学生的判断,作出错误的决策。另外不沟通或者沟通效果不高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学校得不到学生的真实信息就无法针对性的作出管理决定,由于无法作出准确的管理制度和策略,还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5 辅导员提高沟通技巧的方法
5.1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意思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辅导员要想实现预期的沟通效果,沟通必须讲究科学性、针对性和激励性,使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话。沟通应因地因时因事而异,决不能千篇一律、单调重复。因此,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重要沟通时,必须精心准备,言简意赅。既要多几分幽默诙谐,又要少一些死板僵硬,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产生共鸣,实现有效的沟通。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感较强,就不能纯粹式批评,应该是“表扬式的批评”。有的学生脾气大,性格外向,那一定不能“细声细语”地教育,要抑扬顿挫,以感情真挚的语言取信于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入耳、入脑、入心。有时甚至可以附加体态语,如表情、手势、姿势等。
5.2善于倾听:倾听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倾听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为此,高校辅导员要在与学生谈话沟通过程中,不应急于打断学生的谈话,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告知学生,或者过多阐述自己的个人观点。辅导员更不能把学生单纯地看作是接受者,一味等待辅导员“摆事实、讲道理”和“提要求”。因为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部分大学生个性突出,一味灌输的工作方式很难让学生接受、信服,况且有时真正的倾听比语重心长的教育效果更明显;高校辅导员除了积极做好日常工作外,应该定期倾听学生的心声,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对辅导员工作的建议。此时,高校辅导员可以及时调整沟通策略,实现更好的沟通。如果学生不愿意主动向辅导员反映内心的真实想法,那主要是因为辅导员没有真正做到用“心”倾听。
5.3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可以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顺畅。尤其是当今 80、90 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需要更多的赞美与鼓励,而不是责备与批评。辅导员的赞美是对学生学习工作的肯定、人生进步的鼓励,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赞美,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往往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因为能够赢得辅导员老师的赞美,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鼓励。
6总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辅导员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也是对辅导员自身人际沟通能力的一种挑战。为此,辅导员只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沟通技巧,挖掘沟通新思路,新对策,才能真正推动辅导员工作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博,陈玉梅.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探究[J]. 黑河学刊,2015,(12):93-94.
[2]陈芳芳. 浅谈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J]. 赤子(上中旬),2015,(22):82.
[3]周莹,张倩. 网络语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语言艺术与技巧[J].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05):106-108.
[4]张金发. 做当代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论辅导员工作的沟通艺术[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63-166.
作者简介:张昕月,女,汉族,1987年4月7日生,工作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辅导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