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志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掌握领会这一文化使命的深意,需要结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问题的思想发展加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内容、本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的理论分析,在实践层面关于培育和推进文化自信,以确立民族精神独立性和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文化建设使命的阐述,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使命的理论前提。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的文化成就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基础,应当从承前启后的新时代高度理解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建设使命。
【关键词】习近平 文化自信 理论内涵 文化使命 民族精神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1.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战略高度,更加重视文化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发表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强化阐释文化自信问题,形成了引领新时代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高度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文化新任务。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发展脉络,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增强推进文化自信的实践能力,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文化使命。
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既可以从其直接使用文化自信概念中加以梳理,也可以在其更为广阔的文化思想中加以整合。为了便于把握,我们从全景和深度两方面展开对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梳理,一是通过对习近平讲话文本的系统性深层次解读,挖掘其文化自信思想内在发展脉络和“自信逻辑”,这体现为关于文化自信的本质理解、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自信目标等理论的聚焦;二是从进一步推动实现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方面整理习近平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以期从深度上把握其文化自信思想的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思想理论内涵的系统深入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文化自信问题后,对文化自信问题的重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提出文化自信,到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再到对文化自信所信之“文化”的明确等思想的面世,相对完整地勾勒了其文化自信理论的基本框架。这包括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的含义、文化自信的地位、文化自信的内容、文化自信的意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系统深入的理论拓展和本质上的科学阐释,使文化自信思想日益理论化和体系化。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一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出发,提出以文化自信为关节点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2013年底,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宣传教育,“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一讲话中谈到的文化“骨气和底气”使文化自信思想初露端倪。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①。之后,习近平又连续多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②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对文化自信的基本构成、地位和作用做出了集中阐述。他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思想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重视,缘于他对文化自信的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③文化自信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根”与“魂”,是推动国家兴旺、民族进步、政党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庆祝中国共產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在以往强调“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列文化自信,并对文化自信给予特别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文化自信问题提升为中国道路自信的高度,其语境更为庄严和宽广,作用更加重要和凸显,态度更为鲜明和坚决,使文化自信的蕴含更加深刻。
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的作用有深刻的认知,他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④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而“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⑤“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⑥。“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⑦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已经十分明确文化自信之重要定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endprint
关于文化自信所信之“文化”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具有历史深度的揭示。他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⑧可见,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这三个方面的文化,均有大量论述。
我们为什么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⑨最为关键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能够启示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⑩
革命文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寻求社会出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中最具有革命朝气、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在2016年2月1~3日于江西考察调研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习近平在文化自信问题上不仅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重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生机,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习近平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本质、地位、作用功能、文化自信的依据等方面勾勒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自信逻辑”理路,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习近平自十八大以来,为何把文化的力量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以推进文化自信为关键点,高屋建瓴地统揽文化建设全局问题,他从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定位文化自信问题,阐述了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把握文化建设之地位,揭示了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大价值;而从“四个自信”的整体关系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深刻论证了文化自信对于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支撑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实践要求的理论阐述
我们可以因已有文化而自信,但从当下和未来的意义上,文化自信的支撑需要以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来实现。文化自信并非泛泛空谈,坚定文化自信同样需要落实到实践中。文化自信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实践中提出的时代课题的理论反映,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关键理论问题的创新性认识。而从问题意识角度,我们不难推断,强调文化自信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我们还缺失文化自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强调文化自信重要性的同时,针对当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推进文化自信的实现提出了实践要求,其丰富的思想构成推动和实现了“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深谙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他为提升实现文化自信实效性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方法路径。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领域存在问题的揭示直指要害。针对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不利状况,总书记提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问题。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实际工作中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污名化”“妖魔化”意识形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去意识形态化”和“非意识形态化”的严重问题。?文化领域某种程度存在“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问题,根本上就是文化不自信问题,是文化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从“更深层次地看,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我们有时还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挨骂”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本质上是文化自身创造力不足,思想能力不强的问题。
习近平对在实践机制层面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清理、文化瓶颈的批判、节点的盘查和归因分析,厘清了实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教训和时代要求、动力机制与条件支撑,指导原则与方法等问题,进一步揭示了文化自信實现的任务和方法等实践要求。
习近平通过推出实现文化自信面临的五大任务,即“五个讲清楚”,意在解决“我是谁”的文化主体性问题,强化通过文化自信的培育,从而确证形成与提升当代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文化自我”“精神自我”的民族自信心这一根本性问题。为此,要重点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发展道路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中积淀和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以便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如何提高文化思想力量,贡献中国智慧,破解“能力不足”这一阻滞当前文化发展的瓶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方向,即文化自信应当是我们的发展理念、制度精髓和价值观的自信与他信的统一,文化自信应当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正如2013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endprint
在推動文化自信实现方法上唯有创新方能赢得主动。“要理念创新,以大宣传理念推进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多维实施。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要手段创新,以大数据、网络化,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更要注重文化自信基层的实践创新。融入生活,落细、落小、落实。要载体创新,文化自信的推进应坚持价值观导向的大众方向,通过构筑长远的新世界观、新文明观、新价值观、新秩序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来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的三大战略举措,主张把引导战略、沟通战略、宣传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文化自信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构建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有机联动的思想,构建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的话语形态,坚守国际交流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打造新的概念、范畴、原理来展示中国发展实践,着眼于既符合中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发展方向,又能够为世界公众听得懂、能接受的目标。坚决抵制“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终结”等错误思潮,破除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等重要主张。
这些理性思考与分析旨在探讨文化自信理论蕴含的科学化要求,着力研究如何将文化自信的总体任务通过实践转换为提升文化自信的总体水平和能力。显然,这一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九大的文化自信发展战略则实现了对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思想的接力、深化和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肯定了近五年来,我们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即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他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进行阐释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文化建设使命,要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五个具体方面着力,并为完成这一使命提供了指导思想。
第一,强化中华文化立场,“不忘初心”,坚持“双为”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以“我”为主的意识。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其宗旨和“初心”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文化都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一切文化发展都是为了给人民提供精神食粮,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
第二,坚持“双百”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自信的推进需要多方面力量的配合,但是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是文化发展之路。“对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不能靠行政、法律手段解决,而是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这实质是强调“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的柔性文化之策。
第三,坚持“双创”之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提升文化建设能力,克服“本领恐慌”,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创新的关键是有没有主体性和原创性。当下中国,正处在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国际、国内深刻发展变化呈现出来的新形势,面对当下文化价值观多样多元多变的新情况,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怎样从理论上正确引导、精准阐释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怎样从“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总结、提炼、升华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思想新价值观,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注释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105、171、171、163、155~156、155~15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3、5、5、105、15、35、213页。
责 编∕戴雨洁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tressed at the 19thCPC National Congress that "we must strengthen ou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flourishing of socialist culture". To grasp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is cultural mission, we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evolution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aid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re Comrade Xi Jinping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essence, status, function and rol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his elaboration on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establishing 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al spirits and creating a new glory for Chinese culture.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as been prominent, and the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a more influential soft power and Chinese culture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e should understand this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in light of the transitional new era.
Keywords: Xi Jinp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ory connotation, cultural mission, national spirit independenc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