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支书的“精准扶贫试验田”
马建荣介绍正在建设中的蔬菜大棚
马建荣正在试验田向村民介绍种植经验
“马书记,你今年种植的西红柿长势喜人,来年我也想和你一起种旱地西红柿。你看种啥品种好?”
“我也想种,就是不知道咱以前的种法行不行?”……
近些日子,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常平经济开发区王章村的不少村民来到村支书马建荣的旱地西红柿试验田中,就种植旱地西红柿问题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
“王章村人均耕地0.14公顷,是常平经济开发区人均耕地较多的一个村,多年来,全村耕地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通过增产实现增收,可以说已进入瓶颈期。”马建荣介绍说,“如果全村有一半的耕地改种旱地西红柿,按照每667平方米增收1万元的保守估计,全村农民年可增收400多万元,所以说调整种植结构正当其时、势在必行。但这里的村民小农意识非常浓重,加之一些地方农产品滞销的新闻,让农民们在种植结构上不想变、不敢变。”
在农村,要想引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村干部必须发挥带头示范作用。马建荣深知这个理儿,于是,2017年初,他率先流转耕地1.34公顷,从外地高薪请来技术员,在家门口搞起了旱地西红柿试验田。从翻地到施肥、栽苗、打药、喷奶……每一道程序他都在技术员指导下精心运作,结果西红柿长势特别喜人,上市以来,他的西红柿因个头大、品质好、产量高赢得了客商的青睐,西红柿不仅销得快,而且每斤西红柿要比别人家高出1至2毛钱。
“干部带动给农民树标杆、闯经验,诱发蝴蝶效应,既规避了盲目推广带来的风险,又给农民们做了样,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思想观念转变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马建荣说,如今,全村已有100余户村民表达了明年种植旱地西红柿的意向。
近年来,随着壶关县常平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加快,马建荣所在的王章村成了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中的重点村,但它却因脏、乱、差而闻名,在开发区发展如火如荼的2015年,马建荣这位为人厚道,有大局观念和创新发展意识的退伍军人应召回乡,并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里几任领导班子都因不治的顽症而相继更换,马建荣有什么办法扭转王章村杂乱无章的工作局面?他首先依法改选和组建了强有力的村委领导班子,运用民主与科学这两把尺子,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这些集民智,聚民心之举,使村民的心气通了,思想变了,王章村也因此一举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
王章村发生了喜人的变化,马建荣没有沾沾自喜,他深知要想让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没有产业支撑是万万不能的。
截止2016年底,王章村仍有143户贫困户,284口人,如何帮助他们自身“造血”,稳定收入来源,实现逐步脱贫,并形成机制性保障措施?老马陷入了思考。
创办旱地西红柿试验田,带动村民调结构增产增收,只是马建荣的第一举措。2017年8月,马建荣将村里一个占地3.35公顷的废弃旧砖厂开发出来,由村集体投资70多万元修建冬季蔬菜大棚,目前10座大棚已初具雏形。“这些就是贫困户的‘公益岗位’,村集体管理,安排专人运作,鼓励全村一般贫困户在大棚内从事种植劳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大棚马上就能投入运营了,冬季蔬菜就能上市。”马建荣指着一排排大棚告诉笔者。
在王章村村委会大院东侧,人们正在紧张的施工,“这是我们村正在建设的服装加工厂房,是马书记引进南方一老板投资兴建的,年底投产后,可安排本村劳动力200余人就业,大伙不出村就能挣到钱,看来老百姓日子一天会比一天好“。村民马天平高兴地说。
王章村地理位置优越,村情稳定和谐,村貌整洁优美,顺应时下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崇和追求,马建荣明年还决计大胆筹划,带头创办“开心农场”。
(秦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