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末
朋友圈到底是个什么鬼?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刚上大学那会儿,应邀参加一个在京开鱼头火锅连锁店的老板攒的老乡会饭局,当时,很为其腰间别着的两部手机感到莫名惊诧,几万块钱一部啊,莫非这就是传说中左右开弓、呼风唤雨的牛人,可见他每天得多忙!后来,我也攒稿费买了个传呼机,两千多块钱的玩意儿,整日里如影随形,滴滴滴滴,跟屁虫似的,被人随叫随到无处遁形。据说,这货原本是澳洲土著戴在牛脖子上用以放牧的,好在没过几年,传呼机便在江湖上彻底嗝屁了。随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脑从286、386、486一路狂飙升级,论坛、聊天室、MSN、QQ等网络交互工具也次第诞生,人类第一次触网的感觉无比新奇、刺激。
“我们将变成网络国家,与同事、朋友和有着共同兴趣的陌生人交流大量的信息和社会情感的信息。……我们将成为一个‘地球村……一个实际上能够在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工作、购物和接受教育。”2000年10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曾推出一套先锋译丛,我在其中一本《网络幽灵》的书中读到这样毫不掩饰的内容时,出于一个技术小白的认知,当时很不以为然。但现实很快就狠狠地教训了我,这些年,不只是互联网无孔不入,随着手机的高度集成化和智能化,移动互联也终于成为了现实。如果说淘宝的“双11”活动印证了“地球村”的渐行渐近,那么,微信的呼啸登台狂飙突进,则宣告了朋友圈时代的来临……
关于朋友圈的段子,坊间遂层出不穷。譬如:
上午:基本没动静。
中午:各种晒,晒胸晒大腿,晒幸福,晒方向盘,晒飞机票,衣服,神器应有尽有。
傍晚:开始各种饭局,酒店,酒吧,K歌,求订位,求喝醉,求陪同,求偶遇。
午夜:各种饿,各种吃,各种吐,各种再也不吃宵夜了,明天开始戒酒。
凌晨:各种哭,各种失眠,各种歌词,各种感悟,各种胡言乱语。
总结:微信是腾讯开的精神病院。
又譬如有人说:
天天朋友圈里发广告烦死啦!我都拉黑啦。其实,你不要烦,马云曾经说过:当你发现你朋友圈卖的东西你还买不起的时候,你就该开始奋斗了,当你发现你朋友圈里卖的东西你都不认识的时候,你就该开始补课对自己好一点了,精明人看朋友圈是商机,土豪看朋友圈是购物,某丝看朋友圈是广告!
朋友圈,作为移动互联时代全新的网络互动平台,正在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交流聚集模式。而一时之间,纷纷扰扰微信朋友圈也不免充斥着各种职场定律成功必备、各种情感领悟心灵鸡汤、各种佛经祈文符咒灵童、各种分享链接求赞点名、各种转发N次好运降临、各种乔布斯柏拉图语录以及各种流行段子……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知道的人明白那是微信朋友圈,不知道的还以为那是新浪微博呢。嘴狠的,更是套用电影《夏洛克神探》里夏洛克的一句话:“整条街的智商都被你拉低了……”
朋友圈到底是个什么鬼?
没人能说得清,尽管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沉浸其中。
阁下心理上长着几层老茧
如同麻将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著名的精神玩偶,朋友圈显然正在日益圈住我们的呼吸视听,生活中已经说了太多废话的人们,正纷纷从现实的囚笼纵身跃出,一头扎进朋友圈继续喋喋不休。这无疑是一次规模庞大、声势浩大而且远未宣告结束的移民运动!
而且,毋庸讳言,今时之日朋友圈与麻将桌正在携手共建一个亲密的“文化圈子”,如火如荼地培养着广大市民灰色而幽默的温情。看呐,我们是如此乐此不疲地在朋友圈里晒娃、晒美食、晒鸡汤,晒幸福,晒脚步,晒旅游、晒时尚、晒思想、晒情怀,甚或是假装在旅游、假装很时尚、假装有思想、假装有情怀。某种意义上,我们其实都是移动互联时代不折不扣的“鸟人”,日常生活中心安理得扮演着卑微狡猾的角色,忠誠信奉于三缄其口沉默是金,而内心深处却时刻洋溢着对话语表达的急切渴望。置身在“现实世界里的沙漠”,用波德莱尔的话说, “在那里,一块块的土地正慢慢地在地图上衰败”,这时候,此在已非彼在,而闪烁发光的微信朋友圈则重新敞开了一个无限虚幻的美丽新世界,身在“此”处,我们又重新找回了自由和欲望,蓄谋已久的犬儒主义哲学于是像烟花一般热烈绽放出来,点赞与刷屏之间,“鸟人们”纷纷掉进自己设计的幸福骗局里,接受着无比快活的精神按摩。
瞧!那些空空荡荡、激动跳跃的舌头……
作为一种借助技术存在的后现代多元文化景观,很难不说这是一种无实体的杂说与交流:除了极个别人坚持真名真姓,大部分朋友圈成员都面孔模糊,冠以假名、假面,没有地域、等级,没有种族、性别,没有口音、笔迹,混迹于斯,嘚啵嘚啵,就仿佛一群水母在神秘之海自由飘荡聚散。它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文本,记录了大量的市民口语和民间世相,在尘埃弥漫的市井生活中发掘生命中的每一丝乐趣,极尽夸张与想象,坚持制造一簇又一簇美丽而怪诞的云朵,慰藉着那些脆弱疲惫、怯意丛生、孤芳自赏的现代灵魂,同时向现实的酸楚表达着个体的激情与反叛,在语言的迷津里泅渡着无尽的暗号和隐喻。而不得不承认,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充满魔力和趣味的符号游戏,朋友圈文本有力地消解了现实理性令人窒息的严谨性,凭借“有图有真相”,作用于视觉形象与直观感受,从而表达出人类强大的想象力,并带来某种令人愉快自在的精神状态。可以说,朋友圈这种双向互动的娱乐游戏,发言者不仅将想象力留给了对方,而且同时也留给了自己。
目前看来,朋友圈这样一种娱乐游戏功能强大的虚设橱窗风景,还停留在 “作文”水准,持续消耗着言说者的激情、想象与语言,口水与眼泪齐下,多情与矫情共存,靠点赞予以支撑,尚未脱离廉价消费的本质,并且和卡拉OK一样充满了作弊的特点。但是,这种貌似潇洒、坚定、闲适或佯装痛苦的演出风度,与朋友圈的整体生态无疑是相得益彰的,而且可以断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谢幕。
混迹在朋友圈,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由于缺乏共同的价值和体验,我们既没有能力创造什么,也没有能力破坏什么;我们像沙子一样散漫,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内心无时无刻恪守着小资的情调与知道分子的敏感;在人类进化的轨道上,我们既谈不上“缺席”,也谈不上“崛起”,我们仅仅是 “活着”;我们在与社会普遍信奉的教条和主义眉来眼去的同时,也承认了精神上永远难以亲近的距离和隔阂;我们曾经不计后果说出了不少“我愿意”,却在很多事情上尴尬承受着内心的“不愿意”,所以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注定是平庸的一代,世俗化——终究是我们无力避免的现实。朋友圈的后现代主义假面舞会正值高潮。
说到底,任何一个想在“在线”上花时间的家伙,都得在心理上长几层老茧才行。
微信朋友圈,芸芸众生相,见证了于坚的一句诗:
“我们一辈子的努力,就是想做个人。”
(摘自《中国青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