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平 陈丹
摘要:段落翻译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是考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然而改革几年下来,考生的翻译水平仍未获得明显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考试前的学习中并未主动融入学习和实践,而是被动去考试,一些基本技能需要提高,问题也需要解决。
关键词:汉式 锻词 锻句 自适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61-02
自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翻译部分改革为段落翻译以来,段落翻译也在不断进化,内容比较新颖,同时体现了时代性和中国特色。段落翻译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文化、社会改革等多个方面。改革后的翻译考试满足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翻译能力提出的三种要求(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中的“更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英美报刊中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400个英语单词,汉译英速度为每小时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误译现象,文字通顺、达意,语言错误较少。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的高级别的测试,当然应当体现出“更高要求”。考生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语言传递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锻词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六级考试段落翻译部分占总分的15%,可谓分量不轻。但从近年考试来看,考生得分率并不高。全国平均得分率为7分左右,具体到地方院校,得分率更低。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应对该部分时所出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这也是考生和高等院校公外教学改革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汉式”思维在段落翻译中依然有较深的影响
尽管“汉式英语(chinglish)”已经由来已久,而且考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似乎也刻意回避。但实际上那么多年过去了,考生仍然没有跳出汉式英语思维的怪圈。考生在面对段落翻译的时候,更多的依然是从自己的母语出发,用母语的规则来施加于被翻译的段落。还有不少考生认为要用学习语文的方式来学习英语,简单粗暴地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混同起来。汉式思维对考生学习英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考生在遇到翻译部分的某些关键词汇时,由于受限于自己的知识储备,抑或考试时紧张,当时未能想到与被译部分词汇相对应的词,抱着蒙混过关的动机就胡编滥造。比如在今年6月份的六级段落翻译中,对火药(gunpowder)一词的翻译上,考生给出的翻译版本五花八门。如fire drug, fire crack, fire medicine 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句子的组织上。不少学生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在考试中,总是忽视语法规则,最终的结果就是把一个句子译成若干个单词毫无章法的堆集。语法规则的学习积累当然重要,但也不是考生所采用的千篇一律的背诵方法,就像背单词那样。语法规则不是任何情况下都皆准的规则,凡事还得有个例外。考生在学习时尤其不要乱套规则,而应该是结合大量例句去领悟和掌握。考试评分标准明确禁止词语堆集,凡属于该情形并影响语言传递的,无一例外的都是低分。之所以造成词语堆集进而影响意思表达和信息传递,就是因为考生并未理解这些词语的根本意思。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必须吃透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基本含义。没有从根本上掌握源语言的意义会造成翻译出来的文本与原文的巨大偏差,造成误译。究其原因,在于考生对词语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理解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也未区分出英汉两门语言之间的差别,因而他们的表述是肤浅甚至是错误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今不少人持有的学好英语首先要學好语文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二、“锻词”和“锻句”能力严重不足
“锻词”,顾名思义就是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最贴切的意思。尤其是在翻译某些高层次的词句时,比如成语或者某些读起来令人惬意的句子。比如2013年12月六级考试段落翻译里面有一句话:“这天晚上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聚,共赏明月”。这句话读起来倒是朗朗上口,可考生心里就比较着急,“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共赏明月”这些词语可是令人费解的。聪明的考生很快发现“当空”其实就是介词“under”,只有糊涂的考生仍然寄希望于“汉式”,还在使用“hang”等词语。从考试官方公布的参考答案来看,也是采用了“under”一词(under the dazzling bright moon)。另外,考生的“锻句”能力更显不足。“锻句”也是以“锻词”为基础的,另外还需要组织词语,使之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感,准确无误地传递出语言信息。“锻句”不成功,会造成大量读不懂的句子出现,进而使得段落没有可读性,无法传递信息。英语讲究词语和句子表达的多样性,因而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够准确传递出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即可。在讨论“锻词”和“锻句”的时候是很有必要理解段落翻译的要领的。这些要领就是得分点或者说是评判的标准。与传统的翻译标准“信”“雅”“达”略有不同。六级考试段落翻译的第一标准是语言信息传递,其次是句子是否通顺,最后才是选词用词是否恰当以及句子组织。当然,在“锻句”上的要求务必简洁。琼·平卡姆女士在《中式英语之鉴》中就详细论述了词语使用上的冗长和肿胀,并在开篇的第一句就提出了简洁的标准。她认为:“所有的散文作家都认为好的文章其实就是简洁的文章,细心的作家认同尽可能使用少的词语来表达其意思”。
三、跨文化交际的自适性急需提高
考生现今的情形是,不少考生学习外语似乎不是自愿的,总是逼迫自己去学习语言。而他们使用的方法似乎也只有背诵单词和课文,并没有真正主动地去进行跨文化交际,有些考生甚至令人震惊到不知道跨文化交际是何物。也许考生的内心存在矛盾,他们一方面想通过考试以便将来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有所帮助,这或许也是这些考生学习外语的理想和目的。另一方面,任何语言都有其复杂的系统,英语也不例外。海量的词汇和句型表达方式以及句子的正确连接和组织每时每刻都在困扰着他们。语言信息传递、连贯、层次性、锻词、锻句等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知识的积累。多重困扰之下,不少考生不免气馁,进而厌学,最后失去自信并选择彻底放弃。
一次偶遇两位美国外教,当我用英语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却选择用汉语和我交谈。除极个别的词语发音不太准以外,其他的还算流利。好奇心驱使我去询问他们究竟学了多久的汉语,当他们的回答只有七个月的时候我更加震惊。他们讲除了训练基本的汉语声母、韵母和拼音外,基本上没有刻意去背诵汉语词汇和文章,而是更多选择深入街头巷口与普通民众交流。他们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英语学习者和考生学习,那就是遇到不明白的词句必须现场弄清楚,掌握其基本用法。比如一只鸡,为何不叫一片鸡或者一头鸡。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必须这样,也就是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语言环境,主动参与跨文化交际,这样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长足的进步。学习者在面对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冲突的时候,要调整好心态、自我放松和自我缓释压力。换言之,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要有心理上的准备。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困境的时候提高自己的文化自适性。此外,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自适性,需要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跨文化交际的自适应有别于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同时也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学会处理文化和接触的问题。文化自觉性说的是在学习外语时,自觉认识和充分肯定自己的文化。而跨文化交际的自适性则是主动融入他国语言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等文化。在学习和融入他国语言文化的时候,就像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高手那般,要练新的高深武功必须忘记自己已有的武功。学习英语时,应当自觉将英语与我们的母语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比如,陆谷孙先生发现,就语法而言,中国学习者讲英语缺少“时态意识”(tense consciousness),特别是过去时意识,这是因为中文里没有过去式。陸先生还列举了几个例句,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最开始还刻意注意使用英语的过去时态,但讲着讲着就忘记过去时态了。这时候,汉语里没有过去式的现实就起到了支配的作用,此时学习者是从汉语的角度来衡量英语的。外语学习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必须同等对待不同的语言,不得将母语置于优先或者优越的位置,更要避免用母语的规则来约束所学习的外语。而应该使用该门外语自身的规则。英语自身受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发展限制,与汉语在表达上有许多的不同。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地进入语言的殿堂,学习起来才能事半而功倍。
参考文献:
[1]贾秀峰.大学英语立即考试新题型的翻译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2](美)琼·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
[3]姜珊.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新题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J].高教论坛,2016(1).
[4]束定芳.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深厚实践基础——陆谷孙先生的外语教学理念与主张[J].外国语,2017(1).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