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青春与浪漫的挽歌

2017-12-21 18:04郑翔
文学港 2017年12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青春爱情

郑翔

看姚丽的短篇小说《审判》,不禁让人想起蒋韵的《行走的年代》、黄咏梅的《小姨》等小说,因为它们都是怀念那个已然逝去的20世纪80年代的。正如孟繁华在《建构时期的中国城市文学》(下文未注出处的孟文都引自该篇)中所说:“近年来,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新书写正在学界和创作界展开。”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怀念那个年代?E·M·福斯特说:“价值不用几分几小时计算,而是用强度来衡量,正因如此,当我们回顾往昔时,我们看到的才并非一马平川的回头路,而是有几座醒目的高峰巍然耸立”。

20世纪80年代就是中国精神史上的一座高峰。那是五四之后又一个启蒙的时代,一个重精神、轻物质、张个性、尚自由的时代,一个崇尚个性主义,知识分子有改造世俗社会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的时代。但是,又如钱理群在《“精神流浪汉”的传统和命运》中谈到北大的一个“精神流浪汉”时所指出的:“心在八十年代,却成长、生活于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这是命运对他最为残酷之处”。《审判》中给我们描述的这几个人,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只不过他们已经是生活于21世纪的中国。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并未直接说明几个人物的出生、受教育和成长的具体时间,但从“我念书时,大学还没盛行”,“我抄了一首聂鲁达的诗”折好了送给心中的恋人,以及不少女同学都“把我当成穿着寒酸但前途无量的艺术家”而偷偷送“我”东西等细节都可以看出,那就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小说以一个巧妙的双线交叉结构,展开了对那个年代的回忆。一条线叙述的是开咖啡馆的陈爱玲的生活和回忆,另一条是通过一封错寄到陈爱玲店里的信来展开回忆。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回忆?他们具体的都又在回忆那个年代的什么呢?

要回忆的东西,往往是我们现实中缺少的东西。在这篇小说中,陈爱玲和写信者何庆回忆的是青春、爱情、田园和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而这也正是当下中国社会、文学中所缺乏的东西。孟繁华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当代文学的青春形象逐渐隐退以至面目模糊。青春形象的隐退,是当下文学的被关注程度不断跌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当下文学逐渐丧失活力和生机的佐证。”青春形象的隐退当然有多重原因,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年在这个时代中的被压抑。一个没有青春的时代,自然不会有浪漫的青春形象与文学。

在这篇小说中,陈爱玲和何庆都已不再青春,小说书写的是他们精神中的青春记忆。小说一开始就对陈爱玲身体、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认为这种描写具有某种象征性。按理说,陈爱玲也就40多岁的年龄,但她的“整张脸活像一块雕刻失败的木头”,“她觉得身体的褶子闭合了”,“隐秘地带干涩,绝望,没有活力”;而且小说还写到她选择了流产。生活方面是,“陈爱玲的咖啡馆开不了多久了”。但作者并未提及咖啡店经营上的问题,而是说,“几个月前,她的爱人还在修剪门前的橡皮树”。关键就在这里。也就是说,爱人去世所造成的精神打击,才是陈爱玲觉得自己疲惫、丧失青春的根本原因,因为她失去了生命的精神支撑。她的衰老与其说是肉体上的,勿论说是精神上的。这或许就象征了那个年代的人和精神在当下的遭遇。

那么,陈爱玲的爱人是谁?在小说中,他没有名字,他就叫“诗人”。这显然含有深意。小说对陈爱玲与爱人之间关系的描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读完初二就跟随母亲进了雨衣厂做工人的陈爱玲,在26岁时遭遇了诗人的爱情。孟繁华说,当年的文艺青年见到诗人的情形,“那不只是高不可攀的膜拜和发自内心的景仰,那个年代的可爱就在于那是可以义无反顾以身相许”;“那就是我们经历和想象的青春时节:它单纯而浪漫,决绝而感伤,一往无前头破血流”。所以,陈爱玲觉得,“她要报答他,报答他的信任、怜爱、成全,使她从一个没有好出身的女工,成为一个有情趣的女人”;而诗人和朋友们的聚会,“陈爱玲也参加过几次,她坐在他后面,静听,思索,等待,满足地点头,她被这些怀有梦想和远见的人深深打动了,他们潇洒,睿智,宽阔,深远……一群人一齐站起来时的样子,也美极了,是知识和勇气的象征”。这是有关青春、爱情和知识分子的浪漫回忆,但随着诗人的被捕、被迫害、死亡,回忆变成了挽歌。

另一条线,在何庆给肖青的信中,同样回忆起了青春、爱情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这是一个复调。这封信既是何庆对肖青爱的倾诉,同时也是他对自我的检讨。何庆和诗人不同,虽然读师范时他因一手好字而被人认为可能会是很有前途的艺术家,深受女同学青睐,但后来却沉迷于名利,仓促进入一个无爱的婚姻。肖青是他的学生,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与肖青的相遇,让他“像面对林间的风”,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年代,让他意识到羁绊于世俗名利、丧失自我的可笑。他在对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回顾和肖青的启示下,希望重新找回自我。“我们念过书,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自我排遣,可以去书里,去宽阔的田野和温柔的湖水里寻找启迪,让自然和智者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如何不受制于不幸”。同时,他也提醒肖青,在保持“知识分子的良知”的同时,必须“要当心,当心不轨之人,当心没有价值的牺牲”。

显然,这里面具有非常浓厚的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气息。除此之外,从何庆的信中还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田园的精神依托。他回忆了自己在校外的田野、葡萄园中和初恋女友的纯真爱情,并对校园外的田野作了非常诗意化的描写:“放眼看去,几十亩水田含着淡淡的山影”;一位替父亲耙田的师范生坐在耙田机上,“偶尔有女生和他肩并肩坐着,提着白毛巾为他拭汗”。另外还回忆了自己在天津与一位身上有一股自然之气、守拙求真的黄教授的交往,以及自己的父亲因考虑到“远近二三十里独独缺个医生”,而“自学人体经络,草药原理”,为民治病的故事。这些我们或许都可以把它们归结为是对田园、自然,或者说“民间”的浪漫的、理想主义的想象。

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信仰,那么,在价值失范、人文精神失落的当下,我们要靠什么来支撑自我的生命?这是《审判》的作者在这篇小说中集中思考的问题。而青春、爱情、田园和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就是中國作家习以为常的精神寄托。在国内文坛上到处都是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困境的创作背景下,作为一个90后的作家,能够这样直面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这是非常难得的。E·M·福斯特说:“不论日常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都由两种生活组成的——时间中的生活和由价值衡量的生活……故事所能做的是叙述时间中的生活。而小说能做的——如果是好小说——就要把由价值衡量的生活也包括进去”。姚丽在这篇小说中所叙述的,就是“由价值衡量的生活”。

钱理群说:“在当今之中国,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已经是不合时宜,甚至是滑稽可笑的。但我仍然要坚守这一块精神的最后的立足之地——如果再退一步,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钱理群经常强调的“绝望的抗争”。从这个角度来看,《审判》也有点“绝望的抗争”的味道。小说最后,陈爱玲看到,何庆在信里说冬至要返程,希望和肖青一起,“掐几十个圆子,叫上诗人的妻子一起过”,所以她并不孤单。而当她站在门口,看着干净的空气中,那位讨厌“打领带的人”,时常给她送信并关注她的老长安——代表着民间的支撑,“拎着雨披走来,从他的眼睛里,陈爱玲猛然觉得,此时的自己已经活过来了”。虽然这篇小说总体上带有比较明显的感伤气息,却并未丧失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色彩。

但是最后不得不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在青春与爱情在现实和文学中隐退,自然与田园正不断丧失质朴、悠远的诗意,人文知识分子自身都处于被放逐、抛弃,甚至堕落的情况下,回忆真的能够给我们提供牢固的精神支撑吗?这种回头看的怀旧的立场,虽然自有它坚守的意义,但是否也会影响或阻碍了我们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和认知?我们或许应该放下这种“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寄托,更加积极地去寻找、探索更加坚实的精神支撑。

(姚丽的短篇小说《审判》刊于《文学港》2017年8期)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青春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