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栖居士
廓清无人商业认知系列技术篇之一:“大数据”才是无人零售的核心驱动力
文/云栖居士
日前,苏宁披露了其全国首个商用无人店“苏宁体育Biu”首月运营的各项数据:
在过去一个月“绑脸”的用户中,90后占比高达48.8%,24—30岁人群构成主要用户的局面,与无人店“年轻、快速、活力”的理念有较好的匹配。
从用户性别来看,到无人店购物的消费者中42.7%为男性,57.3%为女性。在男性用户中,最快的购物时间为23秒,而女性用户中,最快的购物时间达到41秒。
从购物情况看,球衣是“苏宁体育Biu”最为爆款的产品之一,由于苏宁是国米的大东家,因此国米球衣销量最佳。从消费金额来看,在过去一个月中,最低的一笔消费是一双19元的袜子,最高成交价则是一套价值为1399元的邮册。
从购物效率来看,由于传统购物中排队、现金支付、找零等现象早已不复存在,“无人店”大大提升了结账的速度。
数据显示,购物者将购买商品装入购物袋后,以正常步行的速度通过付款通道,即能够识别出用户和其所购买的全部商品,整体耗时不会超过15秒。
除了智能结算,该无人店还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捕捉用户信息,并通过大数据精准推荐合适或者喜爱的商品。据统计,运营首月中,该无人店总计向用户推荐约568款商品,推荐最多的为帽子。
在新零售的探索中,提升行业效率,升级消费体验是无人零售尝试的初衷。无人零售新业态的出现,标志着以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驱动的“新零售”商业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
而要认清无人零售,至少要看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前端店面的表面特征
从消费者感知看,事物表面的变化是最容易被察觉到的。因此,无人零售前端店面的“无人”表面特征大家更容易感知到,也更容易被关注。
但从发展来看,真正有价值的无人零售是否有人值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事情的关键。
第二,后端系统的数据能力
从整个流通链条来看,前端店面是其中与消费者接触的最重要的一环,而“无人”背后需要的是基于数据的对整个链条的整体优化。无人店无论是作为货物流通的场所,还是更有想象空间的流量入口,其核心都是消费者体验提升,而这种体验的提升是基于数据的优化的。
因此,无人零售的核心不是在于可以实现无人售卖,而是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点击、选购行为数据,来反向分析消费者需求,帮助企业更加精准地触达消费者,实现对消费者数据的个性化管理,最终为商家打通全渠道,实现“商品通、会员通、服务通”,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远的未来,无人零售能够大幅优化线下商超的劳动力成本,把人从简单的重复售卖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技术含量和专业度的工作。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所说:“无人零售的终极体验不是无人,而是从用户体验出发,满足和创造需求。新技术将为业态插上数字的翅膀,给用户更好的洞察。”
而正因为有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才能在大数据的驱动下,实现深度学习,不断迭代模型,变得越来越智能。
大数据使得人工智能成为可能,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大数据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
1.完备性:整体即样本
传统统计学中,我们想要使用数据,常常采用抽样的方式,抽样就会存在误差,但是大数据不用担心这点,因为大数据的完备性,导致数据整体即是数据的样本,这样的结果更真实。
2.多维度:交叉验证(复现),要相关性不要因果性
以前数据的使用,多是单维度,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维度更多,而且可以交叉复现,好比盲人摸象,每个维度摸到的是一个方面,但是交叉复现后,就非常接近事物的真相。
在传统思维中,数据的使用非常注重数据的因果关系,但是,在大数据中更强调相关性。
3.及时性:实时采集与使用
大数据的实时采集才能支持数据模型的实时指导性,例如百度地图正是因为地图数据实时采集,所以才能实时告知路况,指导决策。
而我们应该担忧的是,技术的进步把原来不平等的二八法则更加极化,导致赢者通吃,能崛起和颠覆的永远是少数个体,然后形成新的垄断。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私和垄断,是对新零售的最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