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庆
摘 要:大型体育活动场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经常发生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结合实际,针对体育活动突发事件的安全预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体育活动场所;突发事件;安全预警
大型体育活动场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经常发生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活动场所的安全保障问题十分突出,为研究大型体育活动突发事件的安全预警与人群控制措施,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模拟演练法,以大型体育活动安保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预警措施和人群控制方法为研究对象。从历年大型体育活动举办情况来看,很多突发暴恐事件的目标都成为暴力袭击者的目标,诸如驾车冲撞、刀斧砍杀、爆炸等等,据统计[1],2001-2015年期间世界大型运动会共发生突发事件十几起,死亡500多人,仅2001年的加纳球迷暴乱事件造成130人死亡,这都为运动会安保敲响了警钟。由于赛场人员复杂,且具有人流集群现象,突发暴力恐怖事件预警不准确,使得危机发生并进一步扩大,造成恶劣的影响。在实际处置中,预案的处置方式和手段的缺陷充分暴露,一旦发生骚乱或者暴力袭击,体育活动密集区将处于一片混乱,酿成不可收拾的后果[2]。本研究目的在于借鉴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人群密集区风险管理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城市特点,构建相对完整的安全预警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密集人群控制的实践操作技能,对大型体育活动存在突发事件的隐患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人群管控等一系列风险管理的基本问题,提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突破传统预警的“单因素”现象,实现“多因素”分析的预警机制和防控措施。
近来,大型体育活动场所的安保已变得非常完善,特别是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等,参赛人员必须接受检查和核对身份。但是大多数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密集是缺少安全检查等内容的,仅仅是在重点区域安排一定的警力巡逻或设置执勤点,如果有暴恐分子混入人群,在体育活动人群密集的地方制造恐怖事件,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大型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为了方便市民健身,但是市民的安全更不容忽视,如果密集人群中没有严格的安检措施,倘若出现一次暴恐事件,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将很快成为“无人区”。因此,大型体育活动密集区安全预警一定要把安全防范工作放到首位,做到有备无患。
预警与警惕的理念:
警惕是一种安全理念,是现代安全防控工作必须具有的意识,大型体育活动场所中的安保人员必须始终保持警惕状态。提高警惕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而逐步丧失警惕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当警惕性“开启”之后,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警惕状态,在它开始逐步丧失之前,要提前意识到并重新提高警惕性。
如果在大型体育活动中失去警觉,对周围的情况无动于衷,现场反应会非常慢,往往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所以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大型体育活动密集去安全预警机制可以借鉴美国陆战队约翰.迪恩.库珀的颜色预警机制理论:颜色代码是一种用以描述人的警惕级别的预警机制,包括四种颜色,或者称为警戒等级:白色、黄色、橙色和红色[4]。课题组将这种理论引入到大型体育人群密集区的安全预警当中:
(1)白色预警
这是放松的,毫无察觉的,完全无准备的状态,95%的人在95%的时间里都处于这种状态,自己的警惕完全被“关闭”,如果此时受到攻击,势态将无法控制。在大型体育人群密集区周围,人们的警惕性是非常放松,白色代码就是指的这种状态。
(2)黄色预警
这是一种轻松状态下的警惕。当黄色警惕开启的时候,大脑闪现着突发事件的场景,并会想办法解决。在大型体育活动的安保過程中,需要对周围环境保持安全警戒和排查,警觉要始终保持在黄色。
(3)橙色预警
这是一种特定警报。在黄色状态时,由于时刻关注周边环境,安全会不自觉的升级到橙色状态,并将注意力放到所关注的事物上去。如果发生者群体性骚乱事件,安保人员可以迅速做出判断和决定,使这种高警觉状态持续几个小时直到比赛结束。
(4)红色预警
进入“红色警戒”,说明现场情景一触即发。当警惕进入橙色状态,需要做出如何处置突发事件的决断;如时间不允许做出决断,安保人员要做好直接行动的准备。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对人群实施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志飞.创建“警察临战学”的若干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5):9-14.
[2]周向红,陈伟荣,李宇.城市重大体育事件突发性公共场所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02-1606.
[3]曹礼海.警察临战公共关系沟通的障碍及克服[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11(6):11-13.
[4]Kim C. Wong. The police legitimacy crisis and police law reform in China: Part I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05,(7):1.
[5]毛利达.战术的灵魂-沟通与配合[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08(1):88-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