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后民间艺术视觉形象的再造

2017-12-20 00:34董世瑶李定芳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9期
关键词:视觉形象非遗民间艺术

董世瑶+李定芳

摘要:在进入非遗后时代后,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迸发出来,重新进入人們的视野。为了使民间艺术在新形式获得更好的保护措施和发展途径,我们针对民间艺术进行视觉形象研究的再造。本文以花瑶旅游纪念品为个案,对花瑶文化的地方特色形象进行挖掘还原,提炼花瑶民间艺术的个性特征、观念形态和审美价值,让它们和现代化设计思维方式相碰撞,传承历史脉络,充实当代文化。

关键词:非遗后时代;民间艺术;视觉形象

国际上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在上世纪中后期才开始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政府对申遗成功的民间艺术给予大量的资金政策扶持,“非遗”的经济社会效益令中国的大江南北掀起“非遗申报”的热潮。即使已经入选非遗名录但是这不代表着“非遗”保护已经完成,非遗保护之路还很漫长。国家在2011年颁布了非遗项目保护管理相关法律文件,并且提出了相关保护规定,如若不符合保护标准就将被摘除非遗文化的帽子。在提出非遗保护法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保护才刚刚拉开序幕,正式进入“非遗后时代”。

“非遗”前我国的民间艺术将需要面对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后工业生产的普遍化,机器制作将会逐步取代手工艺术,使得手工艺术愈来愈难以在人们的生活得到一席之地,机器制造的快速与低成本使得民间艺术被忽略。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对民族特色文化带来的危机,和强势经济为依托的外来强势文化的直接冲击更是使得民间艺术深陷泥潭。我们可以发现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难以生活应用于高速发展的社会并适应社会的改变,这究其根源是我们对民间文化的长期轻视造成的文化断层,让文化创新失去了根基。而“非遗”后的民间艺术通过“非遗”包装,给自身争取到了合法化的生存空间,是我们能反向反复挖掘这些精神内核与民族文化资源,为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找回文化个性和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反思性与解构性研究的兴盛,契合了“后时代”的发展。相继有学者对非遗后时代进行研究,但更多研究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然而从非遗后时代民间艺术视觉形象的再造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缺乏。如何处理新情景下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再造,实现非遗后时代的民间艺术传承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下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过度商业化后文化内涵消失的忧虑,人们对非遗的创新和应用也更加谨慎。在国内,学术界对非遗保护需要创新的问题也有丰富的讨论,使非遗保持与申遗时一致,而不是对其进行修缮使其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对非遗保护的最好方法,通过修缮使其恢复到最原始反而会使它失去现有的魅力,失去历史沉淀感。但更多学者们认为非遗要传承、创新、发展,才能展现其生命活力,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僵化和化石化的非遗必将消失。对此我们发现在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时常会与旅游业挂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行业的融合是一个双赢的手段,一来是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招牌提高当地旅游业的优势。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使人们对于非遗文化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旅游文化中的旅游纪念品在非遗的创新工作里就像一条纽带,将原生态的非遗和非遗变化应用连接在一起,民间艺术视觉形象的再造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体现,能有效缓解社会生活极速转变后民间艺术的市场迷失问题,通过对旅游文化的研究,遵循旅游者的内心需求,发展有独特价值的非遗旅游文化。

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有一支瑶族的分支—花瑶。一直以来为躲避战乱和外族驱逐花瑶人不断迁徙,主要定居生存在深山密林中,远离社会文明,形成更原始天然有独特气质的民族文化。也因此花瑶民间艺术在面对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外来文化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花瑶民族的文化中的“花瑶挑花”和“呜哇山歌已经被划入为国家非遗名录,它们成功踏入非遗后时代,成为其中一员。借着非遗后时代这股东风,我们希望能通过对花瑶民间艺术视觉形象的再造来改变这种情况,在实地调查及分析非遗后时代公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市场化开发后,我们认为将隆回花瑶的非遗艺术视觉形象的再造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相联合对花瑶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重要影响。

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和精神气质,才能更好,更大的发挥它们的价值。所以也不能因为盲目追求市场化,盲目的讨好群众喜好而脱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本身,花瑶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的再造过程中,现代设计师必须深入了解花瑶民间艺术的美学价值、艺术特色、名俗文化后才能进行再创造:(一)通过对美学价值研究实现民间艺术视觉形象的再造。通过对非遗文化“花瑶挑花”的造型分析,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其具有造型形式上的素朴美,造型效果的意境美,造型观念的神圣美,造型图案的和谐美着四大美学特点,将这些造型美感融入现代设计中,这对设计花瑶旅游纪念品的整体形象具有审美导向作用,也是游客对花瑶民间文化的整体视觉印象,是游客在市场上极具标识向的旅游产品选择标准,提高旅游纪念品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二)通过对艺术特色研究实现民间艺术视觉形象的再造。图案造型上,花瑶挑花的选材体现出对生命的追求、轮回转世的敬畏、逢凶化吉的渴望的特征,这种与世界观紧密维系的图案理念,体现出花瑶挑花的文化核心及独特的生命。源自花瑶人民朴素和谐的自由生活,图案搭配展现出“因其所宜”的工艺美术的自由境界,图案造型呈现原生态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图案题材的本质和核心问题的研究,通过结构与重构的方式对原图案进行添减并统一和谐,使得挑花图案的传统意味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得挑花图案在今世有新鲜的血液注入,不要直接把花瑶民俗图案照搬或者不动头脑的简单改变,应用花瑶民俗图案的同时设计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的造型喜好的艺术图案,这是非遗后时代设计创新的重难点。(三)通过对民俗文化研究实现民间艺术视觉形象的再造。由于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大量花瑶人前往发达地区赚钱打工,花瑶当地的节日气氛逐渐减淡。花瑶部分年轻一代受外来文化影响,不再坚持推崇花瑶民俗文化,丧失了民族文化自信。在这种形势下的视觉形象改造设计必须从花瑶的民族历史及风俗文化入手,深入挖掘花瑶人文生态环境。通过现代丰富多样的科技传播手段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花瑶民俗文化。将旅游纪念品与花瑶人文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形成有着显著花瑶标志特色特产,启发花瑶人对花瑶民间艺术在非遗后时代的应用,提高对其优秀民族文化认知。endprint

在非遗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美学价值是皮,是外在美的表现,它将总体形象的万般风情一一展现;艺术特色是骨,是艺术品价值的关键,蕴含着艺术差异的独特魅力;而民俗文化则是精气神,是视觉形象再造需要把控的核心内容。综合考虑“非遗后时代”在“隆回花瑶”纪念品视觉形象理念中的创新,以及深度挖掘隆回花瑶的内在精神,应用到旅游纪念品形象设计中,使之成为激活非遗后时代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不能一味照搬传统设计,从现代审美趣味出发,研究富含新鲜感和创意元素的视觉形象构成方法,使非遗后时代隆回花瑶的旅游纪念品保持有趣的、鲜明的视觉形象。

当今从社会结构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审美观念都在改变,隆回花瑶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是“非遗后时代”,从生活中的创新应用出发,将花瑶非遗以生活的形态重新回归人们身边。纵观花瑶旅游市场可发现,现在社会消费文化的与之前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人们的消费目标已经从产品外部层面的关注转变为对商品内部文化内涵的需求,在消费过程中,更注重消费的自身独特的价值——即商品的独特性和商品本身的在社会上所传达的不同的文化内涵。我们利用以非遗特色为主题宣传花瑶旅游纪念品,帮助消费者识别和购买旅游纪念品。在体现花瑶地方特色和文化的同时也采取多样的纪念品形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旅游纪念品的实用价值。抓住旅游者消费心理和纪念心理,所以在设计旅游纪念品时要注重它表现与其他旅游纪念品的差异,表现它特有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风格。

“非遗后时代”我们看到申遗成功后的不少非遗项目依然凋零,要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大的生命力,将它能够延续、延伸、发展。花瑶作为邵阳旅游的一张名片,我们认为将花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文化中应用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的再造通过花瑶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彰显出来,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设计师通过对民间艺术的美学价值、艺术特色、名俗文化的研究后,视觉形象的再造更能够符合花瑶文化审美内涵,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具有启发作用,对继承传统文化,充实当代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是非遗后时代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这也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祝昇慧.从“非遗前”走向“非遗后”时代的民间文化保护[A].民族文化论坛,2012

[2]赵静.论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A].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5

[3]罗荃.湖南隆回花瑶挑花图形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李刚.后申遗阶段非遗保护路径选择——以弥渡花灯为个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50-5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后时代隆回花瑶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推广”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710547010)]

作者简介:

董世瑶(1996-),女,湖南长沙人,系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14级本科生。

李定芳(1980-),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系通讯作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觉形象非遗民间艺术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我省中小企业视觉形象工程的推广及策划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