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2017-12-20 15:48潘秋霞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新模式现代农业

摘 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带动下,现代农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本文追溯了"互联网+"的概念起源,结合"互联网+"环境下的产业政策,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六种新模式以及"互联网+"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政策;现代农业;新模式

1 “互联网+”的概念追溯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

国内“互联网+”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2012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的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移动互联网盈利拐点来临?--产品互联网化的成长之路》上的发言。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他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他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互联网+”迅速成为了中国最热门词汇之一,社会各界人士对其内涵和外延都做出了解读。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在《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互联网+”排名第二。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推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 “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发展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认为,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的“工业4.0”以及我国提出的“互联网+”,都是互联网与传统生产领域深度融合的变革,将互联网从商业渗透到物流,再渗透到金融,甚至渗透到制造业和生产领域中。

“互联网+农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以“互联网+农业”驱动,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有人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农村电商,其实农村电商仅仅是“互联网+农业”中的一角。目前,普遍认可的“互联网+农业”常见的模式有以下六种:

2.1 农村电子商务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涉农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网络等新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形成新的突破点。在政策的引导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如火如荼,不少优质农副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在网上进行售卖。农村电子商务不断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政府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000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按照销售额可划分为四级梯队:阿里巴巴处于第一梯队,市场规模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京东、一号店和中粮我买网为第二梯队的代表,其中京东在第二梯队中规模最大,年交易额已超百亿;第三梯队销售额为1-10亿元;第四梯队的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内。虽然目前阿里巴巴一家独大,第一第二梯队平台都属于全国性销售平台,但由于农产品无法避开的销售半径特性,垂直电商、区域电商将不断涌现,并形成特色盈利模式。目前,形成成熟盈利模式的电商平台很少,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很多农产品电商平台在人才、管理、技术上都不成熟,农业企业貿然转型投资,风险较高。

2.2 农业众筹模式

作为热度较高的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分支,众筹已不再陌生,但在农业领域运作众筹,尚属新鲜。

力农羊业旗下云联牧场,致力于“草原领头羊”的品牌建设。它打破了传统行业、传统模式的信息不对称,帮助行业前端“凑足”资金,减少中间销售环节,只要有1000元,就可以在线认购一只育肥羊,3-4个月后即可回收全部本息,让消费者不但吃到羊肉,还当上牧场主。农业众筹与电子商务存在本质区别。电子商务单纯是将现成的产品拿到网上卖,而农业众筹则是在产品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完整的创意,这种模式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和可选产品,为用户提供的是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新农业革新的有力手段。

2.3 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

现在,各种各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站也在兴起,村村乐、万村网、三农网、新农网、村村通网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资源。安徽农网已建成1个省信息中心、17个市中心、61个县中心、1,500多个乡镇信息站、3300多个村级信息点,注册会员25万多人(其中涉农企业大户会员9万多个),日点击率超过5万次,访问用户遍及96个国家和地区,促成网上交易额超过100亿元。但这种模式对于广阔而分散的农村市场,需要长期的工作来推进,而且,农村市场的渠道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所以,拥有互联网上的农村渠道网络资源,就等于掌握了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关键点,未来可以大展拳脚。

2.4农村金融模式

邮政银行搭建“银政、银担、银保、银企、银协”合作平台,破解贷款难、贷款贵难题。同时,采用因地制宜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先后将大型农机具、大额农业订单、涉农直补资金、土地流转收益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形成了农户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涉农商户贷款、县域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和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等10条产品线。除了邮政银行,还有其他的具有定向金融服务的企业诞生。这些企业多年来深深根植于农村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积累了海量的农户交易数据,这些数据如今变成了企業重要的资产--大数据资源。凭借大数据对农户信用的判断能力,这些大型涉农企业纷纷涉足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为农户提供信用贷款,如大北农的农银贷、农富贷等产品,村村乐的村村贷、村村融等产品。这些平台为千家万户的农民搭建了对接市场的大通道,解决了农产品产后通市场的问题。

2.5 农产品品牌创建模式

目前,农产品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期,褚橙、三只松鼠等品牌借助网络营销的力量,快速完成了传统农产品几年才能完成的口碑积累和宣传推广效果。由于农产品电商的快速增长,物流成本的高企,目前电商产品还主要集中在中高端产品上,而这类产品有着天然的品牌依赖性,没能完成品牌打造的产品,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6农村电商物流服务

随着农村电商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农村网购的数量增多,发展电商物流也是必然的一个趋势。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互联网普及程度等条件制约了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各大物流企业的渠道逐步向农村乡镇下沉,农村电商物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农村发展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技术落后、物流信息不足、专业人才缺失、政策缺失或不足等都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问题。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在逐步的解决,采取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断引进人才、学习先进的物流技术、搭建平台互通物流信息等措施。

3 “互联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途径

农业和互联网融合,绝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产业的融合和创新,以最新的互联网行业之长,补最传统的农业之短,甚至是创造全新的产业模式,农业企业家们在充分了解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挖掘与互联网的最佳切入点,实现企业升级。

3.1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贸易方式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拓市场的必要手段。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方式将被改变。农民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快速的完成信贷、担保、交易、支付、结汇等环节;也可以及时的了解消费者的爱好,促进供需平衡。互联网的发展为农产品开辟了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农民可以将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将地理范围分散的、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模式化、组织化。

3.2 “互联网+”给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在美国,80%的大农场已普及农业物联网技术,农场主通过高度自动化的大型农业机械设施,几个工人就可以完成1万英亩的农产品收割。通过互联网创造透明的供应链体系,从食品领域延伸出来的可追溯系统,是解决农产品安全的有效工具。目前,大中型城市超市中都有可追溯系统机器,消费者可以自主查询。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全追溯,让消费者吃的放心。

3.3 “互联网+”给农产品销售带来新突破

农业生产中两大痛点,即是种不出来,卖不出去,而“互联网+”正深深地影响着田间地头的农民。电子商务平台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也可以让生产者的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节约了成本,更多的农产品通过线上交易完成。

3.4 “互联网+”为农村创业带来新契机

“互联网+”计划行动,是农村网民、农村网店的爆发之势,而其背后则是更为深刻的变化。无数农民正在通过鼠标和手机屏幕“日进斗金”,电子商务在带动农村收入提高的同时,通过打破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曾经饱受销路之苦的农产品与广阔市场的距离不再遥远,曾经就业无门的乡村青年有了创业就业的新平台,曾经缺乏后劲的农民增收之路有了新途径,曾经活力不足的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令人兴奋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农二代”也纷纷选择告别城市回到家乡创业,互联网的普及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最大契机。

参考文献:

[1] 涂同明, 涂俊一, 杜凤珍. 农产品电子商务[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 本社. 图解政府工作报告. 2015[M]. 人民出版社, 2015.

作者简介:

潘秋霞(1984-),女,山西,助理研究员,硕士,计算机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新模式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争议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