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路径探析

2017-12-20 12:48胡霁玲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民族绿色生态

胡霁玲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甚至是更為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它是出于对人类历史命运的理性思考、现实国情的深刻把握和未来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绿色发展也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全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也是变革,绿色、低碳、循环、节约发展,是当今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方向,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领域;绿色发展是实践,绿色发展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生态创业、绿色创业和可持续创业各项都蓬勃发展。引导公众的消费行为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使全社会形成自觉的绿色消费。

绿色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但绿色发展作为一项新任务,一次深刻变革,也还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认识,很多方面还有待探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认识不清、制度建设滞后、工作涉及面广、职能分散交叉、责任落实难、思想上迷茫,工作不得要领等情况。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丰富,如何走出发展的困境。必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同时,逐步完善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不符合绿色环保的产业实施生态化改造,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创建等手段,

一、进一步提高对绿色发展的重视

绿色就是生产力,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它将为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后发赶超提供新动能,在保证发展质量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发展速度,从而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例如:玉溪的民族地区山地分布集中、面积广,大多资源丰厚,森林面积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37.2%,林木蓄积量占全市林木蓄积量的56.3%;水利资源蕴藏量占全市水资源蕴藏量总数的52.5%。气候复杂多样,为多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农业因地制宜、多种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大规模、群体性和高强度资源开发,从当前看,已经严重制约产业、城乡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尤其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社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对绿色、环保的认识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中国21世纪议程》也明确指出: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伴随着绿色生产的勃兴和绿色消费的成熟,全球绿色浪潮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在为生态经济披荆斩棘。在这种绿色经济浪潮中,谋求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发展的共识。

二、完善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

践行绿色发展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多方努力与合作,构建系统完整的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定综合的、宏观的、统摄性的环境和经济政策,用制度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

(一)全面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健全并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二)全面落实《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展空间规划工作,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推进国土整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开展生态红线和基本农田区划定工作,明确生态功能保障的基线、环境保全的底线、资源利用的上线,严格规划红线管控,形成生态调节主导优先、生态服务功能互补、生态产品支撑供给的生态安全格局。

(三)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绿色发展在本质上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和谐共赢,就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拓宽补偿的范围、深化补偿的内容、增加补偿的资金。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争取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继续加大争取国家对民族地区重点流域治理、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项目支持。探索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利益共享机制,盘活市场资源,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环保市场,推进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

(四)完善绿色发展保障监管机制。落实环境分区管理和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实施总量协调分配制度。在民族地区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对领导干部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建立重大项目生态风险评估制度,全面评估项目实施的生态成本、生态效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切实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基层环保底子薄、人员少等问题,提升环保队伍综合素质。

(五)完善绿色发展考评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林地林权保护监管制度,推行生态GDP核算制度,建立一套有利于绿色GDP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加强政府节能减排的绩效管理,将相关的考核评估统一到绿色发展的框架下。

三、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绿色发展的治本之策。民族地区要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突围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要任务,以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endprint

(一)加快一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提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民族地区的农产品要立足高原特色,按照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要求。突出抓好开放型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巩固传统产业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高原特色的蔬菜、水果、花卉、生物药原料、畜禽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加大种养循环示范,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二)创新驱动,推进二产业绿色化改造。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驱动。认真抓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民族地区的落实,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环保产品。设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清洁生产、燃煤锅炉改造燃气锅炉、工业节水等项目支持。继续加大力度淘汰落后工艺及耗能设备,限时推动淘汰钢铁、造纸行业高耗水和高耗能工艺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三)发展壮大三产业。民族地区要落实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规划,强化区域合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好特色名片,建设好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民族地区还要强化物流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设区域性、中转型、加工型现代综合物流枢纽。

四、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创建

要实现绿色发展,民族地区更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生态之基。

(一)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根据地理气候、地形水利、交通区位和产业基础等综合因素形成的经济区域特点,抓好特色产业带建设,使特色种养向最适宜区集中,优势主导产业向最适宜区聚集。在高海拔山区,发展核桃等特色经果林,建设“山地林农生态经济带”;在低热河谷区,发展早熟柑桔等特色水果,抓好热区开发,建设“低热河谷特色优质经果产业带”;在中海拔温暖地区发展菜、花、果等高效生态特色作物,建设“烟畜果生态循环产业带”。

(二)大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落实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推行种养结合、粮经轮作、间作套种、林下种养、稻鱼共生、“猪-沼-果(菜、稻)”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扎实推进国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建设,选点尽快启动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企业。继续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和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认真总结稻田养鱼生产模式和经验,推广稻田养鱼。继续引导推进以城郊结合部和蔬菜常年连作区为重点的水旱轮作示范。

(三)扩大绿色生产技术应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水果、花卉、蔬菜产业为重点,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和涵养水分等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推广力度,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园。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柑橘、葡萄、火龙果、草莓、蓝莓、蔬菜、茶叶、烤烟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扩大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规模。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还田,推广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和适时揭膜技术,配合推进以烤烟为主的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推进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快实施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项目。

(四)争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尽快编制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全力争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五、实施绿色行动,建设美丽家园

(一)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及建设等措施进行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深化工业污染治理,逐步恢复生态系统;

(二)实施蓝天家园工程。城市要加快实施钢铁、水泥、制糖、造纸等非电行业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加强机动车辆尾气治理,加快机动车尾气检测线建设,實施机动车黄绿标管理。加强城市禁煤工作,取缔城市周边燃煤锅炉,大力推广管道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加强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治理,制定油烟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并实施有效监管。加强城市扬尘全过程控制,严格执行建筑垃圾和散体物料运输管理办法,加强对城市拆迁、建筑工地、道路运输等扬尘管理,减少扬尘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三)加强土壤、噪声等污染防治。推广使用降噪设备,严格控制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居民区噪声。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对重污染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区域、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废弃物堆放场地、水源地等区域,要经常性搞好土地污染调查,对已污染的区域要及时实施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四)实施森林家园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走廊。根据民族地区的生态特点,划定禁止开发区域,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陡坡地生态治理等生态工程实施。开展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和恢复示范区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培育绿色文化,共建共享绿色发展

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群众的绿色意识和绿色行为都需要引导和培育。

(一)加强意识教育。加强和引导民族地区的群众树立生态绿色理念,增强绿色文明意识,促进绿色文明道德和行为的养成,推动绿色文明共建共享,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注重行为倡导。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平台,传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文化;提倡绿色出行,鼓励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例如,建立方便市民出行的绿色共享自行车。不定期举办以绿色出行为主题的自行车比赛和徒步竞赛活动,引导群众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强化文化培育。大力挖掘、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绿色文化,推进绿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和绿色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四)开展绿色创建。开展绿色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绿色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推进园林城镇、卫生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镇等的创建,举办群众性的绿色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五是强化信息公开。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加大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力度,健全建设项目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畅通环境信访渠道,鼓励群众举报发生在身边的环境违法行为。

总之,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拥有“绿水青山”的民族地区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但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投入量大,需要长期的过程来解决。要实现绿色发展,民族地区就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实现绿色发展,民族地区更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生态之基。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我们的民族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