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润娣+陈志杰
摘要: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现代新型旅游方式,这种旅游集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于一身,通过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乡村生态环境的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品尝、体验、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等。本文以花都宝桑园为例,进一步研究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并针对宝桑园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出花都宝桑园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知名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应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不断开发新的营销发展策略来吸引更多游客进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宝桑园;营销发展策略;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旅游实际上是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三者的结合。它以“绿色、观光、休闲”为主题,以生产农产品为依托,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交叉的新型产业。花都生态农业园宝桑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缠岗村山前大道旁,是以蚕桑文化为核心,集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一体,以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主的新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
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概述
1、 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况
生态农业旅游在20世纪首先兴起于发达国家,它是以农业为基础,同时兼顾旅游业,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村的自然环境以及田园风光来吸引游客,让游客充分体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地改善,生态农业旅游均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多样化、生态化、休闲化、个性化、清新化的特点。绿色、休闲、自然的生态农业旅游新型模式在满足人类休闲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普遍受到游客的青睐。
2、 生态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
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许多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已被开发,这些景区已成为城市居民旅游观光和迁居的好去处。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实质上是对生态农业功能的延伸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使人们在领略锦绣田园风光,感受乡土文化气息的同时,还加深了人们爱护生态环境的程度,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农产品为依托,开发具备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业,以旅游业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同时,发展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旅游,合理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打造“生态农业+旅游业”双方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是世界的农业大国之一,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具有优越的条件:一是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良好;二是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物种繁多;三是地区差异显著,民族众多,产生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明;四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地改善,人们的消费逐渐由解决温饱地物质消费向追求娱乐地精神消费转变,广阔的消费需求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了足够大的市场空间和客源市场。同时,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展缓解了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压力,实现农民收入的良性循环,加之人类生存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也愈加强烈。由此可见,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的几年中会有较大的市场前景[2]。
二、宝桑园的发展状况
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缠岗村山前大道旁的宝桑园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花都区高新技术实验开发基地共同建立的以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主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总投资1302万元,预期年产值74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188万元[3]。
作为广东省蚕桑文化的“旅游名片”,以桑蚕文化为核心主题的宝桑园凭借着本身鲜明的特点获得了“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蚕桑文化示范基建”、“生态旅游星级园区”“科技旅游示范基地”、“观光休闲示范园”等称号。
宝桑园生态农业旅游基地的合理开发,有助于带动花都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时还有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 宝桑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品牌知名度较低
花都区宝桑园虽在2000年被广州市科技局正式立项并列入市重点建设的示范基地项目,但从其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整个广州市来说较低,且处于广州市偏远地区,故其品牌知名度仍相对较低。据调查,不少城市居民对广州市花都区的生态农业园宝桑园了解不足,甚至有部分游客还不知道宝桑园这一旅游景区的存在。旅游景区游客的接待量大部分局限于花都这一带范围,游客覆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加强宝桑园的旅游活动向导和加强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2、 开发深度不够
宝桑园的旅游仅局限于观光、农作物采摘等方面,娱乐功能较单一,无法满足部分游客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其次,宝桑园面临的交通设施不健全、环境卫生处理方式不完善、设施设备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是其在开发过程中的一大硬伤;最后,在对宝桑园进行进一步的开发过程中,没有从宝桑园的乡土文化程度挖掘设计旅游产品,其内涵深度有所不足,使得其相关旅游产品缺乏特色,鲜有精品,这是导致客源下滑,难有回头客的重要原因。
3、 管理規范缺位
宝桑园管理规范的缺位进一步影响整个桑园旅游产业的发展。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足,宝桑园在桑园种植、员工态度、游客行为、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宝桑园占地800多亩,种植了数十万棵不同种类的桑树,但由于各类桑树修剪不及时残留许多干疤枯桩,树干低矮,桑树长势差,未能养成良好的树形。此外,桑树施肥比例不协调,有机肥,钾肥使用量偏少使得桑树自身生长的营养成分积累不够;再加上对桑树的病虫防治力度不够,影响了桑树的正常发育。在员工态度方面,游客在娱乐区游玩之时因遇不懂问题向员工请教,部分员工存在态度鲁莽的现象,且游客在水上运动区游船超过10分钟之后,员工便向游客收费30元这一行为不太合理。在游客行为方面,部分游客在桑园采摘桑葚之后都没有自觉称重,自带饭盒将桑葚悄悄装进背包然后离开景点,这直接导致了宝桑园的部分经济损失。在环境卫生方面,对桑园的桑树清洁打理不够,大部分桑树的枝丫上都布满灰尘,且病虫较多。此外,部分游客随地乱扔袋子、塑料瓶等各种垃圾,对于采摘的桑葚由于品尝之后发现并不成熟且甜度不够便随口吐出,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桑葚的浪费。
四、 花都宝桑园的营销发展策略
1、 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络营销)
社会化媒体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一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是通过博客、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来促进营销的一种网络营销模式。宝桑园可创建一个网络搜索引擎平台,根据消费者的真实偏好、消费理念、购买习惯等信息记录来设定关键词,让游客可随时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其次,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多与顾客交流沟通,让顾客触手可及并参与讨论,通过与顾客的互动性实现“零成本”宣传。最后,完善微信公众号和设置电子商务平台,结合宝桑园自身特色及时传播并发布对游客有价值的信息,简化支付手续,提高游客对宝桑园的满意度。
2、 体验营销
宝桑园凭借其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舒适的休闲胜地等自身优势可让游客找到返璞归真的真实感受,满足顾客体验回归自然的快感。例如,体验农事活动,宝桑园的管理人员可组织游客与农民一起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如何种植农作物与使用农机具,让游客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使游客获得亲近大自然以及放松身心的快感。为了进一步提升宝桑园的知名度和加强宣传力度,可参考当地游客的旅游兴趣点和人口年龄分布来开发相关旅游产品。例如,关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相关体验,让游客在观光体验过程中亲自DIY设计相关的纪念品等旅游产品,既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享受欢乐,也传承了宝桑园当地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一举两得。
3、 口碑营销
口碑营销是指企业在品牌建立过程中,通过客户间的相互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或者品牌传播开来,其一定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以用户的方式和用户沟通。首先,宝桑园可创新娱乐方式,打造生态游乐园。园内多增加与游客的互动游戏环节,邀请各位游客在游戏结束后分享感想,并结合宝桑园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增设有奖竞答环节,旨在加深游客对宝桑园的了解和增强趣味性。其次,完善其采摘区道路、公共卫生间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由于园内大多设备处于老旧或破损状态,应及时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对休闲娱乐设备进行检查维修,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后,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环境卫生、接待设施、服务质量、旅客反映等多个方面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4]。同时,宝桑园应完善消费者反馈渠道,设立游客意见反馈体系,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节假日建立值班制度,做到出现问题反映迅速等等,无形中给游客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提高游客的忠诚度。
4、 绿色营销
首先,塑造生态农业园宝桑园的绿色形象,应从绿色种植做起。桑园应根据不同桑树的品种特性,做好树形地裁剪与培养工作;同时,对桑树进行合理的施肥,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净化生态环境,做到绿色种植。其次,宝桑园可以积极策划开展相关绿色生态或环境教育的主题讲座,引导消费者成为宣扬绿色生态的使者,构建宝桑园在游客心中的绿色形象。再者,宝桑园可通过增设管理人员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与文化内涵的标徽来作为旅游产品送给游客,标徽能把环保教育和生态自然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旨在警示游客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宝桑园应凭借其丰富的蚕丝资源深度开发蚕丝的应用,利用蚕丝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发展“蚕丝→丝织制品→蚕丝化妆品→医药用品→展销品”这一产业链,通过强调绿色旅游产品的质量与延长桑蚕文化的产业链,有效地促进宝桑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最后,优化服务质量,提高人员素质,塑造绿色的服务形象,促使员工做到服务态度恳切化,服务技能娴熟化、服务行为绿色化。
六、 结语
态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物,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将旅游业与农业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为农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宝桑园作为新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应开发出多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挖掘自身特色,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注重营销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絮飞.东北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初步探索[J].吉林大学学报,2004(3).
[2]于颖.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陈明熠.论生态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J].学理论,2011(31).
[4]郭焕成、韩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