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仪梦
摘 要: 殉葬玉器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玉器类型,其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从他们的作用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祭祀所用礼器类玉器、保护尸体类玉器和生前使用类玉器。每一类型的玉器在当时都有其独特功能及审美价值,对现代社会的艺术欣赏及考古学术研究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殉葬玉器;类型;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欣赏玉石传统,至今玉石市场依旧火爆。现代社会人们熟悉并使用的玉器主要是配饰类和装饰类,这不仅与历史传承有关,更与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密不可分。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种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使用的玉器类型正逐渐淡出人们视野,那就是殉葬玉器。
1.殉葬玉器的发展
殉葬玉器是随着丧葬一同埋于坟墓中的玉器。目前我国出土的最早殉葬玉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距今约6000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文化、辽宁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但是,“玉器”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周代。《周礼.春秋.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在周代之前,虽是有玉器的存在,但是并无对其形制作用的具体规范。
殉葬玉器在秦代和汉代走向兴盛,这与当时思想观念有关,“事死如事生”的亲孝观念兴起,“厚葬之风”兴盛,中间虽有薄葬时期,但在达官显贵的墓室中出土的殉葬玉器的数量依然可观。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战争不断,盗墓事件频发,使得人们对殉葬玉器的热情衰减。同时由于新文化运动等,西方思想带来的新观念、新时尚,殉葬玉器数量大幅滑落。到了今天,火葬逐渐代替土葬,陪葬玉器的更是凤毛麟角。
虽然殉葬玉器已成为历史,但由于其出土数量庞大,纹饰精美,造型各异,使得它们作为收藏品的经济价值和作为科研品的学术内涵还是不容小觑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们有所了解。
2.常见的殉葬玉器类型
目前我们可以考究的殉葬玉器类型大致来源于两种,一是文献类,如古代书籍《史记》;二是实物类,主要是考古发现的出土玉器。从他们的作用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祭祀所用礼器类玉器、保护尸体类玉器和生前使用类玉器。
2·1 祭祀所用礼器类玉器
贯穿中国古代的最重要的礼器就是“六器”,所谓为“六器”是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璜和玉琥,它们最基础的作用就是祭拜天地,同时也较多地作为王侯贵族们的殉葬玉器。《周礼·春宫·典瑞》曽记载道:“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具体的摆放方式郑玄曾做过批注:“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琮者,通于天地。”根据所葬之人的身份地位不同,他们墓穴里的礼器数量也有等级划分,一般等级高者陪葬玉器数量也会增多。
除“六器”外,还有许多礼器类殉葬玉器,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常见于汉墓中的玉人了。玉人作为祭祀礼器的出现与中国早期封建制度中社会的“人殉制度”有着紧密联系。人殉制度兴盛于秦代,因其处于奴隶制社会兴盛期。随着中国人类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发展,传统的人殉制度也逐渐被俑葬所替代。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秦始皇兵马俑。至汉代,玉人文化发展起来,代表的有宝鸡凉泉出土的玉人。还有专家提出玉人不仅仅与人殉制度有关,更有可能指代特殊的人,如能沟通神灵天地的巫师,这也从另一方面促使玉人成为殉葬玉器中礼器的一部分。
周代以来,在玉器使用上就存在着“重道轻器”的倾向。所谓“道”,指的是玉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谓“器”,指的是玉器的实用价值。反映在殉葬玉器中,礼器比较多,主要是人们看到了玉器所代表的道德、文化、艺术、宗教甚至经济、政治的意义和价值。
2·2 保护尸体类玉器
保护尸体类殉葬玉器在殉葬玉器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人们常说的“葬玉”就特指这一类殉葬玉器。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认为人死之后将在另一个世界存活,因此他们相当看重对尸体的保护。以玉敛葬,以保尸身不腐。保护尸体而制造的葬玉主要有玉衣、玉玲、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等。这种制度在汉代达到鼎盛。
玉衣顾名思义,就是用玉片穿制成的衣服,其目的是保护尸体,寓意飞天升仙;它的等级分布主要是用穿制玉衣所用的线来划分的,汉代丧葬制度对金、银、铜缕的使用有着明确规定。玉握的目的大概是希望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征来保护肉体千年不腐,常见的器形主要是玉猪、玉龙,取意猪在古代财富的象征,体现墓主的地位。“九窍塞”即塞人的九窍的九件玉器,它包括眼塞两件,鼻塞两件,耳塞两件,口塞一件,肛门塞一件,生殖器塞一件,最早的九窍玉出土于汉代。九窍塞的出现与古人的原始价值观相联系,西晋《抱朴子》云:“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种对于玉器狂热的崇拜推动其产生。在九窍塞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口塞了,常见的形制为玉蝉。古人将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为求尸身不腐,选择这种形制的原因主要是三种,一是蝉啜汁饮露,很早就被视作是高洁的君子形象;二是蝉幼年时期深埋在土里,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破土而出,古人对蝉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迷恋,并祈求亡者可以像蝉一样依旧充满生命力;三是古人认为不可空口而去,这也是他们“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的体现,给亡者口中放入食物形制的东西,以让其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得到饱足。玉枕、玄璧和镶玉棺则主要是对棺椁的装饰,汉代墓穴中的葬式被称为“黄肠题凑”,其内部包裹的棺椁镶玉棺,棺材的内部布玄璧,尸体的头下放玉枕,通过这些进行对尸体的外部进行保护。
2·3 生前使用类玉器
生前使用类殉葬玉器,强调的是玉器的实用价值,玉器一直是财富的象征,《管子》中曾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所以把生前使用类玉器随主人下葬,也与希望主人死后继续享受人间荣华宝贵的愿望有关。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重道轻器”观念的流行,殉葬玉器中的生前使用類越来越少。
生前使用类殉葬玉器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生前使用的玉佩饰,如在宝鸡汉墓中出土的玉项链以及在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的玉珠串等玉佩饰组合,其作用主要是彰显富贵,吊唁哀思。这种感性的殉葬玉器的使用方式在当今也时有看到。二是生前的工具做成玉器类装饰,显示身份,主要存在在周代以前,集中出现于殉葬制度不完善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如约在龙山文化末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三星堆的先民已掌握了一定水平的玉石器加工技术,可以自行加工出玉斧形器及玉刀形器等,这些原始玉器的产生可能是社会地位、身份等级和财富的主要表现,说明其时当地的社会结构内部已产生分化。
3.结束语
中国向来爱玉,不论是“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清高内涵,还是对玉器的清澄纯亮外观的单纯喜爱,都是在不断地推进这一行业的发展。殉葬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曾经的重要分支,亦是当下古董收藏的一大关注点。加强对殉葬玉器的研究,探明其曾经的历史发展,以古鉴今,有资于今日发展之需。
参考文献
[1]青林.浅述六器与中国玉礼文化[J].东南文化,2012(10):28-33.
[2]岳亚莉.浅析汉代葬玉[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3):82-87.
[3]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葛洪.抱朴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