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文化在中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和思考

2017-12-19 11:52谢范军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3期
关键词:大别山革命红色

谢范军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来讲,他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逸的时代,遇上一个好时代可以说是人生逢时,但由于缺乏动荡艰苦磨难的人生经历,“不知珍惜、不懂感恩”在这群人身上体现的太明显:不能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没有知恩图报之心。为此,笔者追根溯源,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在我们的育人过程中贯穿红色文化教育,和平时代对孩子进行红色革命的实践教育是献给他们最好的成长礼物。通过深度开发加工,形成系列红色文化教育课程,让他们在校园中时刻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洗礼,锤炼他们优良的品质,让他们既能够继承优秀传统,传承先辈精神,又能够既往开来,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者。

一、在当代中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

1、是搭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载体

红色文化既有遗留给我们的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外在的物质形态还有革命英雄主义内在精神(如:大别山精神)形体,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决定了其必然成为中学生思想教育的最佳载体。日常实践活动中,可借助不同形式,以各种物质化和精神化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到革命传统、革命道德和革命精神:战争遗址、纪念馆、革命文物都是血雨腥风的革命历程见证;大别山精神和各种革命精神时刻警醒我们后人要继承发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红色文化”成为链接教育者和未成年人的最好纽带,是搭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载体。

2、能切实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让新课改理念得以落实

新世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朝纵深方向发展,当下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成长,因此,通过实践活动课与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师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参与到红色文化教育中来。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既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同时、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而我们以往的日常道德教育常常给人以空洞、乏味的假大空之嫌;为此,我们就应该以开放的视角把学生引入到社会教育的大课堂中来,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红色文化走进学生的实践活动课堂,让教师教学言之有物,让学生学习实之具存。血肉丰富,精神饱满的红色革命前辈的形象走进实践活动课堂,让师生都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师生的教、学方式也随之转变,新课改理念自然得以落实。

3、能够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通过氛围的熏陶、行为的塑造,以无形的育人方式,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当今的校园已不再是一方净土,各种不良思想、观念影响、干扰着学生纯净的心灵。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借助板报的宣传、校园景物的设置、环境的打造,气氛的渲染,让集体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理想、艰苦卓绝的奋斗等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彰显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命力。红色歌谣的传唱、红色电影的观看、红色纪念馆的参观等形式不一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亲自体会和感悟,克服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 让青少年自觉的向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靠拢。

二、实施红色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1、依托红色土壤,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

作为革命老区的信阳,地处大别山腹地,这里是红军的摇篮,红色的首府,将军的故乡。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既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教育教学资源。一方面,信阳红色资源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仅在市登记在册的红色革命基地就多达100多处,特别是新县、商城、光山苏区最多,另一方面,信阳红色资源质量较好,品位极高。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这里就发生较大影响的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大罢工;新县有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首府、商城有豫东南土地革命的指挥中心——赤城县苏维埃政府、罗山有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英雄的信阳儿女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荣誉。通过深度挖掘这些优质的红色资源,为红色资源进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随着信阳市委、市政府“红色促市”相关政策出台,“红色文化”已成为信阳的一张名片,大别山精神理应成为引领信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面旗帜。老区广大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让青少年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健康成长;成为爱祖国、爱家乡,有理想、有本领,能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一代。通过对本土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用英雄的高大形象引导学生、用英雄的高尚言行鞭策学生、用英雄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用英雄的崇高理想鼓舞学生、用英雄的坚强意志磨砺学生、用英雄的曲折成长路铸就学生;让每一个农村中学生都能从红色教育的洗礼中树立为家乡富强、为国家强盛、为民族振兴而发奋学习努力拼搏的远大志向。

2、营造红色校园环境,让学生时刻呼吸红色元素

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革命先辈为当代青少年书写了一部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这部革命史书孕育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实践活动中,我们立足老区办教育,始终坚持用大别山革命精神教育下一代的教育策略,把红色文化教育落实到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立了把大别山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机载体。例如:在创建红色文化活动中,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红色校园文化实施方案,明确弘扬大别山革命的优良传统,突显大别山红色文化在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重要为位置。我们在校园硬件环境的布置上处处彰显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例如:墙报、宣传栏、花坛草木、道路和教学楼的命名等都突显本土红色文化特色。在软件的教学活动中也努力注入红色元素,如:每周一的国旗下红色革命教育讲话,每天上午、下午课前一支红色革命歌曲等。通过这种外在的长期环境熏陶和每天的例行红色文化内涵渗透,让红色元素走进学生的身心;让他们自觉的向革命先辈看齐、靠拢,最大限度的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渗透力。endprint

2、创建红色文化团队、做好红色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

红色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要想做好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红色文化教育团队,首先,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红色文化教育领导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指导、协调、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具体,责任到人。其次,发动党员教师,成立红色文化教育志愿者服务队,党员教师是红色教育的行家,我们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先锋作用,打起这面鲜亮的旗帜。再者,我们学校在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团员中选拔和培养一批大别山红色文化小导游,为红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最后,我们聘请了一批老红军(或遗孀)担任我们的红色教育辅导员,不定期的为学校师生开展红色教育辅导,让他们近距离感知革命前辈的形象,聆听他们的事迹,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

3、开发红色教材、让红色教育有依托

教材是教師传授思想、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托和凭借,新课程改革教材的三级管理理念更多的是重视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鼓励教师因地适宜的开发校本教材。信阳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是最大资源,想让学生了解本土的红色文化,就必须深入发掘大别山特有的红色资源,对革命战争年代发生的往事,遗留的点滴红色元素进行筛选、过滤、优化,体现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精髓。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大别山革命斗争史,我们课题组走家串户,深入群众和革命前辈的家中收集、深入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予以加工整理,成为适合中学生寓教于乐的读本教材,如:为了解老区的革命斗争史,我们编写了《大别山红色革命故事读本》;为了让青少了解革命先辈的革命情怀和乐观向上的斗争精神,我们编写《大别山革命诗集》;为了熏陶青少年的心灵,让红色歌曲进班级,我们整理出了《情系大别山红色革命歌曲集》等,这些红色文化教材读本的编制和整理,为持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奠定牢固的基础,让广大师生教、学有了依托。

4、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教育落到实处

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我们只有借助不同的教育平台不间断的对他们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才能让红色前辈的革命斗争精神逐渐内化为优良的品性。我校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已经做到内容有系列、活动目标有层次、活动时间已常态。内容上我们有“红色故事读本、红色革命歌曲集、红色革命诗集、红色革命遗迹图片解说集”等,我们能通过不同的内容向学生深度传递红色革命精神。目标上我们针对七、八、九年级学生的不同阶段特征开展不同的活动,如:七年级新生的了解校园红色文化的适应性教育、八年级学生的树立心中所崇拜的革命英雄的立志教育、九年级学生理解革命先辈斗争精神的理想、前途教育等,让红色文化教育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时间上我们有固定的栏目和时间,如:每周一的国旗下红色革命教育讲话、每天早间预备一支红色革命歌曲的活动、每年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活动,五四青年节的扶老助寡活动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同时根据学情实时开展“红色知识抢答赛、红色革命歌曲歌咏赛、红色革命故事节、红色革命诗歌朗诵赛、红色影片观看周”等活动。固定实践活动与不定期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让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的有声有色,每一阶段的活动都在师生中掀起一波红色之旅的小高潮。

参考文献

[1]朱月铭.我国红色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西南石油大学,2012.

[2]李振东. “主流色”当仁不让-红色教育 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契机[J].改革与开放,201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别山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又见大别山
红色在哪里?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再见了,大别山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