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征
摘要:在一战时期的瑞士,流行一种艺术潮流,它映射了战争在人们心中造成的震荡,这个艺术潮流被组织者称为达达主义,这种思潮对各国艺术家影响很深,尤其是德国艺术家乔治·格罗兹将这种艺术发扬光大,甚至传到中国。
关键词:乔治·格罗兹;达达主义
1914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在访问萨拉热窝时被刺杀,同盟国和协约国发生了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战争影响了无数人,1916年,流亡的艺术家们在瑞士苏黎世集合起来,以雨果·鲍尔(Hugo Ball)组建了一个小组,表达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愤怒和对传统艺术的否定,这种否定了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反战艺术被雨果·鲍尔命名为“达达主义”(Dadaism)。
政治形势变化多端,当时人心惶惶,心理上处于一种慌张、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杂乱境地,这给了达达主义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达达宣言”中,任何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只要这个人愿意持有这种颠覆传统艺术的心态。达达主义是一种广义的艺术,它包含着众多艺术形式,绘画艺术是我们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德国画家奥尔格·格罗兹(Gerog Groβ,1893—1959)作为一名志愿军参与了一战,然而他无法承受残酷的战争,罹患了精神疾病,被军队开除。可能是画家设身处地参与了战争的惨烈,回到家乡的他笔下的画作总是显示出战场的血腥,他从心底厌恶战争,当时的美国尚未参战,这让画家十分向往,为了从精神上靠近美国,画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格罗兹事柏林最早接触达达主义的画家,成为了德国达达主义的核心人物,与战友约翰·哈特菲尔德(John Heartfield)等人出版了《看这个人》(1922)、《布尔乔亚的镜子》(1924),然而很快就被當局取缔了。画家画面中的讽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辛辣让他逐渐成为知名画家。鲁迅对格罗兹评价很高,他将格罗兹与珂勒惠支并列,其绘画作品“漫画而又漫画”。
达达主义只是为了推翻而倡导的艺术,并没有长久的凝聚力,它很快随着一战的结束而零落。但是格罗兹还是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道路,他说“达达主义究竟做了什么?”他们说过:“不论你如何怒不可遏,枪炮声继续,高利贷继续,饥饿继续。艺术这玩意儿到底算个什么东西?当没人把你当回事儿的时候,却仍在正经地自命不凡,难道不是可笑至极?那些达达艺术的反对者高呼:‘不要侵犯神圣的艺术,为什么这些正人君子们在艺术圣殿遭到枪击,在同仁被强奸和谋杀时却没记着要呐喊呢?”在他的笔下,资本家、纳粹是让国家走向毁灭的源头,他反对资本主义,揭露社会的黑暗,有着很强的政治性。他的绘画让希特勒十分不满,他的作品通过丑恶的肉体去表达丑恶的灵魂,用简约的线条和夸张的形象对战争问题做出无情地披露,揭露了他们好战的本质。
例如在其《看这个人》的系列组图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战后的德国,社会局势纷乱,人民生活痛苦,充满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情境。我们可以看到肮脏的街道上,一个疯狂逃窜的人;人们居住在廉价的房子里,还有那些疯狂的没有鼻子的士兵,这对当时的道德和人性做了赤裸的揭露。他的作品以线条为主,但是并不按照透视法来绘画,漫画式的人物形象重叠在一起,线条也层层相叠,显得画面十分充实饱满又有些杂乱,这种杂乱正是他对乱世的嘲讽。1917年他创作了《大爆炸》(Explosion),画面支离破碎,刺眼的红色无处不在,几何体上的裂痕和角度象征着无数的房舍楼宇在爆炸中倾斜、压倒,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思想和技法上受到了立体主义的影响。在几何体的上端,红色的细碎长方体是指爆炸产生的碎裂物四散开来,而这让人群拼命逃走。这显然是指在炸弹突然来袭之时,砖块、玻璃、人都被炸飞上了天,画家用一只鸟的视觉展示了在炸弹的撞击中心产生的混乱,主旨就是荒乱,颜色在画面中迷失,但却回荡在观看者的心中,增添了建筑物毁灭的狂乱和振动感。也向我们展示了战争时期的残酷无情,人们在这隆隆的炮火下震惊、恐慌、无所适从,形象夸张,但是却言简意赅。
因其绘画作品总是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格罗兹不断地受到指控和起诉,他于1932年逃往美国,在他心目中的美好地域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1937年,格罗兹和毕加索、康定斯基、夏加尔等知名画家的作品被希特勒放置于“颓废艺术展”中。然而他的作品没能在美国引起人们的共鸣,当时美国没有参与到一战中,人们未能理解他画面中的讽刺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反而是格罗兹逐渐习惯平静的生活,他的画中不再有那么尖锐的批判性了,并渐渐改变了作画风格。在美国生活并执教了二十多年,影响了很多美国艺术家,具象派画家罗伯特·塞内德拉(Robert Cenedella)就是他的学生。今天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达达主义和格罗兹,不得不说,在那样的时代,若不是有敏感的艺术家振臂高呼,艺术又该如何影响民众,影响社会呢?
【参考文献】
[1]陈克义.格罗兹德国时期的绘画[J].外国文学,2009(12):177-177.
[2]管朴学.重读达达主义:艺术的困惑[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15-118.
[3]向鹏.简析达达主义[J].艺海,2012(11):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