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莲香 丘华金
【摘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护理干预模式在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出血新生儿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行为能力评分合格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 d时,观察组能力评分合格率为73.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4 d时,观察组行为能力评分合格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57%,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出血新生儿的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模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行为能力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护理; 干预模式; 新生儿; 颅内出血; 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2.0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2-0111-02
The Effect Explor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l on Neona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HU Lianxiang,QIU Huaji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32):111-11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l on neona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Method:46 cases of neonate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23) and control group(n=23).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care.On this basi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behavioral competency score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21.74%,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56.52%),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qualified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3.91%,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47.8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qualified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6.96%,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69.57%),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l can be used in nursing care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neonates,which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behavioral ability,and have high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 Neona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in Longyan,Longyan 364000,China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抑制或过度兴奋,常见于早产儿及巨大儿中,不仅会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成长发育,还是引发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诱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因素有凝血因子的匮乏与不足、吸引频繁、高渗液体的不合理输注等[2]。因此应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模式来应对上述诱发因素,确保新生儿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改善其预后[3]。为了验证护理干预模式的护理效果,本文特以46例颅内出血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出血新生儿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观察组:男12例,女11例;足月儿12例,早产儿6例,过期产5例;出生时间14~28 d,平均(19.4±0.7)d。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足月儿13例,早产儿6例,过期产4例;出生时间13~29 d,平均(18.8±1.3)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做好患儿病情的监测,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保暖措施良好。加强病房的管理,定时通风换气,确保病房整洁安静。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不搬到患儿头部,并取头高脚低位,在抢救过程中保持患儿呼吸通畅,相关操作要轻柔。护理人员进针操作时,要确保熟练、准确,尽可能一次建立静脉通道。(2)对患儿的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监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氧的方式,以及吸氧流量和浓度,以便及时有效纠正患儿的缺氧症状,保证吸氧的效果。此外要严格控制给氧浓度和时间,以免发生氧中毒,给氧时间一般不超过3 d。对于心动过缓、呼吸暂停的患儿,联合应有弹足底和轻抚背部的方法,使患儿尽快恢复正常呼吸。(3)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病房的湿度和温度,加強患儿体温的监测,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确保其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患儿出现抽搐、惊厥的现象,及时上报个医师,并协助医生进行对症处理。(4)对患儿的出血情况进行严格控制,在严格遵医嘱的情况下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对于出现颅内高压的患儿,应根据患儿的体质量静脉滴注20%的甘露醇,通常情况下剂量为50 mg/kg。此外为了避免脱水过度引发患儿水电解质失衡,还应密切监测药物的渗出情况。(5)防止惊厥。鲁米那具有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降低颅内压的功效,可有限防止惊厥。但患儿存在惊厥的风险时,可静脉注射鲁米那8~15 mg/kg,若惊厥的相关症状依旧没有减轻,可在1 h
后再注射1次,以后以2~2.5 mg/kg的剂量每8~12小时注射
1次,直至惊厥消失。此外也可选择水合氯醛、安定来治疗惊厥。(6)保护好患儿的脑功能。出血停止后,联合应有胞磷胆碱和申捷7 d,并尽可能早地进行肢体锻炼,与此同时做好抚触护理。(7)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通过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向他们宣教颅内出血的相关知识并说明其严重性,增加其对医务工作的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在护理期间统计两组发生并发症的例数,并计算出发生率。常见的并发症为脑积水、呼吸暂停、惊厥、颅内高压等。在护理7、14 d时分别进行行为能力评分的测定,检测20个项目,每项2分,满分40分,得分超过35分,为合格,反之则为不合格。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585,P<0.05),见表1。
2.2 两组行为能力评分合格率比较
护理7 d时,观察组17例行为能力评分超过35分,合格率为73.91%;对照组11例行为能力评分超过35分,合格率为4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1.426,P<0.05)。
护理14 d时,观察组20例行为能力评分超过35分,合格率为86.96%,对照组16例行为能力评分超过35分,合格率为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9.380,P<0.05)。
3 讨论
起病急、进展快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特点,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极有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比如视觉障碍、运动功能受损、智力障碍、脑积水、脑瘫等,严重影响新生儿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是引发新生儿残疾与死亡的主要原因[4-5]。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因素有产伤、缺氧,常见于早产儿,及时有效的止血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6]。临床上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
护理干预模式具有较强的个性化与针对性,根据疾病特点、患者自身身体条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其应用颅内出血的新生儿,首先对有产伤、缺血、窒息表现的患儿进行了密切的病情监测,全面评价患儿的脑部损伤程度,并定期评价其行为能力评分,然后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在实施护理方案的过程中,对新生儿的体位、血氧饱和度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并进行了脑部功能保护、降颅内压、控制出血等相应的处理,降低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改善了预后[7]。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与文献[8]相关研究基本一致。
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还能降低颅内出现对患儿负面的影响,综合的颅内减压、止血、脑部功能保护,可降低颅内出血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影响,有效了保护了行为能力。在本次研究中,护理7 d时,观察组能力评分合格率为73.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4 d,观察组行为能力评分合格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干预模式可降低颅内出现的影响,更好地保护患儿的巷尾能力,与文献[9-13]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颅内出血新生儿的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模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行为能力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业梅,谢丽丽,吴成云,等.护理干预模式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3(10):2375-2376.
[2]蒋伟珍.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4,2(7):233-234.
[3]杨金娥.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5):90-91.
[4]张巧权.新生儿颅内出血4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5):33-34.
[5]翟晋慧,李文晴.新生儿危重症颅内出血18例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医刊,2014,10(9):89-90.
[6]张筱爱.新生儿颅内出血60例临床分析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4,13(9):48-49.
[7]陈慧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EB/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8(17):150-151.
[8]宋晓予.新生儿颅内出血36例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07-108.
[9]王琼.2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5(6):541-542.
[10]兰静芳.整体系统护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76-77.
[11]贾洋,黄瑞玉.整体护理在救治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6):136-137.
[12]谢雪珠,李华飞,黄洁琼.新生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2):2826-2827.
[13]黄婵.对颅内出血新生儿进行整体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172-173.
(收稿日期:2017-07-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