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根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如此传统的教学陋习,不但加重了语文老师的负担,还让学生认为修改文章是老师的事。如今的学生,作文一完稿,就会交给老师批阅:即使老师进行了“精雕细琢”,学生也浑然不会理解你的良苦用心,只是瞥一眼“等第”就把它置之一边;即便学生看懂了你的“修改”,也不见得会“领情”多少,只是订了几个字就往桌里一塞。以后的写作,依然是我行我素,老师还得勤勤恳恳地那般修改。
那么,学生自主修改作文,提高作文能力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重视自主修改作文
要多阅读文学家及其名人“写作”字斟句酌、锲而不舍的故事,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例如,北宋文豪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时,就曾用过“吹”“入”“到”“满”等字,最后才定下这“绿”字;唐代诗人贾岛,为琢磨“僧推月下门”里的“推”字,骑着毛驴在大街上思索,结果和诗人韩愈互相切磋后,才决定用“敲”字……把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记在心中,并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同时也认识到,修改作文不僅是老师的事,更是自己的事,只有学会自主修改,精益求精,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
二、明确要求,大胆地自主修改作文
在老师指导下,首先要把作文改得切合题意。像《我的同学》这篇文章,一看就知,要用第三人称写出“同学”的特征和品质。而有位学生却这样写道:一个双休日,我和同学去街上玩,在一条马路边,拣到了一只钱包。看看四周没人,我们俩便着急起来,幸亏我从包里找到了失主的身份证,于是按着地址找到了失主,并把钱包还给了他。显然,这位同学既没有用第三人称写,也没有突出“同学”的特点,倒是把“我”给掺和了进去,结果成了“喧宾夺主”的败笔。
其次,要把文章改得中心明确。《新课标》总目标提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意思是说,写一篇文章,不管怎么样,总得让人明白你想说的意思吧。又如,有个同学写《记一次劳动》,文章是从清早起床写起,然后写到从学校集合出发,包括路上的见闻;于是劳动开始,干呀、干呀……休息了一会又继续,直至结束……过程算是很全了,但能说明什么呢?是在赞扬什么,还是在贬斥什么?面面俱到,一本糊涂帐。因此,修改作文时,一定要告诉学生,所写内容有没有中心、重点,要表达的意思是否说清楚了。
第三,要把文章改得条理清楚。这方面的修改,首先需“求通”,其次要“求巧”。求通,即做到思路通畅、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修改时,要检查文章有没有条理,有没有前言不搭后语的地方。求巧,即做到构思缜密、行文灵巧、结构严谨。修改时,要检查文章的结构是否严谨,行文有没有技巧等。小学阶段的写作技巧常有:开门见山,过渡自然和首尾呼应等。修改作文时,可让学生试着运用这些技巧,使文章更加严谨有序、活泼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