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姿
古人认为,文章的结构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 凤头比喻好的开头,若能雕饰好“凤头”,可使文章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确,文章的开头就是整篇文章的门面。文章的开头好了,才能吸引读者。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就非常重视作品的开头。《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他先后经过15次的修改,才感到满意。《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他曾经用了10种不同的写法,最后反复斟酌才确定下来。那么,作为小学高年段的学生该怎样在习作时给自己的文章开个好头呢?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如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找变化,百花齐放展个性
有人说:“世上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变化是大自然永恒的真理。”当然,习作也不例外。而变化可谓“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之外”。因此说,“创造,往往只是将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譬如,学生在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时,开篇写着:“假如你落入一个无人的荒岛,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求生,还是等着死神的降临?如果你選择了坐以待毙,那么,你就该去读一本书——《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漂流记》是一套丛书中写作风格比较独特的一部,它讲述的是……”读后,你是不是感觉学生很会写说明文,有一种好书推介的味道?没错,小作者正是利用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导入正题。与一般“读后感”提笔就向大家介绍我读了什么文章相比显得与众不同,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要打破常规,切忌拾人牙慧,要力争在表达上寻求改变,给文章开个好头。
再如,在开展重阳“敬老孝亲”的活动中,学生按惯性思维喜欢用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来给自己的文章定调,从而落入俗套,无法给人耳目一新的震撼。而我却匠心独运,巧妙地避开了这一时间的节点,在“中秋”作业练笔时,就引导学生把“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改成“岁岁‘中秋,今又‘中秋”起头。看后,有没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虽“旧瓶装新酒”,可别具匠心的小小改变却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达到不落窠臼之效,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当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变通。)
牵一发而动全身。习作开头做出一个不同的微妙动作,带来的却是大大的改变。不过,“文无定法”。衡量好坏的标准还要看开头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文以“需”为贵嘛!所以,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灵活变通,巧妙派生,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开头,学生习作便可幻化出一片新天地!
二、寻差异,柳暗花明又一村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习作没有好的开头,行吗?毋庸置疑,效果不好。以“3·15”食品安全问题为例,大部分学生在作文开场时容易想到“民以食为天”的熟语,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试想,如果一个班级里的许多人都使用它作为文章开头,就会造成“审美疲劳”,并且显得毫无新意。为此,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躲避那些走熟的路,去寻找另一条新的路”(莫泊桑语)。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月是故乡明》主题单元的习作当中,学生们往往想到用思乡的诗句,诸如,“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来开篇,统领全文。殊不知,这样的“老套路”,虽然能解决一时的开头难题,却美中不足,给人“嚼剩饭”的感觉——没有新鲜的味道。于是,我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将其他单元的内容穿插期间,把《民风民俗》主题单元的导读语调到这儿来用:“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魅力。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摘自学生习作《家乡的传统小吃——“文子”》)瞧,“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只需花一点小心思,将内容交错使用,为事物灌注一份新的气息,使之与原物有所不同,即可达到别开生面的奇妙效果。
又如,在写“诚信”类习作时,我们同样需撇开固有的思维定势,摒弃那些“民无信不立”“诚信为人之本”等老生常谈的话。文章开头可以改成:“‘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小,老师就在我心里播下了诚信的种子,在培育它开花的岁月里,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始终无法磨灭。那是……”
独树一帜地引用经典诵读《弟子规》开篇,“小资”习作立马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在习作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尝试创设“差异”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建立扩展思维,提高习作质量。因而,本人认为,习作要鹤立鸡群,必须在“异”中突破,在“异”中发展。
三、求创新,红杏枝头春意闹
文学创作历来讲究创新。只有求新,事物才会有生命力。习作开头亦是如此。那如何在习作中培养学生写出创新的开头方式呢?其实,人们的认识感情有很多共通或类似的地方,你只需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些“手脚”即可,就好比熊彼特说:“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一样。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以写《我敬佩的一个老师》习作为例,学生时常开门见山,用歌曲“‘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唱起这熟悉的旋律,XX老师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引出下文,给读者安常守故之感,无标新立异之意。怎么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是倡导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吗?于是,我启发学生尝试音乐曲谱的表现形式。听,优美的旋律正在耳边回响:
音乐的介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习作开头表达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革故鼎新,魅力开头便大有可为!
又如,一生在《学艺路上》开头这样写道:
“‘Oh,my god!妈妈,Stop!我声嘶力竭地叫喊着。
可老妈却置若罔闻继续实施她残忍的‘酷刑—— 拼尽全力按住我双手的大拇指和小手指,使它们勉强地在琴键上做‘一字状‘劈叉。阵阵酸痛感如排山倒海般地向我袭来……”
这样的开头给文章注入中西合璧的新鲜“血液”,使枯燥的文字变得丰富多彩。诚然,“嫁接”新颖、富有个性的不同语言,让单一文字穿上时尚的“外衣”,能激发学生更高的创造能力。
当然,我也不反对学生恰当地使用区域性“方言”(俗语、民谣等)开篇,甚至愿意积极倡导。因为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方言理应像生命中的遗传密码一样,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世世代代传下去。
事实证明,“新新语言”成了“新新人类”的学生乐此不疲效仿的对象,学生常借此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也确实使人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