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高昌廉氏家族研究

2017-12-18 03:51尚衍斌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2017年0期
关键词:海牙

尚衍斌

内容提要:高昌廉氏家族是元代江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本文依据元人诗文、地志、谱牒等资料,全面考察了廉氏家族主要成员的经历、婚姻及其与多族士人的交往,并就廉希宪出任中书右丞的时间以及廉野云的身世等问题进行了考释,希望能够为研究畏兀儿人对元代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时代脉动提供一个生动的例证。

前 言

高昌廉氏家族在元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同其他色目人家族的发展一样,是从成吉思汗东征西讨,或随侍蒙古黄金家族屡建功业而逐渐成为显赫之家,再由入仕拜爵,或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进入仕途,晋升为地方的名门望族。自清代以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该家族的历史活动与历史贡献,其中以钱大昕取得的成绩最为引人注目。他在《元史·氏族表》中对廉氏家族世系作了全面考订,极具参考价值。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则系统论述了廉希宪的华化与事功,论述周详,影响深远。此后,萧启庆、匡裕彻、王梅堂、杨镰等学者也分别就廉希宪本人及其家族成员的活动作了考察,①萧启庆:《九州四海风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12年;匡裕彻:《元代维吾尔政治家廉希宪》,载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王梅堂:《元代内迁畏吾儿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载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7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杨镰:《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取得了重要的学术进展,为本文的深入研探奠定了较好的学术基础。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涉及该家族史事的问题仍有进一步讨论的余裕,诸如他们是如何致力教育、传承儒学或发展学术的?他们的婚姻状况以及缔结方式?他们如何与其他各族士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思考。本文拟在搜剔爬梳有限史料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前贤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全面详尽地梳理廉氏家族成员在汉地接受教育、社会文化及公益活动等诸多公共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力,讨论的范围涉及教育、婚姻、交游、学术等内容。同时,对一些字、里不详的“廉”姓儒臣的生平事迹略作考订,藉此透视廉氏家族的兴衰过程及其与元代社会交融、互动的历史图景。

一、布鲁海牙及其内迁

布鲁海牙(1197—1265)的先世为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人。因北庭是高昌回鹘政权的夏都,故其又被称作“高昌人”。由于该家族始祖早期活动的资料相对缺乏,所以其起源情况难以考明。据《元史·布鲁海牙传》,其父、祖名讳分别为吉台海牙和牙儿八海牙,两人“俱以功为其国世臣”。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鲁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70页。因布鲁海牙自幼失怙,家产尽为其叔父占有,只能“依舅氏家就学”,不仅“善其国书”,而且“尤精骑射”。十八岁时,他随侍畏兀儿亦都护归附大蒙古国。元太祖西征时,布鲁海牙扈从,因其忠诚有功,赐以羊马毡帐。成吉思汗去世以后,拖雷妃唆鲁和帖尼闻其廉谨,指名要求太宗将他拨属自己,并派他统领本位下在燕京、中山的匠户。1236年,唆鲁和帖尼获得真定份地后,又命其出任真定路(今河北正定)达鲁花赤。

通过以上叙述不难看出,廉氏家族从布鲁海牙这一代起就已经迁至燕京、中山等地,并深受蒙古汗室成员的宠幸。《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谓:“孝懿北上,魏国夫人留居中山”。②(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24页。“孝懿”是布鲁海牙的谥号。“魏国夫人”,即指廉希宪之母石抹氏。那么,唆鲁和帖尼为何将中山之店舍、园田及民户赐与宠臣布鲁海牙统领?魏国夫人为何不随夫君北上,而自愿留居中山?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中山隶属定州(今河北定县)。据周一良先生考证,自汉代以来,这里即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而襄国、中山、邺等地,又为石赵、慕容前、后燕建都所在,较之幽并,远为繁荣。③周一良:《中山邺信都三城》,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08页。既然如此,想必蒙元时期的中山亦非荒凉、贫瘠之地,因此忽必烈之母唆鲁和帖尼才央求拖雷将上述地区分给她作为食邑,并指名将布鲁海牙拨属自己,统领中山等地。中统元年(1260)五月,她又派布鲁海牙(《元史·世祖本纪》又称“孛鲁海牙”——引者注)和刘肃出任真定路的宣抚使。④(明)宋濂等:《元史》卷4《世祖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6页。

其次,中山地处南北交通枢纽,居民经商者较多,是商贸活动十分发达的区域。当时,“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踰时倍取其息”⑤(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鲁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71页。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至于“庄圣太后已命取真定金银,由是真定无本,钞不可得”。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鲁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71页。“庄圣太后”,即指唆鲁和帖尼。很明显,忽必烈之母希望通过布鲁海牙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等地获得更多的财富和经济利益。当然,元朝政府也会适时出台相应的举措,尽力保护唆鲁禾帖尼在此地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中统二年(1261)九月,元廷颁布政令称:“真定路官民所贷官钱,贫不能偿,诏免之”。⑦(明)宋濂等:《元史》卷4《世祖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75页。很明显,元朝政府蠲免真定路官民所贷官钱的真正用意,除了维持当地经济形势的稳定外,还要尽力确保黄金家族的财产不受损失,这一点则是不言自明的。

至于燕京,金海陵王曾建都于此,改号中都,蒙古攻占中都后,仍称燕京,即后来的元大都(今北京)。布鲁海牙在此建造大宅,并“自畏吾国迎母来居,事之,得禄不入私室”。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鲁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71页。由此不难看出,布鲁海牙及其家人移居内地后主要生活在今河北、北京一带。值得一提的是,布鲁海牙之子廉希贡曾任两浙都转运使,后亡故于江南,因“身后无一钱,行台賻楮币五十匹,乃归中山”。②(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页上栏。廉希贡生前之所以坚持要归葬于中山,除了受到内地叶落归根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外,也不排除中山乃是廉氏家族迁居内地以后重要的发祥地等因素。

元太宗三年(1231),布鲁海牙官拜“燕南诸路廉访使”,其时正逢廉希宪(1231—1280)出生,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③(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24页;(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卷2《以官为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页。从此,自希宪始,后世子、孙皆以“廉”字为姓。至元二年(1265),布鲁海牙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封魏国公,谥号孝懿。至于其叔父阿里普海牙和弟弟益特思海牙的生平、经历,因史料阙如,难以考知。现有资料显示,布鲁海牙共有十个儿子,其中以廉希宪的声名最为显著,影响亦大。

二、廉希宪任职中书右丞以及罢职时间和原因考述

在布鲁海牙诸子中,次子廉希宪为人慷慨豪迈,官显位尊,是笃厚重德之人。关于他的任职经历和事功,前人著述多所论及,兹不赘述。笔者想借此篇幅,仅就涉及廉希宪其人若干有争议的史事做些辨正。

廉希宪又名忻都,④(元)虞集:《道园类稿》卷41《陈文肃公神道碑》谓:“天子方忧陕西地重而势近,以平章廉公忻都忠谅有为,命以分省往镇,辟公(即陈思济(1232—1301)—引者注)以行。”《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6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255页下;(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18《松江宝云寺记》云:“(廉)希宪一名忻都,(廉)恂一名米只儿海牙,以予考博二十年始能知之。盖《元史》之难读视他史为甚也。”字善甫,号廉泉,⑤(元)刘因:《刘文靖公文集》卷19《廉泉真赞》,《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3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28页上栏;《刘文靖公文集》卷17《廉公惠更名序》,第123页上栏。《元史》有传。他自幼生长汉地,曾侍母石抹氏定居于中山。十九岁时,入世祖王邸充任宿卫。因“笃好经史,手不释卷”,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85页。被忽必烈称作“廉孟子”。尽管廉希宪比忽必烈小十七岁,却身为世祖藩府近臣,经历了元初政治的风云变幻。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奉命出征云南,廉希宪从征。八年(1258),宪宗攻宋,忽必烈受命领兵攻鄂州(今湖北武汉),希宪亦从征。九年(1259),宪宗死于合州(今四川合川)军前,忽必烈领兵北返。廉希宪首陈即位大计曰:“殿下,太祖诸孙,先帝母弟,旗指六诏,群蛮耆定。师今入宋,鄂城即下,天道人心,所向可识。且收揽英贤,政为今日,神器所属,非殿下而谁?”⑦(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5页下栏。此时,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征发河朔一带的百姓为兵,于次年(1260)春,在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举行忽里台大会,诸王宗戚毕集,塔察儿率先劝进,廉希宪奏曰:“阿里不哥挟居守之权,鬼夺其鑑,或窃位号令至,违从顺逆立判。若早承大统,诏告天下,彼或顾望,我有辞矣。机会之乘,不容发间。”①(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6页上栏。在廉希宪及宗王的劝进下,忽必烈继大汗位,建元中统。由此不难看出,廉希宪在拥护忽必烈为大汗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争夺地盘,阿里不哥命霍鲁海、刘太平等前往陕、甘地区任职,忽必烈则命廉希宪为京兆等路宣抚使。希宪擒霍鲁海,杀刘太平等,并派遣万户刘黑马及王良臣、八椿分别讨伐密里火者、乞台不花、浑都海等叛乱势力,铲除了新政权的威胁。

(一)廉希宪任职中书右丞的时间

关于廉希宪的任职情况,《析津志辑佚·名宦传》记述详明。为便于分析,现征引如下:

平章廉文正王,名希宪,字善甫,畏吾氏,由父官廉访使氏焉。初,事上潜邸。岁癸丑,授京兆宣抚使。丁巳,宣抚司罢。中统元年,复为京兆宣抚使。未几,拜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就拜平章政事。四年召入朝,拜中书平章政事。至元二年,分省山东,踰月召还。七年罢相。十一年行省事北京。明年行省江陵。十四年以疾召还,十七年薨,年五十。②(元)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名宦》,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78—179页。

笔者依据上引资料并结合其他文献记载,拟就廉希宪任职中书右丞的时间做些考述。中统元年(1260),廉希宪的确出任中书右丞,这一点得到《元史·宰相年表》的佐证。③(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795页。据此年表,廉希宪分别于中统二年、三年、四年,至元元年、二年、三年任中书平章政事;至元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任中书左丞。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795—2797页。笔者翻检《中堂事记》发现,中统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元1261年6月24日)之前,廉希宪仍任职中书右丞。根据此书初步统计,自中统二年四月十三日到五月二十五日间,以“廉右丞”名称出现的记载约有七次,诸如“四月十三日卯刻,会廉右丞第”;⑤(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1《中堂事记中》,《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370页下栏—371页上栏。“四月十五日己刻,廉右丞、张参政会王相第”;⑥(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1《中堂事记中》,《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371页上栏。“五月八日,诸相候廉右丞疾”。⑦(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1《中堂事记中》,《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375页上栏。直到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元儒王恽才将“廉右丞”易作“平章廉公”或“廉平章”。⑧(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1《中堂事记中》,《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377页下栏—378页下栏。若结合《元史·世祖纪》的相关记载可以断定,中统元年八月己酉(公元1260年9月20日)至中统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元1261年6月24日),廉希宪出任中书右丞,时间未满一年。尽管如此,他是忽必烈建元中统以后第一任中书右丞。不久任职中书省平章政事,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以及平定阿兰答儿、浑都海叛乱中,显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

(二)廉希宪罢职的时间

廉希宪与耶律铸(1221—1285)被罢职的时间同忽必烈怒责释放回回人匿赞马丁事件密切相关。据《元史》等相关文献记载,有诏释大都罪囚,回鹘(即回回)官匿赞马丁为怨家诉告被羁押,亦在释,怨家复告,世祖怒,遂召诸宰执盘问释放匿赞马丁之事。释囚时,时逢廉希宪告假休致,未署堂判,于是急取堂判补署,以示对此事共同负责,并以“不释此囚,臣等亦未闻有诏”的理由,当面抗辩,世祖愈怒,希宪请罢职,忽必烈允准他与左丞相耶律铸“并罢政事”。

元明善(1269—1322)与苏天爵(1294—1352)分别撰述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以下简称《神道碑》)、《平章廉文正王》均将世祖怒责释放匿赞马丁之事界定在至元七年(1270)。①(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6页;(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卷6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52—853页。《元史·廉希宪传》因袭苏、元之说,亦称:至元“七年,诏释京师系囚”。②(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92页。《元史·世祖纪四》谓:至元“七年春正月丙午,耶律铸、廉希宪罢。”③(明)宋濂等:《元史》卷7《世祖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27页。若将上引资料两相比较就不难发现,既然廉希宪、耶律铸在至元七年(1270)正月已被罢职,世祖诏释京师罪囚一事就绝不可能发生在至元七年。查检同书,《世祖纪》又载:至元六年(1269)秋七月癸酉“诏遣官审理诸路冤滞,正犯死罪明白者,各正典刑,其杂犯死罪以下量断遣之”。④(明)宋濂等:《元史》卷6《世祖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22页。这一表述与苏天爵的记载十分吻合,苏氏《平章廉文正王》称:“回鹘官匿赞马丁者,用事先朝,为怨家所诉,系狱。未几,诏释大都见禁囚,诏至,公(指廉希宪——引者注)适在告,堂判无公署。至秋车驾还都,怨家复诉,上怒,召留守诸相诘之。”⑤(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5页。据此资料,亦能证明廉希宪和耶律铸罢职的时间并非至元七年,而是至元六年。

(三)廉希宪罢职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廉希宪出身簪缨世家,其父布鲁海牙是忽必烈之母唆鲁和帖尼的倖臣,而廉希宪本人不仅是忽必烈藩府近侍,还对其登基有劝进之功。从中统元年(1260)到至元六年(1269)间,他先后出任中书右丞、平章政事、中书左丞等职,可谓位高权重。元明善对其有这样的评价:“王以天下自任,乃振举纲纪,综覆名实,汰黜浮滥,抑制逐侥倖。”①(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7页上栏。王恽在癸酉年(1273)三月十六日丁丑的纪事中亦称赞其“资沉毅,临大事不可夺其廉正,有大臣风节。”②(元)王恽著,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80《中堂事记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348页。如此看来,廉希宪是一个敢于担当,恪尽职守,性格狷介的儒臣。然而,这样一位被时人看好的官员为何被罢职?私以为,一方面与其性情耿介,敢于直言的施政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则与蒙古、色目、汉人官员之间相互倾轧、争权夺利的复杂政争亦不无关系。

廉希宪的直言无讳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谏止罢免和审讯丞相史天泽,谏止诛四川军帅钦察,驳阿合马反对成立御史台之议等。在以上大是大非面前,廉希宪总是义无反顾,据理力争。即使方外之士向元世祖忽必烈劝进炼丹的益处,亦被他劝阻作罢。世祖命他受戒于国师(指八思巴——笔者注),他拒不从命,答曰:“臣已受孔子戒”。并进一步解释说:孔子戒就是“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门之戒,如是而已”。③(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卷2《受孔子戒》,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页。世祖不能勉强,只好由着他。

此外,阿合马受宠与廉希宪逐渐被疏远,以至于最后被罢职似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阿合马(?—1282),回回人,《元史》有传,生于中亚忽毡河(今锡尔河)畔的别纳客忒(今塔吉克斯坦塔什干西南)。初为弘吉剌部贵族按陈之属民,因充察必皇后(忽必烈之妻)的佞人之宫,并在理财方面具有才能,深受忽必烈赏识。翻检《元史·宰相年表》,廉希宪与阿合马同为至元二年(1265)的中书平章政事。但从至元四年(1267)起,廉希宪由中书平章政事改任中书左丞直至六年被罢职。而阿合马则从至元七年(1270)复任中书平章政事,到至元十九年(1282)改任中书左丞相,直至被益都千户王著和高和尚诱杀,他在中书省任职长达十二年之久。当时,廉希宪与阿合马在朝堂上的争斗已初见端倪,并趋于公开化。虞集记载说:“阿合马亦位平章,在廉公下,请立制国用使,欲侵国政,廉公常以正义折之。廉公中于谮言,阿合马坐省堂,气焰熏灼,掾史抱文书不敢前。”④(元)虞集:《道园类稿》卷41《陈文肃公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256页上栏。苏天爵亦称:“时阿合马宠眷日隆,已领左右部,其党自相攻击,上命都省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公独穷治其事,阿合马竞得决杖,遂罢所领,复还有司”。⑤(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4页。苏氏援引的这段资料源自河内高公所撰《廉氏家传》。中统三年(1262),阿合马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前述廉希宪“穷治其事”应发生在此时。元明善撰《神道碑》对此事记述甚详,现征引于兹:

阿合马领左、右部,俄其党自相攻击,诏中书鞫实。王(指廉希宪——引者注)穷诘其罪,奏杖阿合马,罢其所领。⑥(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7页上栏。

诚然,廉希宪这次针对阿合马的反击行动,无疑得到了忽必烈的允准,客观上导致廉、阿之间关系的公开交恶。

至元七年(1270)正月,廉希宪已被罢职,赋闲家居,仍以读书教子为务。一日,忽必烈问大臣:“希宪居家何为?左右以读书对。”阿合马谗曰:“日与妻孥燕乐尔”。忽必烈龙颜大变,反问道:“希宪清贫,何从燕设?”①(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6页。据此可以看出,阿合马对廉希宪的诋毁遭到忽必烈的严厉痛斥。实际上,阿合马才是贪好美色之人。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高丽忠烈王六年(即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夏四月丙戍,高丽王室派遣中郎将简有之如元,“平章阿合马求美女,弘圆寺真殿直张仁冏请以其女行,有之押去。于是除仁冏郎将,时人讥其卖女得官,阿合马以其非名族不受。”②(明)郑麟趾:《高丽史》卷29《忠烈王世家二》,1957年朝鲜平壤影印本。同年十一月丙午,以摠郎金洹将军赵允璠之女归阿合马,③(明)郑麟趾:《高丽史》卷29《忠烈王世家二》,1957年朝鲜平壤影印本。乃受。核检《元史·宰相年表》,至元十七年(1280)阿合马的确担任中书平章政事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800页。,毫无疑问,年表中的阿合马与郑麟趾笔下求高丽美女的“平章阿合马”应是同一人。

面对阿合马这样的奸臣,廉希宪也表现出极大的轻蔑。元明善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希宪患病时,忽必烈“遣御医三人诊视,或言须沙糖作饮良,时最难得。王弟求诸阿合马,与之二斤,且致密意,王推著地,曰:‘使此物果能活人,吾终不以奸人所遗愈疾也。’上闻,特赐三斤”。⑤(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7页下栏—188页上栏。因为回回人擅长砂糖制造技术并负责砂糖局事宜,所以廉希宪的弟弟才不得不求诸于阿合马。至于希宪有恙之事,王恽也不止一次提及,他在《候廉相病》七律诗中吟诵道:“识取相君无妄疾,自来忧道不忧贫。”⑥(元)王恽著,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27《候廉相病》,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333页。又云:“中统二年五月八日申刻,省起,诸相候廉右丞疾。”⑦(元)王恽著,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81《中堂事记(中)·八日己巳》,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375页。上引史料足以表明,廉希宪的健康的确出了问题。既便如此,他毅然拒绝阿合马为其提供的用作药引的沙塘,轻蔑之意、狷介之性情不言自明。

至元十六年(1279)春,诏命廉希宪复入中书,时病已渐重,皇太子真金遣使探视,并叩问治道。希宪曰:“君天下者二道,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柄,郡邪蜂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殿下宜开圣意,急为屏除。不然,日以沈痼,不可药矣。”⑧(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41页。当时,阿合马专权擅政,结党营私,深得元世祖的宠信,廉希宪无力回天,其心境可知。王恽称引“临大事不可夺,廉正有大臣风节”,且“疾恶如仇,进贤若渴。”①(元)王恽著,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86《乌台笔补·廉平章廉能合复用状》,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509页。这无疑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足可信据。

那么,廉、阿之间互不欣赏的症结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两人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巨大差异所致。同廉希宪相较,阿合马“为人多智巧言,以功力成效自负,众咸称其能。”②(明)宋濂等:《元史》卷205《阿合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558—4559页。因元世祖急于富国,“由是奇其才,授以政柄,言无不从,而不知其专愎益甚矣。”③(明)宋濂等:《元史》卷205《阿合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559页。以至于“阿合马在位日久,益肆贪横„„内通货贿,外示威刑,廷中相视,无敢论列”。④(明)宋濂等:《元史》卷205《阿合马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562页。终被王著与高和尚击杀,明人编修《元史》,将其列入《奸臣传》之首。

而廉希宪“自中统初年,奉将天威,仗钺陕右,其奋不顾身,弭伏祸乱,致宽西顾之忧,而谋猷忠壮,盖素所蓄积也。及归治装,琴书之外,一无长物,可谓廉矣。”⑤(元)王恽著,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86《乌台笔补·廉平章廉能合复用状》,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509页。廉希宪之所以被时人尊称为“清白之相,有为之材”,除了“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他是一名真正的儒臣。希宪喜好读书之事,见诸多种载籍。《元史·廉希宪传》称其“笃好经史,手不释卷。”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85页。《元朝名臣事略》谓:“公于书嗜好尤笃,虽食息之顷,未尝去乎”。⑦(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25页。宪宗四年(1254)六月,忽必烈自大理班师后,命廉希宪留京兆(今西安)任宣抚使,九年(1259)八月,诏改陕西、四川宣抚司为行中书省以重其权,拜希宪为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商挺同签省事,赵良弼为参议。在此期间,希宪聚书万卷,在京兆樊川少陵原建造“读书堂”,并率领诸子研习经史。刘因(1249—1293)在乐府诗《临江仙》中吟诵道:“明日乃公归旧隐,后园乔木苍苍。青衫竹马雁成行。当年廉孟子,应有读书堂。”⑧(元)刘因:《刘文靖公文集》卷16《乐府·临江仙》,《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3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03页下栏。由此推论,廉希宪的确在京兆一带建造过“读书堂”。

在忽必烈眼中,廉希宪是一位无时不在与书打交道的“廉孟子”。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在怒责释放回回人匿赞马丁之事时,也忘不了对廉希宪说:“汝等号称读书,此宜何罪?”⑨(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中华书局,1996年,第135—136页。当他得知希宪罢官居家读书、教子的讯息后,又不无调侃地说道:“读书固朕所教,读之不肯见用,何多读为?”⑩(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6页。上引资料表明,廉希宪的确是一位酷爱读书的儒臣。至于忽必烈的一番言语则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爱、怨参半的无奈心境。爱,主要基于希宪“清忠粹德,文武元臣”。怨则源于其“言昔贤之所难,为人臣之不敢”。①(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卷12《平章廉希宪赠谥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0页下栏。廉希宪的人格魅力表现在“非《诗》、《书》不陈于上前,非仁义不行于天下。忧国忘家,爱民如己。”②(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卷12《平章廉希宪赠谥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0页下栏。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词,其论说大多持之有据。

廉希宪厌恶奸邪,不礼权贵,对儒士则极喜近,诚心善待。他在出任京兆宣抚使期间,推荐硕儒许衡(1209—1281)提举儒学,复保举为京兆提学,使其尽展才华,为元廷所用。在忙完公务以后,“公(指廉希宪—引者注)退,则坐于中,明经读史,凡义理精粗,事务得失,研究织密,必归于是而后已。”③(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中华书局,1996年,第125页。暇日,从名儒许衡、姚枢(1201—1278)辈咨访治道,评品古今人物是非得失,焚香鼓琴,直至深夜乃息。时有诏儒士为人奴者听赎身,权豪不肯奉诏从命,乃强制执行,悉放为良。对于那些识文断字的文化人,发放小钱,“使著儒版”。④(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5页下栏。宪宗九年,廉希宪从世祖攻宋,鄂州(今湖北武昌)城被克后,世祖命其入籍府库,听凭掠取。他仅取一墨,身后却跟着百余名儒生,并请求以官钱赎军士所俘儒生释放还乡,忽必烈应允,得免为奴者达五百余人。

廉希宪收召才杰,珍惜士人,自然与他本人的儒臣身份不无关系。在中书平章任上,已为夔府行省、都元帅的宋降臣刘整(1213—1275)诣门求见,其弟希贡通报,他不予理睬,以示轻蔑,并对刘整说:“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为时未久,又有被羁拘而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南宋儒士持诗求见,他立即吩咐其弟铺设座椅,亲自出门迎接,并命内子备酒茶款待,执礼甚恭。诸儒请求放其南归,次日他将此事禀告世祖皇帝,得以准奏放还。诸兄弟疑惑不解,问他:“刘元帅为皇上倚重,为何反菲薄之,而对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他回答说:“我是国家大臣,言动嚬笑,系天下重轻。整(指刘整——引者注)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⑤(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卷7《待士》,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页。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廉希宪礼敬儒士,痛恨奸臣的内心世界。藉此我们似乎也能理解他为何与阿合马不共戴天,以至于将阿合马送来用于医病的砂糖“推著在地”的深层原因。

至元十二年(1275),畏兀儿人阿里海牙收取江陵,奏请派朝廷重臣开府镇之。忽必烈急召希宪,命以中书右丞行省荆湖。在荆湖任上,他除了广施仁政外,还大兴学校,亲临讲授,“徹官屋以复竹林书院,与书万四千卷,学者日盛。”⑥(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9页。兴学与教化关系密切,廉希宪深谙此道。每到一地,亲力亲为,可谓用心良苦。

至元十四年(1277)春,枢密院佥事董文忠奏曰:江陵湿热,希宪生病,不宜留在当地。忽必烈遂将其召还。当地士人与庶民知闻此事,或前往僧寺道馆为其祈福,或“号泣随之,拥所乘车不得行,王慰谕再四,乃拜哭而别。”⑦(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139页。荆湖二年,归朝时却“囊橐萧然”,唯“琴书自随”。时人或“绘画建祠”,或“书版担礼”以寄托思念之情。因此,王恽称其“疾恶如仇,进贤若渴”,是“忠贞之节”,“清苦自守”的一代“清白之相”①(元)王恽著,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86《乌台笔补·廉平章廉能合复用状》,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509页。,并不为过。至于廉希宪被罢职的其他原因,因篇幅所限,兹不一一。

三、廉氏家族成员行实辑考

据《元史·布鲁海牙传》和钱大昕的《元史氏族表》,布鲁海牙和益特思海牙(又名“倚的”)兄弟两人拥有多名子嗣,他们分别是希闵、希宪、希恕、希尹、希颜、希愿、希鲁、希贡、希中、希括,希文、希忠、希哲、希贤等,笔者依据《廉氏宗谱》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拟就廉氏家族主要成员(廉希宪除外)的字号、生平、家庭、历官情况做些考述,不详者则不书,排列则以长幼为序。

(一)布鲁海牙子、侄辈成员

1.廉希闵,字号不详,又名脱别里海牙②(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谱》卷4《统宗世系表》,现分别收藏于江苏无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布鲁海牙长子,希宪之兄,其母石抹氏。曾任正奉大夫,蕲黄(今湖北蕲春、黄梅等地)等路宣慰使③(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5页下栏。。王梅堂、杨镰依据《困学斋杂录》有关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布鲁海牙之长子、五子、六子皆去世的记述,断言廉希宪为长子,④参见王梅堂:《元代内迁畏吾儿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载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7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杨镰:《贯云石评传》,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32页。这一观点似难成立。实际上,鲜于枢(1256—1301)关于廉希贡卒于至元二十七年的记载有误⑤萧启庆:《九州四海风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12年,第240—242页。,本文后面有所论列,兹不赘议。

2.廉希恕,字号不详。又名伯颜里海牙。⑥(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谱》卷4《统宗世系表》,现分别藏于江苏无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在布鲁海牙诸子中排行第三,廉希宪之弟。据《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四年春正月丁亥(公元1287年2月9日),不颜里海牙继廉希愿之后出任中书省参知政事⑦(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801页;《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95页。,此“不颜里海牙”与“伯颜里海牙”是同一人,即指廉希恕。至元二十八年(1291)五月戍戊,以参知政事廉希恕为湖广等处行省右丞⑧(民国)柯劭忞:《新元史》卷155《布鲁海牙传》记作“湖广等处行省左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46页。,行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⑨(明)宋濂等:《元史》卷16《世祖纪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6页。。胡助《廉候遗爱传》称:“希恕任中书右丞,封齐国公”⑩(元)胡助:《纯白斋类稿》卷18《廉候遗爱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6页。。翻检《元史·宰相年表》,未见廉希恕出任中书右丞的记载,应为“湖北等处行省右丞”之讹。廉希恕之子忍都八哈,以清白廉慎传世。其孙廉阿年八哈出任浦江县达鲁花赤,廉介自守,颇具政绩。①参见王梅堂:《廉阿年八哈考述》,《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3.廉希尹,又名小云失海牙②(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谱》卷4《统宗世系表》,现藏江苏无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字达父,布鲁海牙四子,希恕之弟,生平事迹不详。

4.廉希颜,又名忙兀海牙③(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谱》卷4《统宗世系表》,现藏江苏无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字号不详。布鲁海牙五子,希宪之弟,历官情况不详。

5.廉希愿,又名孛鲁迷失海牙④(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谱》卷4《统宗世系表》,现藏江苏无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不鲁迷失海牙⑤(清)钱大昕著,方诗铭、周殿杰点校:《廿二史考异》卷92《元史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74页;(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谱》卷4《统宗世系表》,现藏江苏无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布鲁迷失海牙,生、卒年不详。布鲁海牙第六子,廉希宪四弟。至元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公元1275年3月10日),元军攻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城,设立建康宣抚司,招安江东诸路,以万户廉希愿招讨唆都,兼宣抚使⑥(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10《兵防志》,《金陵全书》(全三册)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至正四年集庆路学、溧阳州学、溧水州学、明道书院刻本影印,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585页。。十四年(1277),立建康路总管府,宣慰使廉希愿兼本路总管府达鲁花赤⑦(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6《官守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84页。。至元十五年(1278),任行中书省左丞。⑧(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6《官守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85页。十六年(1279),廉希愿会江西行省,兵捕都昌寇,平之。⑨(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6《官守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86页。至元二十一年(1284),拜中书参知政事⑩(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至元二十二、二十三年,廉[不鲁迷失海牙]任中书平章政事。”(第2801页)《元史》卷一三《世祖纪十》谓:“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辛丑,命不鲁迷失海牙,撒的迷失并参知政事。”(第270页)。至元二十六年(1289),诏不鲁迷失海牙与江淮省忙兀带及月的迷失合兵进讨“群盗”之未平者。⑪(明)宋濂等:《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8—319页。二十七年(1290)七月末,来杭州探望其弟廉希贡⑫(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页。。另据黄溍记载,大德三年(1299)二月,建康路隶属江浙行中书省,廉希愿任左丞⑬(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37《谷城县尉蒋君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参见王頲点校《黄溍全集》(下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31—532页。。值得注意的是,《八闽通志》卷三十一《秩官志》在记述亳州翼万户府达鲁花赤的任职情况时有以下记载:

孛鲁迷失海牙,以资德大夫,福建行省左丞领。银山海牙,袭父孛鲁迷失海牙职,俱至元间任。也失海牙,袭父银山海牙职,大德间任。和实海牙,袭兄也失海牙职,皇庆间任。⑭(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1《秩官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17页上栏;清人徐景熹修《福州府志》卷35《职官八·武职条》云:“孛鲁迷失海牙,以资德大夫、福建行省右丞领”(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284页)。笔者结合其他史籍判断弘治《八闽通志》的记载更为可信。

同书作者在述及至元年间出任福建行省左丞官员名录时,共列举五人,他们分别是廉复、孛鲁迷失海牙、完颜、董文炳、忽剌出⑮(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0《秩官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00页上栏。。此及孛鲁迷失海牙与任职亳州翼万户府达鲁花赤的同名者是同一人。据《廉氏家谱》卷四《统宗世系表》,廉希愿,资德大夫,尚书左丞,子一银山。银山,正奉大夫,太子赞善„„。方志和家谱相互印证,说明廉希愿和孛鲁迷失海牙的确是同一个人。上引地志资料显示,“亳州翼万户府达鲁花赤”一职可以在廉希愿家族内部世袭,这完全符合元朝盛行的子孙可按照父祖原来品级世袭军职的制度规定①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下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98页。。亳州翼万户府,属枢密院管辖,下辖高唐冠州千户翼和东平等路千户翼等八个千户所,属上等万户府,统领七千余名官兵,可谓位高权重。因此,银山海牙、也失海牙、和失海牙世相承袭廉希愿的军职则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按照元朝制度规定,还实行军官任满三年一迁转的办法,承袭军职者必须年满二十岁,且对其进行武艺和文化水平的考核。因此上述继承者任职的时间分别为至元、大德年间和皇庆年间也是符合制度要求的。

至于廉希愿任职建康路宣抚使一事,《至正金陵新志·兵防志》有一段记载对于理解上述内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征引如下:

至元十二年,中书左丞相淮安忠武王伯颜总襄阳兵南伐,用宋将吕文焕、程鹏飞、范文虎等为乡导,败贾似道兵于丁家洲,池州守将以城降。沿江制置赵溍弃建康宵遁,马步军副总管权制置司徐王荣及翁都统等帅军民于太平州纳款。二月十二日,大兵至南城外,雨花台下寨。廿七日丞相、平章、吕参政等官入城,于府治玉麟堂,开省调兵,大犒军士,立建康宣抚司,招安江东诸路,以万户廉希愿招讨唆都,兼宣抚使。②(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10《兵防志》,《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584—585页。

很显然,《至正金陵新志》中的“万户廉希愿”指其以“亳州万户”身份履新建康宣抚使一职,只有在他调离以后,乃子银山海牙方可继任亳州翼万户府达鲁花赤。因此其他史册又称廉希愿为“万户廉希愿”和“万户廉某”也就不难理解了。

6.廉希鲁,又名答的迷失海牙,布鲁海牙第七子,字号与经历不详。

7.廉希贡,又名小居海牙③(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谱》卷4《统宗世系表》,现藏江苏无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字端甫④(元)郑元祐撰,徐永明校点:《郑元祐集》卷14《遂昌山人杂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61页。(又作“端父”、“端夫”),号芗林⑤据许有壬《芗林石吴越同号至珍本宋向府物为监宪廉公所得今又入其甥万户齐家授经郎周伯温图其状求题》,“芗林”,原为奇石名,“本宋向府物”,后为廉希贡所得,复入万户齐家,周伯温描绘奇石形状,求题于许有壬,故有此诗。诗曰:“向子得之名芗林,廉家异世同此心”(参见《至正集》卷10,《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68页上栏)。王逢《故遂昌先生郑提学挽辞》亦有“芗林竹楼阁,弦歌继觥筹”之诗句,且在“芗林”一词旁注曰:“平章廉公”(参见杨镰主编:《全元诗》第59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88页)。,布鲁海牙第八子,廉希宪六弟。历任昭文馆大学士,集贤大学士。大德三年(1299),出任南台治书侍御史(正六品)⑥(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至正四年集庆路学、溧阳州学、溧水州学、明道书院刻本影印,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5页。。在诸兄弟中他与廉希宪的关系最为密切。身为光禄大夫时,他在希宪府上亲历了兄长礼贤下士,轻视南宋降臣刘整的全过程①(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7《待士》,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页。。在江南任职期间,“尝出其兄平章公讳希宪像,面白皙如满月,冠巾团领袍,手执《孟子》。”②(元)郑元祐撰,徐永明校点:《郑元祐集》卷14《遂昌山人杂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61页。由此不难看出,廉希贡对先兄钦服不忘,深怀敬意。希贡在书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善扁旁大字”③(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7,上海书店,1984年,第335页。。延祐五年(1318),时任集贤学士、荣禄大夫的廉希贡为《元西湖书院增置田碑》和《元嘉兴路重修庙学碑》篆额并书丹④(清)阮元主编:《两浙金石志》卷15,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70—371页。。至于廉希贡离世的时间,鲜于枢认为卒于至元二十七年⑤(元)鲜于枢撰:《困学斋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页。,不确。大德三年(1299),他在南台治书侍御史任上,还参加过鲜于枢府邸的雅集⑥(明)吴升:《大观录》卷1《魏晋法帖·王右军思想帖》;萧启庆:《九州四海风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12年,第241页。。尽管廉希贡久居江南,常用的印章却是“蓟丘廉氏”⑦(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卷3。,说明他对大都深怀眷念,去世后家人将其归葬中山故地。

8.廉希中,又名阿鲁浑海牙⑧(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谱》卷4《统宗世系表》,现藏江苏无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字仁甫,布鲁海牙第九子,廉希贡之弟,廉惠山海牙之父。曾任广德路(今安徽广德)达鲁花赤⑨(明)宋濂等:《元史》卷145《廉惠山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47页。。据《新元史·布鲁海牙传》记载,他是布鲁海牙第十一子,希括之弟,⑩(民国)柯劭忞:《新元史》卷155《布鲁海牙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46页下栏。此说不确。杨镰研究认为,阿鲁浑海牙即布鲁海牙第六子廉希愿⑪杨镰:《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3—244页。,这一观点也存在问题。《廉氏宗谱》卷四《统宗世系表》明确指出:廉希中曾任“正议大夫,广德路达鲁花赤,赠上轻车都尉渔阳郡候,谥贞惠”。很明显,廉希中与阿鲁浑海牙的任职时间和所任职务相同,他们应是同一个人。另据弘治《温州府志》,廉希仲曾任温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出任这一职掌的还有廉忽不花(后至元年)、廉寿山海牙(至正七年)以及温州路总管治中廉咯里八咯⑫(明)王瓒、蔡芳编纂,胡珠生校注:《弘治温州府志》卷8《官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44—146页。,四位廉姓官员先后在温州路任总管的现象在历史上似不多见。仅从名姓上判断,他们应是廉氏家族成员,至于廉希中(廉希仲)与温州其他廉姓官员的世次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9.廉希括,又名秃满海牙,字号不详,布鲁海牙第十子,生平事迹有待考证。

10.廉希哲,又名干栾鲁海牙,字号不详。《元史》和《新元史》布鲁海牙传均未提及此人,钱大昕在《元史·氏族表》亦未涉及此公。王梅堂研究认为他是布鲁海牙第十三子⑬参见王梅堂:《元代内迁畏吾儿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7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这一见解得到《廉氏宗谱》的证实,可资信据。据《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地理图·集庆路治图》,成宗元贞二年(1296)秋,任命中议大夫、绍兴路总管廉希哲为建康路(今南京)总管,并以西南隅银行街旧东南佳丽楼为府治。地志还明言,廉希哲是前宣慰使、左丞希愿之弟①(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1《集庆路治图》,《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85—86页;《至正金陵新志》(一)卷6《官守志》,第693页。。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即位,任命中奉大夫廉希哲为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元帅②(元)马泽修,袁桷等纂:《延祐四明志》卷1《沿革考》,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160页上栏。。当时,浙东为海右巨镇,一道七郡。元朝统一江南后,设置浙东道宣慰使,先治于越,后迁至婺州(今浙江金华)。大德六年(1302)十月,升都元帅府,“凡军翼戍于东浙者咸隶焉。树旄秉钺,职高而权重。”七年(1303)秋,移治明州(今浙江宁波)。明州三面临海,“扶桑在其东,瓯粤在其南,且控扼日本诸蕃厥,惟喉襟之地。圣天子临轩册命,常选用重臣,非御史耳目之官,则宰执股肱之寄,重其地则重其人也。”③(元)马泽修,袁桷等纂:《延祐四明志》卷8《浙东道都元帅府元帅廉希哲因郡治重建记》,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260页下栏。笔者查检《延祐四明志》卷二《职官考》发现,元代出任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者共二十七人,其中八人为汉姓官员,其余皆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任。廉希哲得以荣膺此职,除了他本人的品行和才学外,“世家将相”的家庭背景无疑也是朝廷考量的重要因素。大德七年(1303),元帅府迁至庆元(浙江宁波)。至大二年(1309)正月,郡城大火,延燎府衙,俱为瓦砾。希哲上任后,征材鸠工,决心重建元帅府。在他和郑祐、马合谋等其他官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皇庆元年(1312)修竣。同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312年4月25日),当地文人卓琰奉命撰写《浙东道都元帅廉希哲因郡治重建记》,以此宣扬廉希哲在江南任职期间的事功与宦迹。

11.廉希贤(1247—1275),又名中都海牙,字达甫,《元史》有传。据本传,布鲁海牙只有一个弟弟,名叫益特思海牙,廉希贤是其第四子。因希贤自幼聪慧、明敏、刚毅,深受布鲁海牙惜爱,曾云:“是儿刚果,当大吾家”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96—3097页。。在二十岁上下时,廉希贤与堂兄廉希宪侍从忽必烈为藩府旧臣。至元初,北部诸王拘杀使者,元世祖决定选派使节招谕之,廷臣推举希贤前往,“至则布上意,辞旨条畅,王悔谢,为设宴,赠貂裘一袭,白金一笏”⑤(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97页。。归来后,忽必烈不仅赐御膳,还晋升他为中议大夫、兵部尚书。

关于廉希贤被宋军袭杀之事,除《元史·廉希贤传》,同书伯颜、阿剌罕等传记亦多所述及。公元1275年春,右丞相伯颜率步、骑兵进驻龙湾(今南京下关江边),水军停泊于江面,截断了建康与外地的水陆交通。为了减少战火给民众和城池带来的浩劫,忽必烈派出由礼部尚书廉希贤、工部侍郎严忠范和秘书丞柴紫芝等人组成的高级使团,持国书使宋。他们于至元十二年三月丙子(公元1275年4月2日)抵达建康,“传旨令诸将各守营垒,毋得妄有侵掠”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27《伯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5页。。希贤与严忠范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27《伯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5页。希贤固请,与之五百人随行。同年三月丙戍(公元1275年4月12日),元使团到达独松关(今浙江余姚西北),遭遇宋军守将张濡袭杀。②(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97页;《元史》卷127《伯颜传》,第3105页;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独松关》,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页。希贤死时,年仅二十九岁。此事的发生,更激怒了元军将士,加快了元朝灭宋的步伐。③陈世松、匡裕彻、朱清泽、李鹏贵:《宋元战争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04页。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宋军守将张濡被阿剌罕的蒙古步、骑兵斩杀于安吉州上柏镇附近。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29《阿剌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48页;陈世松等:《宋元战争史》,第314页。《元史·廉希贤传》关于“明年宋亡,获张濡杀之”的记载有误。

(二)布鲁海牙孙辈成员

关于布鲁海牙孙辈的人数,史料记载不一,实难考明。《廉氏宗谱》卷一《重修世谱序》谓:“孝懿子十三人,孙四十七人。”此与《元史·布鲁海牙传》有“孙五十三人”⑤(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鲁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72页。的记载略有出入。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和《元史·廉希宪传》皆称廉希宪有六子,他们分别是廉孚、廉恪、廉恂、廉忱、廉恒、廉惇。因为布鲁海牙的其他子嗣没有留下神道碑和墓志铭,其后代人数并不清楚。笔者依据手边掌握的一些零星资料,拟就布鲁海牙的主要孙辈成员做些考述。

1.廉孚,又名廉怡,字公惠,生卒年不详。此人是廉希宪与畏吾儿先朝贵臣蒙速思之女所生之长子。曾任正议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行省佥事。⑥(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9页下栏。关于廉孚易名“廉怡”之事,元代名公刘因(1249—1293)述之甚详,为了便于分析,现援引如下:

故相廉公嗣子公惠,旧名“孚”。以其于兄弟之名字形取类为不合也,盖尝请于公而未及更。今虽已孤,而意恒若有阙焉者,遂谋于予,而更之曰“怡”,而以告诸家庙焉,盖亦礼之变也。而其取名之义,则有取于兄弟雍睦之义也。盖公之临终也,以诸子恪、恂等皆幼,而公惠独长,恳恳目诸子而属之也。今其设心,以为既以一名字形于兄弟不合,且必求其合焉而后已,而其取义,则又专在于兄弟之义也,以是而日警省焉。先训之不忘也,其庶几乎!⑦(元)刘因:《刘文靖公文集》卷17《廉公惠更名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3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第113页上栏。

以上史料写成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上距廉希宪去世已八年。引文向我们透露了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信息:首先,廉孚易名之事是在乃父廉希宪去世之后;其次,易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与诸兄弟在名讳的字形方面保持一致性,以求和睦之义;再次,刘因在廉孚更名一事上起了重要作用。刘因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今河北)人。从年龄上看,尽管他比廉希宪小十八岁,却声言“公雅爱予,而为之识也”。后来,当他从廉孚处获睹廉希宪的画像后,遂撰述《廉泉真赞》⑧(元)刘因:《刘文靖公文集》卷19《廉泉真赞》,《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3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28页上栏。以示后人。很明显,刘因与廉孚是同辈之人,廉孚同刘因一起商议更名之事亦顺理成章。廉孚易名时,廉恪、廉恂等其他廉希宪之子皆年幼,唯公惠独长,易名“怡”,意在激励自己恪守父志,带领诸兄弟和睦相处,赓续宗祀。

关于廉孚子嗣问题,以往的研究者关注不多。所幸刘因的七绝诗《贺廉候与次儿子》及乐府诗《朝中措·廉公惠正议与儿子》、《临江仙·廉候与次儿子》向我们透露了若干信息。前及七言绝句吟诵道:“相国当年病且贫,乘除天理暗中存。青青后乐堂前树,又见廉泉第二孙。”①(元)刘因:《刘文靖公文集》卷15《贺廉候举次儿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3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98页下栏。而乐府诗《朝中措·廉公惠正议与儿子》亦云:“金张家世费貂蝉,七叶侍中冠。若就诗家攀例,生儿合唤添官,凭谁寄语,廉泉父老,斗酒相欢。今岁孙枝新长,甘棠消息平安。”②(元)刘因:《刘文靖公文集》卷16《朝中措·廉公惠正议与儿子》,《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3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03页下栏。“廉泉”,代指廉希宪。“后乐堂”则是廉希宪的居室。通过“青青后乐堂前树,又见廉泉第二孙”及“今岁孙枝新长”诸诗句不难揆度,廉孚膝下至少有两个儿子,他们都是廉希宪的孙子。

2.廉恪,字号不详。希宪第二子,布鲁海牙之孙,曾任通议大夫,台州路(今浙江临海)总管③(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9页下栏。。

3.廉恂,又名廉米只儿海牙,字公迪。生、卒年不详。希宪第三子,布鲁海牙之孙。至元二十八(1291)年前后,廉恂出任河南行省右丞。④(元)苏天爵著,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滋溪文稿》卷8《元故中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南阳郡公谥文靖孛术鲁公神道碑》云:“汴省右丞廉公恂辟掾,辞,擢汴学正。”(第121页)。据《元史·地理志》,是年(1291),割江北诸州郡改隶河南行省,遂改名江浙等处行省⑤(明)宋濂等:《元史》卷59《地理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401页。,廉恂出任河南行省右丞应在此时。至大元年(1308),移江浙行省右丞⑥(清)钱大昕撰:《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18《松江宝云寺记》,第18974页;(清)缪荃孙撰:《江苏省通志稿》卷19《松江宝云寺记》,第9935页。。仁宗时,仕至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延祐七年(1320)到至治二年(1322)英宗执政,“一新庶政”,任命廉恂为中书平章政事⑦(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823—2825页;《元史》卷27《英宗纪一》云:“(延祐)七年秋七月庚子,以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廉恂为中书平章政事”(第604页)。。至治三年(1323),泰定帝在“南坡之变”后登基,廉恂卸任。他在担任中书平章政事期间,诏命翰林学士元明善“制恂父恒阳王神道碑”。至治二年三月己巳(公元1322年3月18日),廉恂与张养浩(1270—1329)、孛术鲁翀(1279—1338)董理国学⑧(明)宋濂等:《元史》卷28《英宗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20页。。同年十二月丁卯,廉恂被罢相任集贤大学士⑨(明)宋濂等:《元史》卷28《英宗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26页。。泰定元年(1324)夏四月戊午,他再次罢为集贤大学士,食其禄终身⑩(明)宋濂等:《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45页。。泰定四年(1327)三月,召翰林学士承旨张珪、集贤大学士廉恂、太子宾客王毅,悉复旧职⑪(明)宋濂等:《元史》卷30《泰定帝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78页。。

廉恂官至中书宰执,在布鲁海牙孙辈中并不多见,这与其家庭教育和自身较高文化素养不无关系。刘岳申《读书岩记》称:“惇幼从伯兄平章、仲兄中丞读书其中”①(元)刘岳申撰:《申斋刘先生文集》卷6《读书岩记》,《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70年,第257页。。这里的伯兄指廉恂,而仲兄则指廉恒。兄弟几人皆以读书明理为要务,此与乃父廉希宪读书好学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4.廉忱,字号不明。希宪第四子,廉恂之弟。据《神道碑》,廉忱曾任沔阳府(今湖北沔阳西南)同知。大德年间,任福建行省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副使②(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0《秩官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00页上栏。,延祐年间,任泉州路总管府总管③(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2《秩官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42页上栏。,泰定初任邵武路(今福建邵武市)总管府总管④(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5《秩官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81页下栏。。任职期间,“崇学宮,饰从祀像,有政声”⑤(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9《名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537页下栏。。

5.廉恒,字公达,生卒年不详。希宪第五子,廉忱之弟。元明善《神道碑》称:廉恒曾任“资德大夫,御史中丞”⑥(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9页下栏。。《元史》卷一八六《曹鑑传》云:“大德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辟为掾史。”⑦(明)宋濂等:《元史》卷186《曹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282页。据此,廉恒任职南台御史中丞的时间在大德十一(1307)年。翻检《至正金陵新志·官守志》,未见廉恒之名,倒有一位名叫廉道安的人于是年出任此职⑧(元)张铉修撰:《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33页。《至正金陵新志》(一)卷3《金陵世年表》,第699页下栏。。笔者根据两人的任职时间、官衔以及姓氏均相同的因素,初步推断他们应是同一人。

廉氏后人编修的《廉氏宗谱》卷四《统宗世系表》显示,廉道安是廉曲出之子,廉忽都八哈之孙,廉希恕之重孙。这一记载未必确切,廉希恕为廉希宪长弟,如果廉道安是廉希恕重孙的话,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大德十一年担任南台御史中丞一职。仅从任职时间分析,廉道安只能是廉希宪的子侄辈。《至正金陵新志》还记载说:大德十一年(1307),“建康大饥,官廪不行,御史中丞廉道安、本路总管岳天祯、治中杨翼劝谕富户出钞二万余锭赈济,活饥民四十一万三千有奇”⑨(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3《金陵世年表中》,《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99页下栏。。元儒许謙(1270-1337)在《治书侍御史赵公行述》一文对前及赈济之事亦多所记述,为了便于分析,现援引如下:

十一年,江南大饥,郡县财粟俱殚,独征贿积台者为钱犹数百万。公请与以赈民,长僚持之,犹豫未决。微有所论,公辄正色争之。中丞廉公,语解其间,公争之益力,词不少假。廉公不以为忤,退谓人曰:“吾佐得赵君,尚何忧阙事哉!”行之一如公言。若公固所谓义形于色者也。而廉公之绌己从义,不矫以不忤,且诚以为得,亦难能哉。推二公之道,可行于天下,惟公无私而已。①(元)许谦:《许白云先生文集》卷2《治书侍御史赵公行述》,四部丛刊续编本。

许谦笔下的这位赵公,字子英。其先甘陵人。大德五年(1301),出任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后迁转江南等处行御史台都事、擢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查检《至正金陵新志》,赵某出任南台治书侍御史的时间在至元十六年(1279)②(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7页。。而出任江南等处行御史台都事者共有七十一人,其中有两位赵姓都事,一是元贞二年(1296)上任的赵世延,一是大德十年(1306)上任的赵宏伟③(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52页。。赵世延,字子敬,汪古部人。显然,许谦笔下的赵某非赵宏伟莫属。赵宏伟(1253?—1326)④关于赵宏伟的生年,说法不一。《元史·赵宏伟传》记作公元1283年,《宋元学案》则为公元1253年;王德毅等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认为《元史》中关于赵宏伟的寿数有误,应为公元1244年,不知所据。今从1253年之说。,字子英,甘陵人,《元史》有传。延祐三年(1316),赵氏出任福建道肃政廉访使,因善政致显,《八闽通志》卷三十六将其列入《名宦传》。两传均提及赈济事:“十一年,江南大饥,宏伟请以赃罚钱赈之,民赖以生”⑤(明)宋濂等:《元史》卷166《赵宏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913页;弘治《八闽通志》卷36《名宦传》云:赵宏伟“尝擅发官廪以活饥民,延礼名儒以教后学,能善政尤多”(第506页下栏)。。而“中丞廉公”当指廉道安⑥柯劭忞认为此“廉公”当指“中丞廉恂”,不确。详见《新元史》卷174《赵宏伟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20页上栏。。也就是说,在大德十一年(1307)江南的赈灾议事中,廉道安“绌己从义”,“力佐赵君”,并最终促成此事。赵宏伟到浙东任职以后,相继将导江先生张䇓(字达善)和许谦延至府上,率子弟师事之,分别请其讲明伊洛之学⑦(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82《导江讲友·贞献赵松涧先生宏伟》,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755页。。而许谦本人也不无谦卑地说:“某不佞,被遇于公。式其行事,接其言论风旨,而得其所如。”⑧(元)许谦:《许白云先生文集》卷2《治书侍御史赵公行述》,四部丛刊续编本。由此不难看出赵、许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而许谦有关廉道安和赵宏伟合力赈济之事也是可以信据的。我们如果把赵宏伟的生年初步推定在公元1253年的话,张铉笔下至元十六年出任南台治书侍御史的赵某,很可能指赵宏伟,时年他27岁。廉道安的年龄应与赵宏伟相差不多。不然,许谦为何称其为“廉公”?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断言,廉道安应是廉希宪的子、侄辈,《廉氏宗谱》将其记作廉希恕的重孙似与其他载籍相差太远,不符合实际情况。

6.廉惇(约1278—约1340年)⑨参见杨镰:《元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李军:《现存<永乐大典>元人别集佚籍考六则》,收入魏崇武主编:《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页。,字公迈,布鲁海牙之孙,廉希宪第六子。曾任太常礼仪院佥事⑩(元)元明善:《读书岩记》,辑自《永乐大典》卷9765,收入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9页。,主管大礼乐、祭祀宗庙社稷、封赠谥号等事。延祐七年(1320)七月,出任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使①(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9页下栏。。至治元年(1321),任秘书卿②(元)王士点、商企翁编,高荣盛点校:《秘书监志》卷9《秘书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1页。;三年(1323),除江西行省参知政事③(元)刘岳申:《申斋刘先生文集》卷6《读书岩记》,《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印行,1970年,第256页。。泰定二年(1325)九月以前,出任陕西行省左丞④(明)宋濂等:《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60页。。王梅堂先生考证认为,廉惇于至治二年(1322)迁陕西行省左丞,自泰定二年起转任四川行省⑤参见王梅堂:《元代内迁畏吾儿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载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7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1页。,此可聊备一说。卒后谥文靖,著有《廉文靖公集》,惜已亡佚。不过,廉惇的诗作存世者较多,杨镰主编《全元诗》收录约三百二十余首。

7.廉惠山海牙,字公亮,生卒年不详。出身世胄,布鲁海牙之孙,阿鲁浑海牙(即布鲁海牙第九子廉希中——笔者注)之子,至治元年(1321)辛酉科进士。登第后授顺州(今北京怀柔)同知。泰定元年(1324)入史馆,转监察御史⑥(元)宋褧:《燕石集》卷5《至元三年六月八日,史局作休,从伯京御史公亮、太监伯温、秘卿伯循待制暂至城西,秘卿、待制别去,伯京归家,予遂偕公亮回,憩都水监双清亭,监掾平伯钦留饮,即席赋五言十八韵》,《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下栏。,致和元年(1328)出任秘书监丞⑦(元)王士点、商企翁编,高荣盛点校:《秘书监志》卷9《秘书监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8页。。后至元三年(1337),廉惠山海牙始任南台治书侍御史经历,⑧(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50页。至正三年(1343)授侍仪使;至正四年(1344),由陕西行省左丞转任兵部尚书,并于同年六月初十日(1344年7月19日)撰《中书省兵部题名记》⑨(元)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朝堂公宇》,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6—27页;(元)危素:《危太朴集》卷5《兵部续题名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32页下栏。。后任崇文太监,河南、江西、湖北、福建行省右丞、江浙行枢密院佥事,行宣政院使、翰林学士承旨⑩(明)宋濂等:《元史》卷145《廉惠山海牙传》;《元史》卷125《布鲁海牙传》。。在任职江西行省右丞期间,郡县多“盗贼”,廉惠山海牙与平章政事道童(高昌人),协谋殚力,制定守御招捕之策⑪(明)范涞修,章潢纂:《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15《名宦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此外,他还参与英宗、显宗实录以及宋、辽、金三史的编修,为元朝和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多所贡献。

8.廉朵儿只八,字号不详。据《廉氏宗谱》卷四《统宗世系表》,此人是布鲁海牙之孙,廉希哲第二子,曾任朝请大夫、淮东道宣慰使同知。延祐六年(1319)十二月出任秘书太监(从三品)⑫(元)王士点、商企翁编,高荣盛点校:《秘书监志》卷9《秘书太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7页。。该职衔自延祐元年(1314)九月设置,朵儿只八荣膺此职,想必其年龄不应过小,藉此可以推断他是布鲁海牙的孙子。

9.廉忽都八哈,廉希恕第四子,布鲁海牙之孙,曾任正议大夫,温州路总管①(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谱》卷4《统宗世系表》,清光绪辛卯年(1891)编就,现分别藏于无锡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笔者翻检弘治《温州府志》发现,出任温州路总管一职者,除廉希仲外,还有廉忽不花(后至元元年任)。胡助《廉候遗爱传》称:“候名阿年八哈,„„祖希恕,中书右丞,封齐国公。父忍都八哈度卿,世以清白相传。”②(元)胡助:《纯白斋类稿》卷18《廉候遗爱传》,《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6页。很显然,忽都八哈、忽不花、忍都八哈极可能是同一个人,《廉氏宗谱》与文献记载相互佐证,足资信据

10.廉公瑞,名号不详,公瑞是其字,布鲁海牙孙辈。许有壬(1287—1364)在《九日登石头城诗并序》中记载了廉公瑞与同僚一起游历石头城(今南京)的经过。诗序称:“至治壬戍九日,中执法石公、侍书郭公具酒淆登焉,监察御史刘传之、李正德、罗君宝、八扎子文、廉公瑞、阿鲁灰梦吉、照磨万国卿暨有壬实佐行。”③(元)许有壬:《至正集》卷15《九日登石头城诗并序》,《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95页。上引资料中的“至治壬戍”,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参与活动者共十人,其中汉人三人,分别是李秉忠(字正德)、罗廷玉(字君宝)、许有壬(字可用)。南人一人,即监察御史、长沙人刘宗说(字传之)。④(元)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点校:《欧阳玄集》卷10《元故中奉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刘公墓碑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24—126页;(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2页。蒙古族一人,即照磨万家闾(字国卿)⑤(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云:“万嘉闾,将士佐,延祐六年上照磨承发司管勾兼狱丞”(第257页)。;色目二人,分别为阿鲁浑梦吉和八扎子文。八扎,字子文,畏吾氏,官至同知宣政院事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35《铁哥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272页。。族属失载者三人,他们分别是至治元年(1321)出任御史中丞的石珪⑦(元)张铉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36页。,即忽必烈时代中书左丞石天麟(1219—1310)之子⑧(元)萧㪺著,孙学功点校:《勤斋集》卷3《元故特授大司徒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冀国公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谥忠宣石公神道碑铭》,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1—43页;(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1页。;治书侍御史、奎章阁大学士郭思贞⑨(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2页。和监察御史廉公瑞。那么,廉公瑞何许人也?基于廉希宪子、侄辈多以“公”字作为字号这一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廉公瑞应出自廉氏家族。笔者在查阅《至正金陵新志》监察御史官员题名时,发现其中有两位廉姓成员,一位名叫廉秃坚海牙,另一位名叫廉寿山海牙。前者任职的时间是至治二年(1322),后者为泰定三年(1326)⑩(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81页,第284页。。而与廉公瑞一同游历石头城的许有壬、罗廷玉、李秉中(即李秉忠)、阿鲁灰(即阿鲁浑)、八扎皆为至治二年上任的监察御史①(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81—282页。。因此,笔者认为许有壬笔下的廉公瑞与廉秃坚海牙应是同一人,“公瑞”很可能是廉秃坚海牙的字,至于廉寿山海牙,则于泰定三年(1326)才出任监察御史,他当然不可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参加至治二年的游历活动,所以许有壬笔下的廉公瑞应与廉寿山海牙无涉。

我们在搜集资料时,已经注意到出自刘辰翁(1232—1297)之手的一条材料,他在《赠廉监司序》中记曰:“吾江西迺得廉监司如瑞„„今其为行台选表,身愈高,望愈重,其寄国与家愈大,祖道诸贤,棹风南浦之上,倚去舟如登仙。”②(元)刘辰翁:《须溪集》卷6《赠廉监司序》,《豫章丛书》本;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8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2页。笔者认为,“如瑞”与“公瑞”恐非同一人,许有壬与廉公瑞为同年监察御史,想必两人的年龄相差不大,如果这种推论成立,廉公瑞应是布鲁海牙的孙辈。笔者还注意到,在许有壬十岁时,刘辰翁已经过世,因此刘氏笔下的“廉监司如瑞”并非指与许有壬一起出任监察御史的廉公瑞。至于“廉监司如瑞”的真实身份有待进一步考察。

(三)布鲁海牙重孙、玄孙以及世次不清的廉氏家族成员

1.廉阿年八哈,又名廉浦,字景渊,廉希恕之孙,廉忍都八哈(又名忽都八哈)度卿之子③(元)胡助:《纯白斋类稿》卷18《廉候遗爱传》,《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6页。。据东阳(今浙江东阳)名儒胡助《廉候遗爱传》记载,阿年八哈“幼颍异,绝无贵介华靡之习。年二十余,即入宿卫禁中,旋以世赏授官,来为浦江县达鲁花赤。”④(元)胡助:《纯白斋类稿》卷18《廉候遗爱传》,《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6页。浦江(今浙江浦江县),在元代隶属婺州(今浙江金华)路,因赋役不均,贫富差距悬殊。廉阿年八哈命“里长履亩而推正之,及命邻都覆核。”他还“躬校薄书,正其是非,斥其隐蔽,更造册籍,粲然明白”。⑤(元)胡助:《纯白斋类稿》卷18《廉候遗爱传》,《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7页。因其廉介自守,治绩显著,浦江黎民百姓或塑像立生祠,或树碑表达钦敬之情。据余阙《宪使董公均役记》,廉阿年八哈自至正十年(1350)出任浦江县达鲁花赤,到至正十三年(1353)离任⑥(元)余阙:《青阳先生文集》卷9《宪使董公均役记》,四部丛刊续编本。。当地士人将本县及旁近他郡颂扬其功绩的篇什汇编成集,戴良命名《甘棠集》(二卷),并为之作序⑦(元)戴良著,李军、施贤明点校:《戴良集》卷5《甘棠集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56页。,并予以刊刻。

2.廉五麟八哈,以往研究者引用《万历金华府志》,将其与廉阿年八哈视作同一人⑧王德毅等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509页。,并非尽确。据《廉氏家谱》卷四《统宗世系表》,廉五麟八哈是廉希恕的孙子,东东的儿子,曾任婺州路武义县(今浙江武义县)达鲁花赤。廉五麟八哈与廉阿年八哈是堂兄弟。至于其生平事迹有待进一步考证。

3.廉大悲奴,字号不详。据弘治《八闽通志》,廉大悲奴在至治年间任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同知①(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0《秩官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03页。,泰定中任兴化路总管府同知②(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5《秩官·兴化府》,《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91页下栏。。值得一提的是,皇庆、至治年间分别在福建都转运盐使司任职的还有廉也先海涯和中都海涯③(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0《秩官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03页。。前者应是廉氏家族成员,后者应与廉希贤无涉,尽管廉希贤又名中都海涯,但他在至元十二年(1275)已经去世。《重刊兴化府志》记载说:至顺年间,“同知廉大悲奴改三贤祠为尚贤堂”④(明)周瑛、黄仲昭著,蔡金耀点校:《重刊兴化府志》卷25《礼纪十一·群祀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6—667页。。弘治《八闽通志》亦称:“至顺二年,同知廉大悲奴筑杏坛于敬义堂后。”⑤(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45《学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52页。元代兴化路,设置于至元十四年(1277),隶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治所在莆田县(今福建莆田市)。下辖今福建莆田、仙游市、县等地⑥(明)宋濂等:《元史》卷62《地理志五》,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505页。。依照元代制度,廉大悲奴在泰定年间(1324—1327)担任兴化路总管府同知,符合制度要求。上述任职经历还得到《廉氏家谱》卷四《统宗世系表》的印证,廉大悲奴是布鲁海牙重孙、廉希颜之孙、廉哈剌哈孙之子,曾任奉训大夫,兴化路同知。再者说,廉大悲奴出任兴化路总管府同知时,上距廉希宪出生已过去九十三年,若以二十年为一代计算,廉大悲奴应是布鲁海牙的重孙子。

4.廉方,又名廉金陵奴,字士矩,廉惠山海牙之侄。元统元年(1333)进士。据《元统元年进士录》,曾祖布鲁海牙,祖名漫漶不清,难以辨识,□阳郡候,谥号真惠。《廉氏宗谱》卷四《统宗世系表》显示,在廉氏家族成员中只有两人被追赠为□阳郡候,一是廉希尹,赠范阳郡候,谥号恭穆;一是廉希中,赠上轻车都尉渔阳郡候,谥号贞惠。很显然,廉方的祖父是廉希中。父廉甫(又名廉宣州奴),曾任将仕郎或将仕佐郎。廉方出身簪缨世家,曾任翰林国史院检阅官,⑦萧启庆:《元代进士辑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2012年,第73—74页;杨讷:《关于<元统元年进士录>的版本与校勘》,收入氏著:《元史论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447页。娶鹰坊都总管赵密(1261—1334)之女为妻⑧(元)苏天爵撰,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滋溪文稿》卷15《元故鹰坊都总管赵候墓碑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48—249页。。而赵密比廉希宪小三十一岁,完全属于两代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廉方是布鲁海牙的重孙以及廉希宪之孙辈。王沂(1280—1346)在《送廉县尹序》中对廉方行迹多所述及,现援引如下:

廉氏由魏国孝懿公著清德于时,垂令名于后。……士矩少而濡染典训,脱落贵美。既长,从先生国子讲论道德,以求其益。退托于布衣韦带,如素习然。……己而登至顺三年丙科,为翰林检阅,益力学问,为文章。贤士大夫皆慕称其人,而士矩歉然,常若不足于己者。……久之,出监五河县。众谓士矩生于高门而强学力行有过于人者,当路要人孰不欲知之,而乃自试于川穷山阻僻绝之乡,岂不背驰?余曰:“是乃所以为士矩也。”……或问之曰:“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士矩之自试也有以也哉!”①(元)王沂:《伊滨集》卷15《送廉县尹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6上—17页上;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60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上引史料集中阐释了廉方的科举与仕进情况。王沂明确指出,廉士矩是魏国孝懿公之后,“魏国孝懿公”即指布鲁海牙。至顺三年为四年之误,至顺四年即元统元年。廉方不仅是元统元年进士,还出任五河县(今安徽五河县)县尹。有学者认为,廉方为阿年八哈之子,主要论据是阿年八哈又名廉浦,“甫”与“浦”字形相近②参见王梅堂:《元代内迁畏吾儿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7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4页。。其实,这一观点未必成立。《廉氏宗谱》卷四《统宗世系表》显示,廉希中共有四子,次子廉宣州奴之长子名金陵奴,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国史院检阅,官至廉访西台御史③(清)廉寰清:《廉氏宗谱》,光绪十九年孔戒堂木活字版,现分别藏于江苏无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由此不难判断,廉方又名廉金陵奴,他们应是同一个人。

5.廉充,字号不详,廉氏家族成员。皇庆元年(1312),任浙西廉访司照磨兼承发架阁④(元)吴澄:《吴文正公集》卷19《送廉充赴浙西照磨序》,《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347页上栏。。同年四月,廉充主政江南,过家省亲。虞集《送廉充赴浙西宪司照磨序》写于此时,序文称:

台臣体圣上之意。察于诸生之中,得廉生焉,以为浙西宪司属。生系出西方之贵族,自平章公以英材雄略、清节重望事世祖皇帝,得以“廉”为氏。其子孙皆贵近显用,出入中外,天下无不知者。生之来学也,其兄今中丞公尝实与台之长贰亲致天子之命焉。而生也,不矜不扬,退然就列,执经问义,岁无旷日。友生服其敏,师资许其通,而生之名著矣,此台臣所以取而用之也。⑤(元)虞集:《道园类稿》卷20《送廉充赴浙西宪司照磨序》,《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530下—531页上。

虞集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定居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很可能他是在江西结识廉充的。所谓“系出西方之贵族”,无非指其出身高昌廉氏显贵家庭。而以“英材雄略、清节重望”侍奉元世祖忽必烈的“平章公”则指廉希宪。想必廉充之兄“中丞公”也是身为名宦的廉氏后人,至于其名讳则有待进一步考证。因廉充天资敏慧,通晓经义,才被朝廷选为台臣并派往江南任职。或许基于其显赫的家庭背景和廉充本人的才学,当地知名文人吴澄和虞集分别撰文相送。值得注意的是,廉充出任浙西廉访司照磨时,上距廉希宪去世已三十二年,他应是布鲁海牙的孙辈。

6.廉定住,据《廉氏宗谱》卷四《统宗世系表》记载,廉定住是廉希尹之孙,廉贵安之子,曾任浦江县(今浙江浦江县)达鲁花赤,这一点得到《金华府志》的印证。另据《至正金陵新志》卷六《官守志》记载:“至元二十八年二月革路置溧阳县。元贞二年县改溧阳州,廉定住出任溧阳州同知”⑥(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25页。。

7.廉寿山海牙,字号不详。历任婺源州(今江西婺源)、兰溪州(今浙江兰溪)达鲁花赤。延祐年间(1314—1320),出任福建市舶提举司提举①(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1《秩官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弘治四年刻本,第404页上栏。。泰定三年(1326),以奉训大夫迁南台监察御史②(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84页。。至正七年(1347),转任温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③(明)王瓒、蔡芳编纂,胡珠生校注:《弘治温州府志》卷8《宦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查核《廉氏宗谱》卷四《统宗世系表》发现,有一位名叫答失海牙的人,曾任温州路总管。然而弘治《温州府志》明言,在该路担任总管者除廉寿山海牙,还有廉希仲和廉忽不花,未见答失海牙其人。笔者在前文已经论述了廉希仲和廉忽不花身份的真实性,并证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的可靠性。如此看来,廉寿山海牙与廉答失海牙并非一人。十分有意思的是,俞希鲁在《至顺镇江志》中记载了一位名叫廉达石海牙的畏吾儿人,他于大德二年(1298)十二月出任镇江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④(元)俞希鲁编纂,杨积庆、贾秀英、蒋文野、笪远毅点校:《至顺镇江志》卷15《刺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98页。。笔者揣测,这位“达石海牙”与《廉氏宗谱》中的“答失海牙”很可能是同一个人。廉寿山海牙出任南台监察御史时,上距廉希宪去世已经四十七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布鲁海牙的重孙辈。

8.廉阿息力海牙,字号不明,至顺元年(1330),出任溧水州(今江苏溧阳)同知⑤(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37页。。溧水原隶属建康路,至元十四年(1277)总管府宣慰使廉希愿兼该路达鲁花赤,天历二年(1329)改建康路为集庆路。廉氏成员任职此地是很自然的事情。廉阿息力海牙任职溧水州同知时,上距廉希宪去世已经半个世纪。依此判断,他也是布鲁海牙的重孙辈。

9.廉玉居石海牙,至治元年(1321)任溧水州达鲁花赤⑥(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34页。。据《至正四明续志》,廉玉居宝海牙(又名廉玉居石海牙)于至顺二年(1331)二月二十一日任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使司同知都元帅⑦(元)王元恭修,王厚孙、徐亮纂:《至正四明续志》卷1《职官》,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449页下。。“廉玉居石海牙”与“廉玉居宝海牙”仅差一字,且“宝”与“石”二字极易混淆。笔者认为,他们应是同一人。

10.廉咬咬,字号不详。廉希宪从曾孙,畏兀儿名宦偰哲笃之女婿⑧(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39《魏郡夫人伟吾氏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另参见王頲点校《黄溍全集》(下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5页。。据《廉氏宗谱》卷四《统宗世系表》,廉咬咬是廉希颜的曾孙、观音奴之孙、廉定山之子。廉希颜是布鲁海牙第五子,廉希宪的三弟。因此,黄溍关于廉咬咬是廉希宪之从曾孙的记载是确切可信的。

11.廉达失蛮,清人编纂《武乡县志》称:“廉答失蛮,中山人,久客江淮,得性理之学。至正初,由监生擢武乡令。居官立身皆本平生所学,扶弱锄强,有不茹不□之风。邑民思之,建遗爱碑于仪门外,入名宦。”①(清)白鹤修,史传远纂辑:《武乡县志》卷3《名宦》,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240页;这条材料承博士研究生武晓丽女士提供,谨此鸣谢。如前所述,“中山”是忽必烈及其母唆鲁和帖尼拨付布鲁海牙及其妻石抹氏的封地,廉氏后人将该地视作旧贯不足为奇。有元一代,武乡县隶属中书省晋宁路沁州(今山西介休东南)管辖②(明)宋濂等:《元史》卷58《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382页。。至正初,廉达失蛮由监生擢武乡令,尽管官阶不高,却尽平日所学,“扶弱锄强”,造福百姓,深受当地民众爱戴。根据其出身中山,且久居江淮的经历分析,他也是廉氏家族的后裔,这一点得到《廉氏宗谱》的印证。《谱牒》显示,廉达失蛮曾任武乡县达鲁花赤,是廉希恕之孙、廉哈达之子。

12.廉普达,字号不详。清儒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仅收录“廉御史普逵”一首《华清》诗,诗题前附小序云:“普逵字□□,□□人。官陕西行台监察御史。”③(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吴申扬点校:《元诗选·癸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95页。杨镰主编的《全元诗》沿袭了《元诗选》的说法,明确写道:“廉普逵,字里不详。曾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④杨镰主编:《全元诗》第68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4页。笔者不知顾、席二氏将廉普逵界定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的依据,也不清楚杨镰等先生沿袭清人之说的理由,私以为或许与廉普逵“华清宫里温泉清,诗人闻此来濯缨”的诗句有关。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简称“西台”,主要负责监察陕西、云南、四川、甘肃四行省。并于大德元年(1297)从云南移至京兆(今西安)。华清宫位于陕西西安郊区,清儒顾、席二人将其视作西台监察御史似乎合情合理,并无隙过。至于廉普逵的家世背景,柴剑虹研究认为,廉普逵一名《元史》失载,疑为廉普达之讹。柴氏又据《元史·阿鲁浑萨理传》断言,廉普逵是畏兀氏阿鲁浑萨理之孙、岳柱之子。并做出因其曾任官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可能仿效布鲁海牙故事,以“廉”字属姓的解释⑤柴剑虹:《<元诗选>癸集西域作者考略》,《文史》第3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94页。。柴先生关于廉普逵是廉普达之讹的论断极具见地,但普达为阿鲁浑萨理之后并效仿布鲁海牙为自己取“廉”字为姓的解说似嫌轻率,不足信据。笔者在披阅史册的过程中,发现一条与普达相关的资料,对于讨论廉普达的官衔和家世不无裨益。《至正金陵新志》卷六《官守志·题名》称:“普达,畏吾氏,泰定四年”出任“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⑥(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85页。赵孟頫《全公神道碑铭》记曰:阿鲁浑萨里(1245—1307),北庭人,汉姓全,他有三个孙子,其中一人名叫普达。泰定四年(1327)出任南台监察御史的普达,是否全阿鲁浑萨里之孙有待考证。。很显然,《元诗选·癸集》的编者将出任南台监察御史的普达误作西台监察御史。笔者认为,《至正金陵新志》中的普达正是顾、席二氏笔下的廉普逵。理由如下:

其一,《至正金陵新志》明确指出,普达是畏吾氏,此与廉普逵出身高昌的家族背景完全相同;其二,此前(即泰定三年,1326年),廉寿山海牙曾出任南台监察御史,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普达比廉寿山海牙晚一年担任监察御史,这或许与其廉氏家族成员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至于廉普达的家世情况,《廉氏家谱》卷四《统宗世系表》记载明晰,他是廉希哲之孙,廉朵儿只八之子,曾赐进士第,出任翰林院编修。廉希哲于成宗元贞二年(1296)由绍兴路总管迁转建康路总管①(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3《金陵世年表》,《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93页。。三十一年后,其孙廉普达在江南行御史台出任监察御史一职也是符合情理的。陕西是普达从祖父廉希宪任职之地,他以《华清》为题追忆家族往事,难掩感慨,不禁吟诵出“振衣飞上骊山顶,感慨兴亡忽耿耿”②(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吴申扬点校:《元诗选·癸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96页。的诗句,乃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安东庙学地处安东县(今江苏涟水县)东,相传宋时所建,后毁于兵燹。元至元年间,万户张英(又作张汉英)在旧址重建。后来的修缮者有达鲁花赤阿里以及其他官员囊加歹、张庸、谢处信等人。至正七年(1347)秋七月,庙学殿堂、廊庑、栋宇的修葺工程告竣,当地儒士张师孟、杨文泰、余秀等为了使后世子孙永远铭记济南谢处信兴学振文之功,敦请廉普达撰写了《重修安东学记》③(清)金元烺修,吴昆田等纂:《重修安东县志》卷6《学校》,台湾: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116页;该材料承博士研究生武晓丽女士查检并提供,谨此致谢。,意在“广经籍,建学规,礼新乐修,焕然且备”④(元)廉普达:《重修安东学记》,收入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58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544页。。如此看来,廉普达是一个具有较高汉文化素养的士人。必须指出的是,“达”字的繁体“達”与“逵”,字形相似,难以辨别,清儒顾、席二氏将“廉普达”误作“廉普逵”也就无可厚非了。

13.廉吾鲁海牙,字里不详。至正元年(1341),出任青阳县(今安徽青阳县)达鲁花赤⑤(明)蔡立身纂修:万历《青阳县志》,明万历二十二年刻本。。从廉姓和名字来看,此人也是廉氏家族成员。因资料阙如,其行迹有待详考。

以上考述的廉氏家族成员,并非齐全,还有很多人因缺乏记载,已湮没无闻,无法查考。不过,随着研究资料的相继刊布和电子检索手段的逐步完善,相信更多的廉氏家族成员必将从久远尘封的史册中逐渐浮现出来,为我们以后的研探内容增色添彩。

四、廉氏家族成员的师承关系以及与多族士人的交往

廉氏家族自布鲁海牙始就注重后代教育。他本人不仅“善其国书,尤精骑射”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鲁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70页。,还“延名师教之(指廉希宪——引者注)以经,辄掇其要言,试诸行事”⑦(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5页下栏。。布鲁海牙所延揽的名师多为汉儒,廉希宪诸兄弟从此时起,陆续从师就学⑧Hsiao ch’i-ch’ing,“Lien His—hsien,”in lgor de Rachewiltz, et al(eds),In the Service of khan, Eminent persona Iitis of the EarIy Mongol-Yuan period(1200-1300),Wiesbaden: Harra sowitz,1993,pp.480-498.萧启庆:《元代多族士人网络中的师生关系》,《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2页。。早在乃马真后称制三年(1244),阔阔(1223—1262)与廉希宪师事王鹗(1190—1273)问学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34《阔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250页。。王鹗,字百一,曹州东明(今山东东明南)人。金正大元年(1224),中进士第一甲第一人出身,授应奉翰林文字,谥文康②(明)宋濂等:《元史》卷160《王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56—3757页;(元)王恽撰,杨晓春点校:《玉堂嘉话》卷1,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42页。。此外,廉希宪还师从张德辉(1195-1274)、赵璧(1220-1276)等名儒问学,是最早受到儒学熏陶的色目菁英子弟。陈垣先生研究认为:“元色目人中,足称为理学名臣者,以希宪为第一。”③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2《儒学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页。此论点甚为允当。廉希宪一生出将入相,在中央和地方皆推行汉法并崇尚教育,礼上儒士。中统初,廉希宪和商挺(1209—1289)受命主持陕西行省事务,拔擢王得舆(1219—1292)充任兴元路(陕西汉中)学校兼本路劝农事④(元)蒲道源:《闲居丛稿》卷26《西轩先生行实》,《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70年,第959—980页。。此外,廉希宪还在陕西贯彻了“凡名为士类者,毋隶奴籍”⑤(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26页;(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85页。的命令,并“出私钱赎之,俾附儒籍”⑥(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26页。。后来,元军伐宋时,廉希宪、阿鲁浑萨理(1245—1307)亦制定不少济助江南儒士的措施⑦(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86页;(元)赵孟頫:《松雪斋集》卷7《大元敕赐故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守司徒集贤院使领太史院事赠推忠佐理翊亮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定全公神道碑铭》,《海王邨古籍丛刊》本。。的确如此,廉希宪在元军攻宋时出镇江陵,认为“风教不可后也”,遂在占领区兴建学校,并修复毁于兵燹的竹林书院⑧(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9页。。忽必烈时代的廉希宪一生以儒相自勉,也勉励其子孙以古贤相为榜样。据说他临终前训导其子曰:“谓皋、夔、稷、契、伊、傅、周、召为不可及,是自弃也。天下事苟无牵制,三代可复也”⑨(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96页;(元)元明清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廉文正公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9页下栏。。廉希宪认为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不仅上古贤相可以企及,传说中的三代盛世亦可再现。

当然,研经习史,尊崇儒士的结果,使得廉希宪成为一个廉、孝兼具的儒臣。布鲁海牙过世时,希宪“力行丧礼,水不入口者三日”,以至“自王居忧,中书滞事千数”⑩(元)元明清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87页上栏。。作为色目官员能践行汉法,以忠、孝为先,在当时恐怕并不多见。这种家风,对廉氏后世子孙影响甚大。元代名士刘岳申称:“昔公先正太师恒阳文正王,以硕德元勋为国名臣,其功业见知于圣主,而声光流于贤子孙。”⑪(元)刘岳申:《申斋刘先生文集》卷1《廉参政寿诗序》,《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70年,第32页。并在评价希宪之子廉惇时说:“公迈读书愈多,愈益忠孝、恭俭、退让。使万世子孙世守此三言,即万世子孙世读此书万卷”①(元)刘岳申:《申斋刘先生文集》卷6《读书岩记》,《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70年,第258页。。廉希宪出镇陕西时,在京兆(今陕西西安)樊川少陵原之阳聚书万卷,庋藏于“读书堂”。其子廉恂、廉恒、廉惇在此研习经史。后来,廉惇将“读书堂”修葺一新,益书万卷,易名“读书岩”。

(一)廉惇的师承与交往

1.师承

廉惇乃廉希宪第四子,《元史》无传。他在履职江西时,师事江西名儒熊朋来(1246—1323),终身称门人。朋来,字与可,宋咸淳甲戍(1274)科进士,博通经史,尤以精“三礼”著称。元世祖初得江南,尊重进士,欲重用故国之贤能,然朋来谢绝召拜,归隐州里,以授徒传道为业②(明)宋濂等:《元史》卷190《儒学二·熊朋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334—4336页。。至治三年(1323)五月壬寅,熊朋来离世,“江西行省参政廉惇自初丧至葬,亲临哀送,如弟子礼。”③(元)吴澄:《吴文正公集》卷36《前进士豫章熊先生墓表》,《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588页上栏。后来,朋来之子“太古与其门人、今陕西行省左丞廉惇,前进士曾翰等使以书来京师求铭。”④(元)虞集:《道园类稿》卷48《熊与可墓志铭》;《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13页下栏。藉此,师生之谊契斑斑可见。

2.交往

萧㪺(1241—1318)字维斗,号勤斋。先世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后著籍京兆(今陕西西安),为关中硕儒,苏天爵(1294—1352)称廉惇为其门人。至治三年(1323),萧㪺去世五年之后,“门人故四川行省左丞廉公惇、江浙行省参政孛术鲁公翀时方在朝”⑤(元)苏天爵撰,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滋溪文稿》卷8《元故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太子右谕德萧贞敏公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7页。,为其请制及谥号。而萧㪺《勤斋集》亦存留若干题赠廉惇的诗作,诸如《送公迈》⑥(元)萧㪺撰,孙学功点校:《勤斋集》卷5《送公迈》,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8页。、《送廉公迈觐省之燕》⑦(元)萧㪺撰,孙学功点校:《勤斋集》卷6《送廉公迈觐省之燕》,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86页。等。诗中既有“人生事如发,此别归何时”的不舍,也有“必具圣贤质,又尽平生力”⑧(元)萧㪺撰,孙学功点校:《勤斋集》卷5《送公迈》,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8页。的勉励,表明师生情谊之笃厚。此外,廉惇与江西名士刘岳申(1260—1346)亦多所交往,相互唱酬题赠。刘岳申,字高仲,江西吉水人,《元史》无传。曾充任湖广试官,历永丰教谕,以吴澄荐举,召为辽阳儒学提举,后以泰和知州判致仕。至治三年(1323)前后,廉惇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时,与刘岳申结识,刘氏“以书献三言于公迈,曰忠孝,曰恭俭,曰退让。公迈与为宾主礼,执书读至尽,愈益恭”⑨(元)刘岳申:《申斋刘先生文集》卷6《读书岩记》,《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70年,第257页。。他又蒙廉惇之请,作《读书岩记》、《廉参政寿诗序》以及《与江西参政廉公迈书》。①参见刘岳申:《申斋刘先生文集》卷1,卷4。

今翻检杨镰主编《全元诗》第二十八册,内中收录廉惇《题集贤待制周南翁悠然楼诗卷》②杨镰主编:《全元诗》第28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27页;又见《诗渊》,第4152页。。周南翁(?—1353),名应极,字南翁,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乃著名诗文家周伯琦(1298—1369)之父。至大年间任翰林待制、集贤司直。仁宗即位,迁集贤待制,终池州路同知。家有悠然阁,杜本、程钜夫、赵孟頫、蒲道源等元代诗文名家皆题诗答赠。从廉惇的诗题看来,周家极可能将他人题赠悠然阁的诗作汇编成册,廉惇所题即此③李军:《现存<永乐大典>元人别集佚籍考六则》,《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10页。。魏初(1232—1292),字太初,号青崖,弘州(又作宏州)顺圣(今河北阳原东)人,元初著名诗文家,《元史》有传。虞集《熊与可墓志铭》记载道:“宪使魏公初,与先生从容东湖上。”④(元)虞集:《道园类稿》卷48《熊与可墓志铭》,《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12页上栏。据此可知,魏初与熊朋来亦有交往。他不仅为廉惇之兄廉恂写诗⑤(元)魏初:《青崖集》卷1《为廉公迪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庆寿,还吟咏《廉泉》追念廉希宪:“廉泉乔木出氛埃,闻道平章手自栽,一衖绿衣人不见,依依如待相公来。”⑥杨镰主编:《全元诗》第28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0页。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春,廉希宪奉诏入中书省,与诸宰执共议政务;同年五月,新命宰执官,授中书平章政事。故上引诗句中的“平章”、“相公”当指廉希宪。廉惇也有《寄太初翰林》的诗作传世,“太初”是魏初的字,然核查《元史·魏初传》,他并无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而其从祖魏璠(1181—1250)乃金朝贞祐三年(1215)进士,正大八年(1231),出任翰林修撰。庚戌(1250)岁,忽必烈尚在潜邸,闻其名声,遂召至和林问策,魏璠“条陈便宜三十余事,举名士六十余人以对”⑦(明)宋濂等:《元史》卷164《魏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857页。,其建言多为忽必烈采纳。

(二)廉惠山海牙的师承与交往

1.师承

廉惠山海牙历仕蒙元四朝,任职近四十年,他不仅入史馆修撰英宗、显宗实录,还在至正四年(1344)参与宋、辽、金三史的编写,可谓功成名就。惠山海牙幼家贫,早年肄业集庆路学,为婺州(今浙江金华)东阳学者胡助弟子。胡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幼颖悟,善读书,后授建康路儒学学录⑧(元)胡助:《纯白斋类稿》卷18《纯白先生自传》,《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3页。,凡御史台郎子弟悉从授书。吕思诚、刘伯温(又名沙剌班)、廉惠山海牙等皆从之问学。

2.交往

廉惠山海牙擅长诗文,与各族士人唱和颇多。萨都剌有《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⑨(元)萨都拉撰:《雁门集》卷5《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4—115页。和《偕廉公亮游钟山》①(元)萨都拉撰:《雁门集》卷7《偕廉公亮游钟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91—192页。。有意思的是,卢琦《圭峰先生集》卷上亦收录此七言诗,且诗名相同。两相比较,内容几乎完全雷同,只是个别字、词稍有差异。诗云:

十里松风吹酒醒,马头云气碧层层(萨本作“崚嶒”)。空山落叶时闻雨,古塔疏村(萨本作“林”)夜上(萨本作“见”)灯。胜地几(萨本作“难”)逢今日会,旧游却忆向年曾。知(萨本作“使”)君五老峰前去,应有新诗寄病僧。②(元)卢琦:《圭峰先生集》卷上《偕廉公亮游钟山》,《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6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第138页上栏。

萨都剌和卢琦都是元代著名诗文家。今存萨诗是萨龙光依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辑本刊印,误收或漏收的现象恐难避免。卢琦(1305—1362),字希韩,号立斋,惠安(今福建会安)人,至正二年(1342)进士,十二年(1352)任永春县尹,十六年(1356)改任宁德县,后迁温州路平阳州知州。在永春等地任职期间,因赈济饥馑,横敛均役,以教化为本,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并立德政碑纪念,后被弘治《八闽通志》收入《良吏传》和《名宦传》③(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7《名宦传》、同书卷67《人物·良吏传》,《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524页下栏、第948页上栏。。以上引录卢诗出自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庄毓庆等人刻本,应写于廉惠山海牙履职“江南行台经历”期间。“江南行台”,即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简称“南台”)的省称,为元代御史台的分设机构,治于建康(今南京)。廉惠山海牙早年在集庆路(今南京)求学,有卢琦“胜地几逢今日会,旧游却忆向年曾”之诗句佐证。卢琦除了与廉惠山海牙游历外,还与时任江南行御史台的蒙古族状元拜住多所唱酬,有诗曰:“石头城下题诗遍,天目山前揽辔回”④(元)卢琦:《圭峰先生集》卷上《寄同年状元拜住善御史》,《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6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28页上栏。。温州乐清诗人李孝光(1285—1350)、大都进士宋褧(1294—1346)以及翠屏先生张以宁(1301—1370)亦与廉惠山海牙过从甚密,他们两人分别有《送廉公亮佥事江西》⑤(元)李孝光著,陈增杰校注:《李孝光集校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438—439页。、《寄南台治书廉公亮》⑥(元)宋褧:《燕石集》卷9《寄南台治书廉公亮》,《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93页。和《次韵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六首》⑦(明)张以宁著,游友基点校:《翠屏集》卷2《次韵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六首》,厦门:鹭江出版社,2012年,第95页。传世。李孝光,字季和,号五峰,元温州路乐清县淀村(今浙江乐清市大荆镇雁东乡田岙村)人,《元史》有传。孝光深通儒术,足迹遍及江南诸地。泰定二年(1325),怀王图贴睦尔(后登大宝,为文宗)入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李孝光“受知梁王(怀王)”⑧(元)王逢:《梧溪集》卷4《读僧惇朴庵松石稿为其徒智升题并序》。眷顾,寓居建康数年之久,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官员赵世延、许有壬、泰不花等颇有交情。如前所述,廉惠山海牙早年在集庆路求学,后于至元三年(1337)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经历。⑨参见(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第250页。原文作:“廉惠山凯雅,北庭人,中议大夫,(后)至元三年上”。李孝光在南京期间应与廉惠山海牙相识。现有资料表明,顺帝元统二年(1334),廉公亮除江西佥事,李孝光《送廉公亮佥事江西》应写于此时,内中“官清持玉节,天近见珠旒”之诗句赞许了廉惠山海牙为官清廉、作风正派的品性。宋褧,字显夫,泰定甲子(1324)科进士,大都人。廉惠山海牙与宋褧之兄宋本皆为至治辛酉科(1321)进士,想必互有来往。元儒吕思诚称:“显夫(宋本的字——引者注)独以诗行,不半岁交上下,声名籍甚。”①(元)吕思诚:《<燕石集>序》,收入《燕石集》卷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据苏天爵《元故翰林直学士赠国子祭酒范阳郡候谥文清宋公墓志铭并序》,元统初年,宋褧“迁翰林修撰,与修《天历实录》”②(元)苏天爵撰,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滋溪文稿》卷13《元故翰林直学士赠国子祭酒范阳郡候谥文清宋公墓志铭并序》,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04页。,廉惠山海牙也参与其中。后至元三年六月初八日(1337年7月6日),史局休整,宋褧与廉惠山海牙在都水监双清亭小憩,监掾平伯钦留饮,遂赋五言十八韵③(元)宋褧:《燕石集》卷5,《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这说明廉惠山海牙与宋褧、平伯钦等汉族儒臣具有较深的谊契。宋褧《寄南台治书廉公亮》诗云:

五花骢马拥旌幢,霜气横秋肃楚江。钟阜秦淮日来往,光辉应照旧书窗。

此诗题后的小字注曰:“公亮幼学于金陵,登科后扬历省台,尝为南台幕长,今又拜是职,作诗贺之。”④(元)宋褧:《燕石集》卷9《寄南台治书廉公亮》,《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93页上。“钟阜秦淮”是金陵山川的重要地标。泰定三年(1326),廉惠山海牙出任架阁库管勾,后至元三年(1337)始任南台治书侍御史经历。这一点已得到《至正金陵新志·官守志》的佐证⑤(元)张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50页。。后至元二年(1336),元政府决定重建行台察院公署正厅,竣工后,张起岩作记,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经历廉惠山凯雅书⑥(元)张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一)卷1《行台察院公署图考》,《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75页;洪金富点校:《元代台宪文书汇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四,2003年,第557—558页。。由此不难看出,宋褧《寄南台治书廉公亮》之诗作应写于后至元三年前后,而《至正金陵新志》中的“廉惠山凯雅”则是“廉惠山海牙”之异写,当为同一个人。

廉惠山海牙在书学方面的造诣,可圈可点。至正辛丑(1361)年冬十一月,宣圣庙发生火灾,学宫、斋舍化为灰烬,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和平章政事张士信敦促当地郡候夏思忠重修庙学。1362年冬,开始动工修建,次年(1363)秋竣工。为了使后人铭记重修庙学的始末,当地民众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树立《杭州路重建庙学碑》,并敦请时任荣禄大夫、江浙行宣政院使的廉惠山海牙篆额⑦(清)阮元主编:《两浙金石志》卷18《元杭州路重建庙学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64页上栏。。这条材料表明,至正二十四年廉惠山海牙仍在世。

张以宁(1301—1370),字志道,号翠屏山人,泰定四年(1327)第三甲进士,古田(今属福建)人。《明史》有传。很明显,张以宁考中进士的时间比廉惠山海牙晚七年,“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85《张以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16页。廉惠山海牙长期在金陵(今南京)求学、为官,曾任翰林学士承旨②(明)宋濂等:《元史》卷145《廉惠山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48页。。张、廉二人不仅同为进士,还在同一地区、同一机构生活、任职,想必彼此熟悉,互有往来。张以宁《次韵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由六首诗组成,其中第五首吟诵道:“文章阁老旧名门,玉署清闲醒梦魂。应忆廉园花似海,朝回会客酒千尊。”③(明)张以宁著,游友基编:《翠屏集》卷2《次韵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六首)之五》,厦门:鹭江出版社,2012年,第96页。“廉园”,是廉希宪早年任职关陕时修建的花圃,后以此为号。该诗应写于廉惠山海牙在顺帝朝任职翰林学士承旨期间。

曾世荣著《活动心书》,为小儿科医书。天历二年(1329)此书刊行时,廉惠山海牙任衡州路(今湖南衡阳)同知,因曾氏医治其家小儿颇见疗效,乃作序称引。

至正二十一年春正月廿六日(公元1361年3月3日),时任宣政院使的廉公亮邀请友人在福州西郊玄沙寺雅集,参加者有户部尚书贡师泰(1298—1362)、治书侍御史李国凤(字景仪)、翰林院经历答禄与权(字道夫)及行军司马海清溪,参加者各赋五言诗一首,由贡师泰作序④(元)贡师泰著,邱居里点校:《贡师泰集》卷6《春日玄沙寺小集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292页。。贡、廉二人皆任职福建,有同事之谊。至正十五年(1355)宣城贡师泰为福建廉访使,后除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主要负责“以闽盐易粮”之事⑤(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6《名宦传》,《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507页上栏。。而廉惠山海牙则于“至正间累迁福建行省右丞,以兵镇延平、邵武,境内以宁。居岁余奉诏还治省事,总备御事且督赋税,由海道供京师,朝廷赖焉。”⑥(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6《名宦传》,《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505页上栏。他们两人很可能是这次雅集的主要发起者。十分有意思的是,雅集间不同民族的五位文人性格迥异,尽施才艺,各显风采:“廉公起舞”;“李公援笔赋诗”;“道夫设险语,操越语,问禅于藏石师”;“清溪庄重自持”,即便平素不善饮酒的贡师泰,至此“亦不觉倾欹傲兀,为之抵掌顿足”⑦(元)贡师泰著,邱居里点校:《贡师泰集》卷6《春日玄沙寺小集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292页。。和谐温馨的气氛跃然纸上,令人称羡。

(三)廉阿年八哈与浙东汉族士人的交往

廉阿年八哈,又名廉浦,字景渊,北庭人。他是廉希恕之孙,廉希宪从孙,忍都八哈度卿之子。年二十余入宿卫,至正十年(1350)出任浦江县达鲁花赤。任满离职时,浙东名儒胡助撰《廉候遗爱传》述其政绩。唐兀进士余阙在《宪使董公均役记》(《青阳先生文集》卷九)亦提及廉阿年八哈任职浦江之事,想必他们两人与阿年八哈多所交往,彼此有一定联系。柳贯(1270—?),浙东婺州(今浙江金华)浦江人,他在大都与余阙相识。后来,余氏出任浙东廉访佥事,于柳贯家访得其遗文,命柳贯弟子宋濂、戴良汇次,又嘱时任浦江县达鲁花赤的廉阿年八哈予以刊刻,①(元)柳贯著,柳遵杰点校:《柳贯诗文集》附录《余阙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81—482页。阿年八哈遂“刻《柳文肃公文集》置之学宫,以存文献。”②(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18《待制柳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44页下栏。以上援引资料证明余阙的确与廉阿年八哈多所交往。至于他同婺州学派代表人物柳贯的契谊,史料记载不多。作为晚辈和后学,阿年八哈对柳贯十分钦仰。至正十二年十月癸卯(公元1352年11月10日),廉阿年八哈在浦江树立《元浦阳五贤赞》碑,其中柳贯乃“五贤”之一③(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18《元浦阳五贤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42—444页。。他还邀请浦江知名文人宋景濂(即宋濂)撰写《浦江人物记》,并将当地士人颂扬其功绩的篇什汇编成《甘棠集》二卷,请戴良作序并予以刊刻。惜《甘棠集》失传,所幸戴良撰写的序言仍保存于《九灵山房集》卷二中。

(四)廉复与藏僧沙罗巴的交往

沙罗巴(1259—1314)是元代著名的译经师。《佛祖历代通载》和明释如惺《大明高僧传》都收录他的传记,然两传略歧异之处颇多。陈师得芝先生对其事迹辨析明晰,可资参考④陈得芝:《元代内地藏僧事辑》,收入《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5—246页。。沙罗巴通晓多种文字,尤精藏文。八思巴(1235—1280)为皇太子真金(1242—1286)讲经所著《彰所知论》就是由他翻译成汉文的。为《彰所知论》作序者名廉复,陈新元研究认为此人是廉氏家族成员⑤陈新元:《元代福建多族士人圈研究三题》,载达力扎布主编《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九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0—41页。,见解新颖,具有参考价值。笔者拟在陈文基础上作进一步阐释。廉复,字里不详。至元间任福建行省左丞⑥(明)黄仲昭纂修:[弘治]《八闽通志》卷30《秩官》,《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00页上栏。,廉希愿(又名孛鲁迷失海牙)亦任此职,其子银山海牙袭父职,俱至元间任。廉复是否为银山海牙之异名,有待进一步考证。《彰所知论》序言自署官衔为“同知行宣政院事”⑦(元)廉复:《彰所知论序》,《大正新修大藏经》卷32《论集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第226页。。至于廉复为沙罗巴所译《彰所知论》作序的原因,他本人记载说:

公昔与予会闽,交情相照,爱同昆仲。公固肯予为序,予抗尘幻海,绝笔疏砚,岂足发正教之光耶?公笑之曰:“汝何谦哉!予不敢辞”⑧《彰所知论序》,《大正新修大藏经》卷32《论集部》。。

元贞元年(1295),沙罗巴出任江浙等处释教总统。大德元年(1297)改任福建等处释教总统。廉复于此时出任同知行宣政院使,他们两人极可能在此时相识。

(五)廉子祐与张翥的交往

廉子祐,字号不详,仅从姓氏及寓居金陵(今南京)的家世背景来看,他应是廉氏家族的后裔。至正二十二年(1362),南方战事不断,廉子祐拟乘船从大都(今北京)到金陵参加在当地即将举行的乡试。动身之前,不少北方名士托他给金陵的朋友捎带大量书信,其中包括张翥(1287—1368)致释子来复的信件,张翥还吟诵《廉子祐归省金陵且就秋试作三绝句赠别》诗相送。诗中既有“庙堂今日求才切,正待诸君策治平”的殷殷期盼,还有“归舟总是伤情处,一路残山剩水中”①(元)张翥:《张蜕菴诗集》卷4《廉子祐归省金陵且就秋试作三绝句赠别》,四部丛刊续编本。的不舍。岂料廉子祐所乘海船遭遇飓风,严重受损,漂流到高丽属国耽罗(今韩国济州岛),不得不在海外滞留近半年。至正二十三年(1363)春三月,廉子祐才搭乘商船返抵吴中太仓。虽然错过了乡试,却没有丢失一件大都士人托付的信件。②参见杨镰:《元代文学及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79页。

五、廉氏家族主要成员的婚姻关系

婚姻是男女之间彼此结合,建立家庭并受法律保护的一种社会基本形态。在门第社会中,婚姻是家族政治社会的一个指标,也是增益其政治社会地位的工具。地位发生变化,婚姻的构成与择偶的对象也会随之改变。由于婚姻的环境与机缘以及缔结婚姻的对象相当广泛,藉此可以透视通过婚姻而构建的既紧密又复杂而且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由此了解廉氏家族成员的人际网络及其所衍生的学术传承。为了便于分析,现将有据可查的廉氏家族成员的婚姻情况表列如下:

廉氏家族主要成员(男性)娶入情况表

廉氏家族主要成员(女性)嫁出情况表

第三代 廉氏 廉希闵之女 贯只哥 北庭人 湖广行省右丞相《圭斋集》卷九《元故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贯公神道碑》第三代 不详 廉希宪之女,母畏兀氏(孟速思之女)叔丹(又名淑丹,孟速思第四子)别失八里 吉州路达鲁花赤《元文类》卷六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第三代 不详 廉希宪之女,母畏兀氏(孟速思之女)第三代 不详 廉希宪之女,母畏兀氏(孟速思之女)第三代 不详 父廉希宪,母完颜氏(中山府事海撒之女)撒里蛮 不详 嘉兴路达鲁花赤蛮资 不详 杂造总管府同知刘纬 汉人 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元文类》卷六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文类》卷六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清河集》卷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第三代 不详 父廉希宪,母完颜氏(中山府事海撒之女)第三代 不详 父廉希宪,母完颜氏(中山府事海撒之女)李恭 汉人 安抚使 《清河集》卷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何德温 汉人 管军万户 《清河集》卷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第三代 廉氏 廉希愿(又名布鲁迷失海牙)之女八吉麻吉而底(偰哲笃岳父)畏兀氏 资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危太朴文续集》卷五《元故资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古速鲁公墓志铭》第三代 不详 廉希愿之女 孔某 汉人 江东宣慰使、湖广行省左丞《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七《谷城县尉蒋君墓志铭》第三代 廉 思兰不详 刘克宪 汉人 陕西行台御史《梧溪集》卷五《素节堂诗序》

由上表不难发现,廉希宪之父布鲁海牙(1197—1265)曾随侍成吉思汗西征,因其忠诚勤谨,赐以羊马毡帐,“又以居里可汗女石抹氏配之”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鲁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70页。。“居里可汗”又名“葛儿罕”,是突厥语Ghur-qan(“众汗之汗”,“普汗”)的汉译名,西辽王朝的建立者耶律大石即以此称号自诩②韩儒林主编,陈得芝、邱树森、丁国范、施一揆著:《元朝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5页;(波斯)志费尼著,何髙济译:《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23页,注释(2)。。布鲁海牙之妻是否耶律大石的女儿有待进一步探讨。至于布鲁海牙后人的婚姻情况,依照上表所列并非完整的资料统计,有二人娶畏兀氏,一人娶完颜氏,一人娶汉人;而出嫁者中有三人的丈夫为畏兀儿人,六人为汉人,不详者三人。很明显,廉氏后人在元初主要与本民族相互缔结姻缘,后来才逐渐同其他民族相婚配。

现有资料显示,廉希宪的结发妻子是孟速思与其畏吾氏妻子八撒术所生之女,她和廉希宪共育一男三女。儿男娶妻情况,因资料失载,难以考明。至于三女,长者嫁孟速思之子淑丹,其余两个分别嫁与撒里蛮、蛮资,这两个人的家世不甚明了。孟速思,畏兀氏,《元史》有传,程钜夫为之撰《武都智敏王述德之碑》。孟速思和布鲁海牙两人都是忽必烈之母唆鲁忽帖尼的藩府旧臣,前者还是忽必烈的联襟③元人程钜夫在《武都智敏王述德之碑》云:孟速思“配畏兀儿氏,曰八撒术;甕吉剌氏,曰怯牒伦,„„怯牒伦,顺圣皇后诸妹也”(张文澍点校:《程钜夫集》卷6,第68页)。忽必烈皇后名察必,公元1281年病死。成宗时追封昭睿顺圣皇后。“甕吉剌”又译“弘吉剌”,孟速思之妻怯牒伦应是察必的妹妹,故孟速思与忽必烈是联襟。。值得一提的是,廉希宪与孟速思之女所生的女儿又嫁给孟速思与怯牒伦(顺圣皇后之妹)所生第四子叔丹为妻。④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记曰:廉希宪“夫人伟吾氏,先朝贵臣孟苏速(应为“孟速思”之误——引者注)女也。生一男,曰孚,正议大夫、佥辽阳行省事。三女:适监吉州路淑丹”。据此可知,廉希宪的一位女儿嫁给了吉州路达鲁花赤淑丹。淑丹何许人?所幸程钜夫撰《武都智敏王述德之碑》提供了相关信息:孟速思之妻“怯牒伦,顺圣皇后诸妹也。生五子。即买奴、阿失帖木儿、乞带不花、叔丹、月古不花”。其中叔丹曾任怀远大将军,吉州路达鲁花赤。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廉希宪的一个女儿的确嫁与孟速思之子淑丹为妻。廉希宪与孟速思互为女婿的婚姻现象,值得关注。这种在两姓结姻时往往不考虑辈分高低的现象在元代并非个案,如沈万三的曾孙女归先伯祖轮,而先侍郎(莫礼——莫轮之父辈)之女又归其六世孙寔。两家结姻有两辈之差。又如《逆臣录》中顾安保(即顾学礼,学文之弟)供词中称沈德全为“表兄”,顾学文是沈万三的赘婿,而沈德全则是沈万三的曾孙,可见两家之间另有相差三辈的婚姻关系⑤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原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后收入氏著:《明朝没有沈万三》,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第29页。。洪武十七年(1384)二月初九日翰林院待诏朱善上言中提及“按律尊属卑幼相与为婚者有禁”⑥《明太祖实录》卷169,洪武十七年二月壬寅。。由此看来,这种不问辈分互结婚姻的风俗很可能是受蒙古草原家产制文化的影响,入明以后朱元璋曾以法律形式严加禁止。

诚然,随着廉氏家族成员迁居内地时间的久远,其后人与汉地官员或士人结为姻娅的现象并非鲜见。廉希宪与其完颜氏妻子共生三女,长女嫁与蒙元初期北方汉人六大家族之一的天成刘氏,即与廉希宪秦蜀同僚刘黑马(1200—1262)之孙,成都军路副万户刘元振(1225—1275)之子,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西台御史刘纬①萧启庆:《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323—324页;洪金富:《元代汉人与非汉人通婚问题初探》(二),载《食货(复刊)》第7卷第1、2期,第30页。。刘纬字号不详,元人王逢(1319-1388)有一则《素节堂》诗序记载了刘克宽的婚姻状况,与刘纬的情况十分相似,现征引如下:

《素节堂》诗为高州刘宏母夫人而作也。夫人廉姓,思兰名。始良人克宪公,以父讳道中宪使荫,累迁西台御史。遭乱,相望数千里外。而夫人自仪真涉大江,避地吴下。时宏甫六岁,冰檗自持,教宏业诗书。吴藩不守,宏买田海乡,舁夫人就养。②(元)王逢:《梧溪集》卷5《素节堂诗有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5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525页下栏。

诗人王逢还在诗中以激赏的情怀赞美道:“夫是刘西台,祖称廉孟子”。很显然,“廉孟子”指廉希宪,刘西台之妻廉思兰应是希宪的女儿或孙女。元末乱起,克宪之妻廉思兰避地苏州,以己之力独自抚养儿子刘宏成人。王逢是否与廉思兰有过交往我们并不清楚,但从廉思兰不仅教子读书,还能吟咏《素节堂》诗的记载来看,廉思兰应出身书香世家,这与其身为廉氏家族后人的推测颇相吻合。

廉希宪与完颜氏妻子所生次女嫁给了安抚使李恭,仅从姓氏来看,也是汉人,因家世不明,我们无从知晓其家族背景和父、祖任职的情况。廉希宪与完颜氏夫人所生第三女嫁与何伯祥之孙、何玮(1245—1310)之子何德温为妻③(元)程钜夫著,张文澍点校:《程钜夫集》卷8《梁国何文正公神道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83—85页。。何伯祥,易州易县(今属河北省)人,早年为金将苗道润部属,后随张柔降于蒙古,从攻汴梁、洛阳、归德、蔡州诸地,因功授易州等处军民总管。后从主帅察罕攻宋,死于军中。何玮,字仲韫,《元史》有传。1260年,从张柔(1190—1268)觐见元世祖,授易州太守。至元十一年(1274),从丞相伯颜平南宋,“辟玮为帐前都镇抚”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50《何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5页。。因其在平宋战争中率舟师拒贾似道于丁家洲,后授武德将军、管军总管,佩金虎符。至元十八年(1281),参议中书省事。大德七年(1303),授御史中丞。至大元年(1308),为中书左丞。元武宗称其“忠直为国”,并声言:“朕有不逮,卿当勉辅。”⑤(明)宋濂等:《元史》卷150《何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5—3546页。倚重之情跃然纸上。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何玮比廉希宪小十五岁,两人在阿合马的问题上态度一致。程钜夫称:“阿合马用事,(何玮)谢病归。阿合马败,召参议中书,出为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大名路总管、湖南道宣慰使。”⑥(元)程钜夫著,张文澍点校:《程钜夫集》卷8《梁国何文正公神道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83页如此看来,何玮与廉希宪的政见和处事风格十分相似,以至于两人的“文正”谥号也完全相同,这或许是他们彼此欣赏、结为儿女姻亲的重要原因之一。

廉希宪的四弟廉希愿之女嫁与浙东宣慰使、湖广行省左丞及中书平章政事孔某为妻①(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37《谷城县尉蒋君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另见王頲点校:《黄溍全集》(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31—533页。。孔某,家世不详,他受岳丈廉希愿委托造访蒋吉相(1274—1321,字迪卿),“孔公一见君,深加器重,居馆下”。蒋氏和孔氏都是世居江南的汉人,希愿将孔氏纳为女婿,说明元代各族并没有因为族属不同而产生文化上的差异与隔膜。

廉方,字士矩,廉希宪从孙,元统元年(1333)进士,娶赵密之女为妻。据苏天爵《元故鹰坊都总管赵候墓碑铭》,赵密(1261—1334),字仲理。“初娶范阳刘氏,早卒,独居奉亲几二十年。万户廉某闻而贤之,以女弟归焉。夫人出大家,有贤行,亦先候卒。有男二人,女五人。女一适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士廉方。”②(元)苏天爵著,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滋溪文稿》卷15《元故鹰坊都总管赵候墓碑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48—249页。至于廉方的家世,王沂(1280—1346)称其为“魏国孝懿公之后”③(元)王沂:《伊滨集》卷15《送廉县尹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6页上—17页上。。笔者结合本文前面的考述可以断言,廉方是布鲁海牙的后人。上引资料表明,赵密曾娶“万户廉某”的妹妹为妻,基于该女子“出大家,有贤行”的家世背景,她无疑是廉氏家族的后代。有趣的是,赵密与廉姓女子所生之女又嫁与廉方为妻。赵家与廉家隔辈互结婚姻的形态与前述廉氏与孟速思家族完全相同。如此看来,这种情况在当时绝非个别现象。赵密为元初金紫光禄大夫、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赵柔之孙,其母为金吾卫上将军王义之女。赵密本人官至鹰坊都总管,为大儒刘因弟子,是一儒将。赵家虽然不像廉氏家族那样出现很多高官,但在河北易州也是家境殷实、宦学四方的地方名族,两家的渊源甚早,关系颇深。而到元中期,更因缔结婚姻,使廉、赵两家的关系日趋强固。

廉氏与贯氏、偰氏两个畏兀儿世家的联姻也极具特色。贯云石之父贯只哥,曾出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娶平章政事廉希闵之女为妻④(元)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点校:《欧阳玄集》卷9《元故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贯公神道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03页。。希闵是廉希宪长兄,贯云石的文化取向必受其母影响,又幸得文坛祭酒姚燧(1238—1313)激赏,收为门生,在大都深得其外祖父布鲁海牙推介,得以广交馆阁名流,诗文造诣甚高。

月伦石护笃(1301—?),字顺贞,出身畏兀儿名门⑤关于月伦石护笃的出身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出自伟吾氏,一说出自古速鲁氏。参见杨志玖:《古速鲁氏非回回辨》,收入氏著:《陋室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89—391页。。其父为资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八里麻吉而底(1268—1329),母为中书右丞廉希恕(又名廉卜鲁凯牙、布鲁迷失海牙)之女,即希闵、希宪侄女。月伦石护笃“能知书,诵孝经、论语、女孝经,列女传甚习。”⑥(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39《魏郡夫人伟吾氏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另见王頲点校:《黄溍全集》(上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4—575页。此与乃母的发蒙教育不无关系。八里麻吉而底(又名达里麻吉而的)于元仁宗延祐初任饶州路达鲁花赤,奉命与偰哲笃之父、广德路总管偰文质(?—1340)共同经理田赋,两人因而交结,遂将十七岁的女儿月伦石护笃嫁与偰哲笃为妻。偰哲笃与月伦石护笃育有七子三女,一女名懿宁,嫁与廉咬咬,咬咬乃廉希宪从曾孙。如此,廉氏与贯氏、孟速思氏、古速鲁氏、偰氏家族建立了直接和间接的婚姻关系,加深了这些家族的士人化。

六、关涉廉氏家族史事文献疏证

(一)《廉氏家传》的作者是高凝而非高鸣

研究廉氏家族史事最重要的文献莫过于元明善(1269—1322)编撰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和苏天爵的《平章廉文正王》,前者收入《元文类》卷六十五,后者收入《元朝名臣事略》卷七。而《元文类》(又名《国朝文类》)和《元朝名臣事略》皆出自苏天爵之手,因元明善完整的诗文集已散佚失传,《神道碑》尤显珍贵。所幸清人缪荃孙辑录的《清河集》现存七卷元明善的诗文,内中收录《神道碑》。研治蒙元史的学者皆知,《元史·廉希宪传》依据《神道碑》等资料编撰而成。而苏天爵编著《平章廉文正王》则主要依据河内高公的《廉氏家传》(以下简称《家传》)以及元明善所著《神道碑》。由于家传资料年久失传,苏氏辑撰的资料益显珍贵。那么,撰写《家传》的河内高公何许人也?这是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现有研究成果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家传》为高鸣所作①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0页。;另一种意见认为,河内高公即高凝②周清澍:《<元朝名臣事略>史源探讨》,《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4页。。两种意见孰是孰非?值得辨析。

高鸣(1209—1274),字雄飞,号河东,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史》有传。少以文学知名,旭烈兀征讨西域时,高鸣献西征二十余策,深受宪宗倚重,被任命为彰德路总管。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召为翰林学士,兼太常少卿。九年(1272)任吏部尚书,十一年(1274)病逝,终年六十六岁。有文集五十卷③(明)宋濂等:《元史》卷160《高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58—3759页。,惜已失传。若以高鸣历官任职的情况而言,他与廉氏家族成员结识、交往的可能性很小,更重要的是,高鸣先廉希宪六年去世,如何在《家传》中写出“公(指廉希宪—引者注)卒以直言正道,至终其身不变”④(元)苏天爵辑,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42页。的文字。元明善在《神道碑》中明言:“(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夜,王薨。”如此看来,《家传》绝非出自高鸣之手,而是另有其人。

周清澍先生认为“河内高公”即高凝的断论是比较符合史实的。高凝,字道凝。其先西京人,父名圣举。庚戌岁(1250),金朝名士魏璠向潜藩时期的忽必烈举荐中州名士大夫六七十人,其中就有“西京高圣举”,说他“年三十已上,博学善属文,通世务,有器识,廉介有守,可使临财,亦可以临政”。⑤(元)魏初:《青崖集》卷2《赠高道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见杨镰主编:《全元诗》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80页。后来,高家迁至河内(今河南沁阳)。其时,许衡(1209—1281)亦在河内讲学授徒。畅师文(1247—1317)来谒许衡,也与在河内的许衡门人高凝、姚燧“皆相友善”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70《畅师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995页。。至元二年(1265),许衡被召至京师时,高凝自河内来报告其子学习情况,并委托高凝“相与辅导之”②(元)许衡:《鲁斋遗书》卷9《至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与子师可》,《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397页下栏。。至元八年(1271),许衡以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专门教蒙古世胄子弟就学,奏请征召散居四方的弟子十二人为伴读,高凝和姚燧兄弟来自河内③(元)欧阳玄撰,魏崇武、刘建立点校:《欧阳玄集》卷9《元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追封魏国公谥文正许先生神道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92—95页。。因此,苏天爵以高凝的侨居地称他为“河内高公”。据元明善《神道碑》,廉希宪曾遣使传忽必烈令旨征聘大儒许衡为教授,复保举为京兆提学④(元)许衡:《鲁斋遗书》卷9《辞免京兆提学状》,《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396页上栏。。如此看来,廉希宪与许衡彼此十分熟悉,许衡还吟诗《与廉宣抚》⑤(元)许衡:《鲁斋遗书》卷9《与廉宣抚三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401页下栏。三首,以表达钦敬之情。那么,为何由高凝撰写《家传》?他受何人请托?这也是需要明确的问题。遗憾的是,高凝的文集没有流传下来,所幸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1册辑录了三篇高凝的碑记,其中有至元二十四年(1287)撰写的《景星书院大成殿记》,文末题署曰:“至元丁亥九月望日,承直郎、治书侍御史行御史台事高凝撰。中大夫、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使廉恂书并题额。”⑥此篇什原载《永乐大典》卷6697,后收入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6—137页。关于高凝的任职经历,《至正金陵新志·官守志》显示:至元十六年(1279),出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简称“南台”)监察御史⑦(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63页。;至元二十五年(1288)和大德五年(1301),分别出任南台治书侍御史⑧(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7页。及侍御史⑨(元)张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题名》,《金陵全书》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1页。。此间,“覃怀高公凝道为行省郎中”⑩(元)虞集:《道园类稿》卷18《黄纯宗遗诗序》,《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501页上栏;《道园类稿》卷24《宗濂书院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607页上栏。。很显然,上述经历与高凝本人在《景星书院大成殿记》自署官衔大致吻合。廉恂,又名廉米只儿海牙,希宪次子,时任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使,说明高凝与廉恂均具任职江西行省的经历,两人本应熟识。后来,高凝与姚燧奉成宗诏,共同编修《世祖实录》。大德十一年(1307)以前,高凝官至翰林侍讲学士⑪(元)姚燧:《牧庵集》卷22《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游公神道碑》,第16页。。因此,廉恂请高凝撰写《家传》是符合情理的。

延祐七年(1320),英宗即位,任命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廉恂为平章政事,诏命翰林学士元明善制廉恂之父恒阳王神道碑,碑文应参考了《家传》的部分资料。苏天爵将这篇碑刻收入自编的《元文类》,又据《神道碑》和《家传》撰成《平章廉文正王》,收入《元朝名臣事略》。虽然《家传》和《神道碑》分别出自高凝和元明善之手,当与廉恂的请托有关。

(二)元明善是否撰写《读书岩记》之蠡测

苏天爵辑撰《元文类》和清人缪荃孙辑录七卷本《清河集》时均未收《读书岩记》。2001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刊行的《全元文》第24册依据中华书局影印本《永乐大典》卷九七六五将《读书岩记》收入元明善名下①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9—310页。。然苏、缪二氏分属元、清两代的硕儒,为何不予收录,想必与其判断标准和理由有关。刘岳申(1260—1346)在《读书岩记》中明言:“至治三年,江西参知政事廉公迈以爱民下士闻于江广。”同年九月,公迈(廉惇)请刘氏作记,“岳申不敢当,亦不敢辞”,故作是记。由此推知,刘氏《读书岩记》完成于至治三年(1323)九月以后。

那么,《全元文》第24册所收元明善《读书岩记》究竟作于何时?它与刘氏所作孰先孰后?这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刘岳申记道:“读书岩”建成后,“集贤侍讲学士商君琦为之图,中朝士大夫各为文字。”②(元)刘岳申:《申斋刘先生文集》卷6《读书岩记》,《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70年,第257页。商琦,字德符,号寿岩,曹州济阳(山东菏泽)人,商挺之子,善画山水。中统初年,忽必烈命廉希宪为京兆等路宣抚使,商挺副之,同寅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事③(元)许有壬:《至正集》卷42《陕西行中书省题名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210页上栏。。由此不难看出,廉、商两家很早就深具情谊,廉惇邀请商挺之子商琦将“读书岩”的形状、位置绘制成图,也是情理中的事情。据《元史·商挺传》附商琦小传云:“皇庆元年,授集贤侍讲学士。延祐四年,升侍读官,通奉大夫,赐钞二万五千贯。”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59《商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42页。据此可以推断,“读书堂”易名“读书岩”的时间应在皇庆元年(1312)至延祐四年(1317)之间。至于元明善离世的时间,马祖常在《翰林学士元文敏公神道碑》中称:“翰林学士清河元公以至治二年壬戍二月七日薨于位。”⑤(元)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11《翰林学士元文敏公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639页下栏。马祖常(1279—1338)不仅是元明善的科举门生,亦是早期门人,两人过从甚密。马氏以上记载不应有误。如此看来,元明善只能在皇庆元年(1312)到至治二年(1322)之间写成《读书岩记》。延祐七年(1320)七月,廉惇之兄廉恂官拜中书平章政事,时任翰林学士的元明善受命撰述《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很明显,他对廉氏家族成员的行迹、事功十分熟悉。但令人不解的是,“大典本”《读书岩记》开篇即言:“读书岩者,故相太傅、魏国廉文正公之别业也,在京兆樊川少陵原之阳”⑥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9页。。这段文字的确误导了不少人,以至于有研究者将《水调歌头·读书岩》的作者误判为廉希宪,而非廉惇。①唐圭璋主编:《全金元词》(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721页。尽管撰述者在此记后面反复解释说:“读书堂”为太傅廉希宪出镇陕西时读书的地方,公迈(即廉惇——笔者注)宦游二十余年后将其重新修葺装潢,增加藏书万卷,尊之为“读书岩”。但开篇即错,绝非元明善行文谋篇的风格。马祖常评价说:明善“以文起家”,有“古文之宗”②(元)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11《翰林学士文敏公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639页下—第641页上。的美誉。如此差池,着实令人难以相信这篇文字出自元明善之手。

其次,为了强调“读书岩”与“岩”字有关,是《记》又解释说:“下有良田,山半有宫室,上有岩”③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9页。。我们暂且遑论在半山腰修建宫室是否可信的真实性,若将该文与刘岳申的记载两相比较,也存在颇多出入。刘氏记载说:“惇之显考、太师恒阳文正王尝镇闽陕,买田筑室少陵原之阳,藏书两万卷”④(元)刘岳申:《申斋刘先生文集》卷6《读书岩记》,《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70年,第257页。。仔细推敲上述文字,廉希宪的“读书堂”尽管建在少陵原之阳,实际上却与“岩”字并无多少关联。后来,廉惇在乃父廉希宪读书的旧址,稍加修葺,购置万卷诗书后,才将“读书堂”易名“读书岩”。《大典本·读书岩记》的作者不明就里,硬将“读书岩”与“岩”联系在一起,岂非又一“创造发明”。

其三,《大典本·读书岩记》又云:“今集贤学士公迪,御史中丞公达、佥太常礼仪院事公迈皆尝学于此。”⑤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2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9页。而刘岳申则称:“惇幼从伯兄平章(即廉恂—引者注)、仲兄中丞(指廉恒——引者注)读书其中,后颇修理故处,益市书万卷,名曰‘读书岩’,承先志也”⑥(元)刘岳申:《申斋刘先生文集》卷6《读书岩记》,《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1970年,第257页。。两相比较,所记内容略有差异。更有意思的是,至治二年(1322)十二月,廉公迪(即廉恂)始任集贤学士,而元明善在这一年已经过世,他是从何处获悉廉公迪出任集贤大学士的资讯?笔者认为,冒名者很可能参考了刘岳申的记载,却忽略了至治二年(1322)十二月公迪始任集贤大学士的细节,难免露出马脚。

最后,《大典本·读书岩记》的作者还称廉惇“托余为之记”。廉惇与元明善何时相识?又何时相托?这些问题不甚明了。1312年以后,元明善以太子文学改翰林待制、升直学士、侍讲学士,后任礼部尚书。英宗时任翰林学士。由此不难发现,元明善与廉惇既非同乡,亦非同僚,自然不能同刘岳申相比。再者说,廉惇已经委托刘岳申撰述《读书岩记》,他还有必要再托一人做同一件事情吗?

综上,将《大典本·读书岩记》视为元明善之作,疑点较多,这或许正是苏天爵和缪荃孙两位硕儒不予收录的原因所在,并非前人疏失遗漏。

七、“廉泉”名义、“廉园”地望以及廉野云其人辨析

“廉泉”与“廉园”皆以“廉”字命名,应与廉氏家族成员的活动有很大关联。这两个词汇在元人诗文集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视作他们与汉地士大夫相互交往的主要表征。

(一)“廉泉”名义

该词有两解,一指廉希宪出任京兆(今陕西西安)宣抚使时的樊川别墅;二为廉希宪的号。至于前者,元人陈邃在《廉相泉园》诗序中援引《咸宁县志》释云:

至元中,平章廉公希宪行省陕右,爱秦中山水,遂以樊川杜曲林泉佳处,葺治厅馆亭树,导泉灌园,移植汉沔东洛奇花异卉,畦分棋布,松卉梅竹,罗列成行。暇日同姚雪斋、许鲁斋、杨紫阳、商左山,前进士邳大用、来明之、郭周卿、张君美樽酒论文,弹琴煮茗,雅歌投壸,燕乐于此。①(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吴申扬点校:《元诗选·癸集》癸之已上《廉相泉园》,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36页。

由上引资料不难看出,“廉泉”名称的肇始应与廉希宪任职京兆期间的作为有很大关联。元人李庭(1199—1282)在至元八年(1271)撰就的《廉泉记》中记载说:“廉泉者,陕西大行台平章政事廉公樊川别墅所有之泉也。曷为名之?惟公有卓然异绩于民,去已久而民犹思之,遂取公之姓以名其泉,示不忘也。”②(元)李庭:《寓庵集》卷5《廉泉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32页下栏。这段文字表明,廉希宪最初镇抚关中时,并无“廉泉”之称谓。自从公元1260年八月,忽必烈诏改陕西、四川宣抚司为行中书省,以重其权,拜希宪为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到中统三年(1262)被元世祖召回,希宪在京兆的时间大约三年。因深得民心,在其离任以后,当地黎民百姓才将浇灌樊川园林的清泉贯以“廉”字,意在“怀公之清”,“想公之明”,遂有“公有厚德,视此泉名”之谓。随着时间的迁延,人们逐渐把“廉泉”同自然界生长的花卉以及绿色乔木与廉希宪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赋予了新的意趣。魏初在《廉泉》诗中吟诵道:“廉泉乔木出氛埃,闻道平章手自栽。一衖绿衣人不见,依依如待相公来。”③(元)魏初:《廉泉》,收入杨镰主编:《全元诗》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5页。廉惇也有“廉泉杜陵下,人道观山亭”④(元)廉惇:《敬臣以村居诗》,收入杨镰主编:《全元诗》第28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14页。以及“故园樊川上,延颈如庭柯。欣欣卉木荣,蔼蔼烟景和”⑤(元)廉惇:《因韵再答伯宗》之五,收入杨镰主编《全元诗》第28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2页。的诗句。廉希宪是否亲手栽种了樊川的乔木,似乎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人们之所以把当地的流水飞泉以及绿色植物同廉希宪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无非是要表达一种内心的钦敬与爱意。正如李庭所说:“夫君子之为政,悦民之心易,感民之心难,感之深使之久而不忘又难,必有深仁厚泽浃于骨髓,然后去滋久而思益深也。„„非有至诚恻怛为民之心,何以致此。”⑥(元)李庭:《寓庵集》卷5《廉泉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32页下—33页上。此说确有道理,尽管廉希宪在关陕任职的时间有限,但他却深深走进了黎民百姓的心中,这不正是“廉泉”称谓的价值所在吗?

至于“廉泉”被视为廉希宪之“号”的记载,见诸于刘因(1249—1293)的《廉泉真赞》:“公旧尝镇秦中,既去,而秦人思之,呼其濯缨之水曰‘廉泉’,后以为号云”①(元)刘因:《刘文靖公文集》卷19《廉泉真赞》,《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3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28页上栏。。其实,在元人诗文集中以“廉泉”指代廉希宪的例证并非鲜见。魏初就有“矫矫廉泉公,有子令公迪”②(元)魏初:《为廉公迪寿》,收入杨镰主编《全元诗》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80页。的诗句。同恕《送廉右丞拜集贤学士》亦吟诵道:“堂堂魏国力扶天,有子如公实象贤。善治规模符远略,敬王事业发真传”③(元)同恕著,孙学功点校:《榘庵集》卷13《送廉右丞拜集贤学士》,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97页。。魏、同二氏诗皆为希宪之子廉恂所作,“廉泉”是号,而“魏国”则是“魏国公”简称,指廉希宪。

(二)“廉园”地望

“廉园”是廉氏家族在大都(今北京)的一处私家园林。“廉园”的最初创立,当始于布鲁海牙。《元史》本传称:“布鲁海牙性孝友,造大宅于燕京,自畏吾国迎母来居,事之,得禄不入私室。”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鲁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71页。既然大宅建于燕京,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或许是“廉园”始建的肇端。布鲁海牙去世后,经廉希宪、廉希闵兄弟进一步扩建而成。园内主要建筑有“万柳堂”、“清露堂”、“遗音堂”和“后乐堂”。因园内花木繁盛,招来不少文人墨客的称许,他们或前来游历观赏,或吟诗雅集。陈邃有诗曰:“乱朵繁茎次第花,牡丹全盛动京华。红云一片春风好,便是山中宰相家。”⑤(元)陈邃:《廉相泉园》,收入(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吴申扬点校:《元诗选·癸集》癸之己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36页。张以宁亦有“应忆廉园花似海,朝回会客酒千尊”⑥(元)张以宁著,游友基编校:《翠屏集》卷2《次韵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六首)》之五,厦门:鹭江出版社,2012年,第95页。等诗句。于此不难看出,“廉园”除了具备居住、休憩等自然属性以外,还是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墨客雅集聚晤的场所。元至大戊申八月廿五日(1308年9月10日),许有壬在《木兰花慢》小序中言:“同疏仙万户游城南廉园,园中京师主人野云左丞未老致仕,指清露堂匾,命予二人分赋长短句,予得清字,皆即席成章,喜甚。榜之堂上,疏仙其甥也,后更号酸斋云。”⑦参见许有壬:《至正集》卷78《乐府·木兰花慢二》,《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351页上栏。“疏仙万户”,指代贯云石。“疏仙”是其号,后改作“酸斋”。“万户”,是指大德末,贯云石袭父爵,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一日,解所绾黄金虎符让其弟忽都海涯佩之。至大元年北上大都,从翰林学士承旨姚燧问学。贯云石邀约许有壬游历“廉园”应在此时。《木兰花慢》云:

渺西风天地,拂吟袖,出重城。正秋满名园,松枯石润,竹廋霜清。扁舟采菱歌断,但一泓、寒碧画侨平。放眼奇观台上,太行飞入檐楹。主人声利一毫轻。爱客见高情。便芡剥骊珠,莲分冰茧,酒注金甁。风流故家文献,况登高、能赋有诸甥。清露堂上好月,多应喜我留名。

乐府诗中的“廉园”,秋色渐染,松枯石润,竹廋霜清,贯、许两人游历期间,分别以“清”、“露”两字题韵赋诗,愉悦、怡乐之趣跃然纸上。王恽(1227—1304)在元初曾任翰林修撰,官拜监察御史,对廉希宪的历官情况及家世较为熟悉,他在《秋日宴廉园清露堂并序》中云:“右相康(应为“廉”字——引者注)公奉诏分陕,七月初一日宴集贤、翰林两院诸君,留别中斋,有诗以记燕衎”。①(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22《秋日宴廉园清露堂并序》,四部丛刊初编本,第238页上栏。据《元史·宰相年表》和《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元年八月己酉(1260年9月20日)廉希宪任中书右丞。同年,王恽由东平评议官选至京师,任翰林修撰。上引王恽诗序应写于此时。廉希宪在出任秦蜀行省要职之前,在“廉园”之“清露堂”设宴款待集贤、翰林两院的文臣自属可能,想必时任翰林修撰的王恽也在应邀之列。农历七月初一,正值新秋时节,“廉园”已呈现“风伶柳弱婆娑舞,雨媚莲娇次第花”的景致。

“后乐堂”是廉希宪的居室。元明善《神道碑》称,希宪卒于“正寝之后乐堂”。胡祗遹(1227—1295)《后乐堂为廉相题》亦云:“我朝贤相君,奕世扶王室。英姿百炼钢,雅量云梦泽。经学造精微,义利分白黑。”②(元)胡祗遹著,魏崇武、周思成点校:《胡祗遹集》卷2《后乐堂为廉相题》,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1页。廉希宪以“后乐”名其居室,无非是要宣示自己要以宋代名儒范仲淹为榜样,切实践行“上虞衮职阙,下忧万民脊”的决心与志向。

“万柳堂”还是廉氏成员雅集的重要场所。相传,“野云廉公”曾于都城“万柳堂”设宴置酒邀请卢疏斋、赵子昂、歌姬刘解语花雅集,宾主尽欢。刘氏折荷花,左手持献,右手举杯,歌唱《骤雨打新荷》,赵孟頫喜甚,即席赋诗云:

万柳堂前数亩池,平铺云锦盖涟漪。

主人自有沧州趣,游女仍歌白雪词。

手把荷花来劝酒,步随芳草去寻诗。

谁知咫尺京城外,便有无穷万里思。

这次“廉园”雅集大概是在至大四年(1311)至延祐元年(1314)举行的,《青楼集》和《南村辍耕录》对此均有记载③(元)佚名:《广容谈》,历代小史本,第1页上—第1页下;(元)夏庭芝著,孙崇涛、徐宏图笺注《青楼集笺注·解语花》,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76—77页;(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9《万柳堂》,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0页。。廉野云此次邀请的两位汉族士大夫都是大都城内声名远扬的书画或诗文大家,一位是卢挚,另一位是赵孟頫(1254—1322)。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县)人。至元中,以能文荐,累迁河南路总管。大德初,授集贤学士,出为江东道廉访使,复为翰林学士承旨④(民国)柯劭忞:《新元史》卷237《卢挚传》,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第916页。。因其诗文与刘因、姚燧相颉颃,故有“刘卢”、“姚卢”之誉。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著名书画家,延祐三年(1316),官翰林学士承旨。雅集中的歌者顺时秀,姓郭,字芳卿,一字顺卿。行二,人称“郭二姐”,乃大都城内著名歌姬,艺名“解语花”,“尤长于慢词”⑤(元)夏庭芝著,孙崇涛、徐宏图笺注《青楼集笺注·解语花》,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76页。。卢挚生年不详,赵孟頫则生于公元1254年,而顺时秀为至治、天历间人①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页。。他们应与廉野云的年龄相差不大。

那么,“廉园”究竟位于大都的南面还是西面,这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南村辍耕录》卷九《万柳堂》云:“京师城外万柳堂,亦一处宴游处也”。陶宗仪仅言在城外,未及具体位置。《曝书亭集》卷六十六《万柳堂》称:“所谓万柳堂者,故老相传,在今丰台左右”。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言及“万柳堂”地望时谓:“元时廉希宪与赵松雪游堂地在丰台。”②(清)汪启淑著,杨辉军点校:《水曹清暇录》卷16《万柳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如前所述,“万柳堂”是“廉园”的一部分,丰台在大都的南面。许有壬《木兰花慢》序亦持此说。而《析津志辑佚》称:普安寺地处“昔廉相花园”,“在开远坊,又云在旧城彰义门内”③(元)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寺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7页。。同书又云:“城之门制十有二:西曰丽泽、灏华、彰义”④(元)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城池街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页。。如果“廉相花园”在“彰义门内”,理应位于大都城的西面。然《宛署杂记·志遗三》记载说:“属大都路南城开远坊里有的廉福奴左丞的花园买要了,那田地里起盖了弘教普安寺”。由此可知,“廉园”后来变成了佛教寺院。程钜夫曾为普安寺撰写碑文,赵孟頫篆额。程钜夫卒于1318年,“廉园”易名普安寺也应在此之前。另据欧阳玄记载,至治三年(1323)秋,贯云石与他辞别时告知:“近年读释氏书,乃知释子諆有是心,谓之记生根焉。吾因以是为戒”⑤(元)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点校:《欧阳玄集》卷9《元故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贯公神道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03页。。贯云石,乃廉希闵外孙,他信奉佛教的时间很可能是在“廉园”变成普安寺之后。

《钦定日下旧闻考》又谓:北京的花园村名称源于“廉园”。以至于清朝名士冯益都在京城东水曲建造用于结放生社的别墅也以“万柳堂”相称⑥(清)钱泳著,张伟点校:《履园丛话》卷20《园林·万柳堂》;(清)汪启淑著,杨辉军点校:《水曹清暇录》卷16《万柳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笔者认为,“廉园”应位于大都西面。理由有以下两点:

首先,据姚燧《湖广行省左丞相》记载,阿里海涯卒后,葬都城西高粱河⑦(元)姚燧:《姚文公牧庵集·湖广行省左丞相》,《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6页。。阿里海涯,贯云石之祖父。《贯公神道碑》亦称: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公元1324年5月30日)阿里海涯在杭州去世。“某年月日,诸孤奉柩葬于析津之祖茔”⑧(元)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点校:《欧阳玄集》卷9《元故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贯公神道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既然贯氏坟茔在高粱河畔,其府第及母戚廉氏一家居处亦必在此。正如贾敬颜先生所言,畏兀儿村之得名,确缘贯、廉二氏矣⑨贾敬颜:《畏兀儿村考》,收入氏著:《民族历史文化萃要》,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其次,《水曹清暇录》卷四《李东阳碑》有曰:“明李文正公东阳,字宾之,墓在城西畏吾村”⑩(清)汪启淑著,杨辉军点校:《水曹清暇录》卷4《李东阳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2页。。尽管这条材料出自清人汪启淑之手,却再次证明畏兀儿村的确位于大都城的西面。布鲁海牙是内迁廉氏家族的始祖,历仕五朝,死后追封“魏国公”,谥号“孝懿”。而其子嗣廉希宪死后也葬于宛平之西原,追封“魏国公,谥文正”①(元)元明善撰,(清)缪荃孙辑:《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189页下栏。。由此不难断言,今北京“魏公村”之名即元代的“畏兀儿村”,“廉园”应距此不远。

(三)“遗音堂”与廉野云其人

“遗音堂”是“左丞野云廉公之堂”。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正月,左司唐古公(孟繁清先生记作“畏吾公”)以“遗音堂”三个大字出示程钜夫(1249—1318)并称:“吾以此名左丞野云廉公之堂,且为书之。群贤见之歌咏,君其记诸。”于是程钜夫写下了《遗音堂记》。此记称:“夫廉公,吾闻其人矣。以勋伐世家,致位疑丞,政平恕行,公清无贪媚,无苛刻,亲贤而下士,方盛而已辞。归而友木石,狎鱼鸟,玩天地之盈虚,阅寒暑之往来,泊然若无与于世,得古人之高,吾敬之。”②(元)程钜夫著,张文澍点校:《程钜夫集》卷13《遗音堂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46页。从上引史料来看,程钜夫写此《记》时,廉野云似已不在人世。

那么,“左丞廉野云”究竟是何人?史学界迄今并无定论。以往的研究者各持己见,并无成说。或认为廉野云是忽必烈前期儒相廉希宪③(元)夏庭芝著,孙崇涛、徐宏图笺注《青楼集笺注·解语花》,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79页;傅乐淑:《万柳堂图考》,《故宫季刊》第14卷,第4期,1970年,第1—17页;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9页;王梅堂:《元代内迁畏兀儿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第123—136页。;或认为廉野云即指廉希宪兄长廉希闵④参见杨镰:《贯云石评传》,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46页。;或认为他是其他廉氏成员⑤萧启庆认为,廉野云指廉希恕。参见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12年,第225—230页;孟繁清认为,廉野云是曾任玉宸乐院使的火失海牙。参见《元大都廉园主人考述》,《元史论丛》第8辑,2009年,第99页;吴文涛:《元大都南城花卉与私家园林的兴盛》,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13辑,2010年,第66—77页。,但都证据不足。据许有壬《木兰花慢序》、程钜夫《遗音堂记》以及张养浩《题廉野云城南别墅》等相关记载,判定廉野云的身世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曾任中书(或行中书)省左丞。许有壬云:“园中京师主人野云左丞”。程钜夫亦称:“吾以此(指遗音堂——引者注)名左丞廉野云、廉公之堂,且为之书”。此外,廉野云还应具备“宦学朔南,谨敏博达,由御史历吏部,佐省闼,受知天子”的经历。

其二,在大德(1297—1307)或至大(1308—1311)年间已经休致,赋闲家居。正如许有壬所言:“至大戊申八月廿五日,„„野云左丞未老、休致。”程钜夫《遗音堂记》则称:“方盛而已辞归,而友木石,狎鱼鸟,玩天地之盈虚,阅寒暑之往来,泊然若无与于世。”而且很可能廉野云在皇庆二年春正月八日(公元1313年2月3日)已离开人世。

其三,“野云左丞”,乃贯云石外祖父(含从外祖父)或舅舅。许有壬明言:“疏仙其(代指廉野云——引者注)甥也,后更号酸斋。”

其四,廉野云是否廉希宪之子嗣也值得讨论。张养浩《题廉野云城南别墅》诗夹注云:“公之父有堂名‘后乐’”。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对廉希宪居室名称也有记述:“夜,大星陨于正寝之后乐堂,流光烛地,久之方灭,是夕王薨,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也。”据此可知,廉希宪居室名“后乐堂”,而廉野云的居室则名“遗音堂”,两者有别,不应混为一谈。问题的症结在于,张养浩的记载是否可靠?张养浩,字希孟,元武宗时,拜监察御史。延祐初,以礼部侍郎知贡举,后升礼部尚书。英宗至治初,参议中书省事。就其为官经历来看,应与廉氏成员有同僚之契谊,故其与“廉园”相关的诗作亦多,除以上援引,还有《寒食游廉园》(《张养浩集》卷七)、《廉园会饮》(《张养浩集》卷六)以及《廉园秋日即事》(《张养浩集》卷六),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廉希宪去世时张养浩年仅十岁,他很容易把廉野云与廉希宪的居室名称弄混。

因为廉希宪卒于至元十七年(1280),所以许有壬在至大元年(1308)看到的“廉园”主人“野云左丞”不可能是廉希宪。廉希闵是布鲁海牙的嫡长子,希宪长兄。希宪去世时已五十岁,上距至大元年,已过去二十八年。倘若至大元年廉希闵仍在世,他应是年逾八旬的老者,此与前引“野云左丞未老、休致,”以及“方盛而已辞归”的记载并不相符。因此,廉野云为廉希闵的可能性极小。廉希恕又名伯颜里海牙,排行第三,廉希宪长弟,至元二十八年出任湖广等处行省右丞。而危素笔下的“左丞廉卜鲁凯牙”无论在官称还是名讳上都无法与廉希恕堪同。至于孟繁清先生关于廉野云即火失海牙的观点则有待进一步丰富资料,以充实其说。

笔者披阅弘治《岳州府志》时发现一位名叫也先海涯的高昌人,号野云,阿里海牙之曾孙,任慈利州(今湖南慈利县)达鲁花赤,因廉明有守,治行卓然,于至正末征为内辅①(明)刘玑:《弘治岳州府志》卷10《名宦》,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贯公神道碑》则明言,贯云石有两子,一名阿思兰海牙,一名八思海牙,前者出任慈利州达鲁花赤②(元)欧阳玄:《圭斋集》卷9《贯公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窃以为也先海涯很可能又名阿思兰海涯,其祖母是廉希宪的侄女、廉希闵之女。也先海涯若以祖母姓氏为己姓,并被时人尊奉为廉野云亦不无可能,但他是廉希宪的曾外孙,并不符合以上言及的四个条件。

笔者认为,“左丞廉公野云”应指布鲁海牙第六子、廉希宪四弟廉希愿,现略陈管见。

首先,廉希愿是廉氏子孙中唯一出任福建行省“左丞”的人,又名孛鲁迷失海牙、不鲁迷失海牙、布鲁迷失海牙。危素《元故资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古速鲁公墓志铭》载,畏吾氏达里麻吉而的③杨志玖:《古速鲁氏非回回辨》,《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后收入氏著:《陋室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89—391页。(1268—1329)为躲避杀身之祸,奔闽中依左丞廉卜鲁凯牙,并娶廉氏左丞公之女为妻④(元)危素:《危太朴文续集》卷5《元故资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古速鲁公墓志铭》,《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538页上栏。。黄溍亦言:“八吉麻吉而底,资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妻廉氏,中书右丞布鲁迷失海牙之女”①(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39《魏郡夫人伟吾氏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很明显,危、黄二氏笔下的“达里麻吉而的”与“八吉麻吉而底”是同一人,而“廉卜鲁凯牙”与“布鲁迷失海牙”也是同一人,此人即廉希愿。上引史料还证明达里麻吉而的是廉希愿的女婿。

其次,如前所述,廉希愿在至元年间,先后任福建行中书省左丞(至元十五年)、中书省参知政事(至元二十一年),仅就为官经历言,廉希愿符合“由御史历吏部,佐省闼,受知天子”的任职要求。他在福建期间,达里麻吉而的前来投附是很自然的事。作为岳丈,廉希愿至少比达里麻吉而的年长十八岁,由此上推,他应出生于公元1250年左右,比廉希宪小十九岁,至大元年(1308),他大约五十八、九岁,正逢盛年,亦符合左丞廉公“不老致仕”的年龄条件。此外,廉野云的交游圈不乏元代名士,诸如姚燧(1238—1313)、程钜夫(1249—1318)、袁桷(1266—1327)、张养浩(1270—1329)、许有壬(1287—1364)等等。这种情况与廉希愿(即不鲁迷失海牙)以往在中央和地方的任职经历有很大关系。若就上列名士的年岁而论,姚燧最长,许有壬最幼,廉希愿年纪介于两人之间,应同程钜夫相差不大,故彼此交结往来,和谐相处。

再次,关于黄溍笔下的“左丞廉公”,萧启庆先生判定为廉希愿②萧启庆:《九州四海风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12年,第89—90页。,笔者赞同这一论断。据《至正金陵新志》和《谷城县尉蒋君墓志铭》,廉希愿分别于至元十四年、至元十六年出任建康路总管府宣慰使、江浙行中书省左丞。其时,他与襄阳路(今湖北襄阳)谷城县尉蒋吉相(1274—1321)之父蒋沐交好,并举荐其为进义副慰、南康路③《元史·世祖纪》云:“至元二十二年正月已亥,分江浙行省所治南康隶江西省”(第273页)。此与廉公任职江浙行省左丞的执掌相吻合。建昌县主簿。江东宣慰使廉希愿“年已逾六十,谢病而归,终身不复出”④(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37《谷城县尉蒋君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此与许有壬至大初廉野云已“休致家居”的记载十分吻合。

复次,廉希愿还将自己另一个女儿嫁与浙东宣慰使、湖广行省左丞及中书平章政事孔某为妻,并委托孔氏代为探访蒋沐之子蒋吉相。然而,这位“左丞廉公”在孔某官拜湖广行中书省左丞时已离开人世,因此有学者研究认为,程钜夫撰写《遗音堂记》时,“左丞廉公”已不在人世的断论也是有据可依的。种种迹象表明,廉野云在公元1318年之前已去世。廉野云的年龄应与蒋沐相差不大。蒋沐之子蒋吉相比廉希宪小四十三岁,依此类推黄溍笔下的“左丞廉公”是廉希宪的同辈,而非子侄辈。

综上所述,廉希愿大致符合以上研判“左丞廉公”身份的三个基本条件。至于张养浩“公(廉野云——引者注)之父有堂名‘后乐’”的记载是存在问题的。当然,让廉希宪去世时才十岁的张养浩在事隔多年之后,把“后乐堂”居室名称与希宪兄弟乃至后人之间的关系“准确无误”地记载下来,那不是过于苛求前人了吗?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把他对廉野云的其他叙事都视为不可信。

猜你喜欢
海牙
海牙的梦想,也是人类和平的梦想
海牙的梦想,也是人类和平的梦想
国际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荷兰海牙成了新的“间谍之城”
加拿大加入海牙体系
英国正式成为《海牙协定》成员
俄罗斯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体系
五彩缤纷
忽必烈手下:当好将军,善心先行
对完善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