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朝辉[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文同的咏花诗简论
⊙安朝辉[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文同的咏花诗属于咏物诗中的一类,其创作受到诗人生活经历、思想性格、文艺观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三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善于描摹花的外形、习性,虚实相生,富有神韵。二是咏花与写人结合,借花抒情,借花言理,赋予花君子式的人格,寄托深远。三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包括比喻与拟人、对比烘托、用典等,既具体形象,又重点突出,还体现博学之士特色。文同的咏花诗也有不足之处。总之,这类作品在文同诗歌中乃至整个北宋诗坛都应占一席之地。文同 咏花诗 特征关于咏物诗的发展,清人俞琰《咏物诗选·自序》云:“故咏物一体,三百导其源,六朝备其制,唐人擅其美,两宋、元、明沿其传。”就咏花诗而言,《诗经》中篇目已有描写花卉的片段,屈原《离骚》《九歌》等也写了南方楚地一些花草,汉魏六朝阶段趋于成熟,唐宋时期的创作呈现繁荣之势,出现了杜甫、李商隐、苏轼、陆游等名家。花对人具有特殊的魅力。叶嘉莹《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一文认为:“花的颜色、香气、姿态,都最具有引人之力,人自花所得的意象既最鲜明,所以由花触发的联想也最丰富。”文同爱花、赏花并且种花。《吟春》中自称“寻芳客”,《明教院》又云“此日独游因看花”,《可笑口号七章》云“闲无一事只栽花”。他的咏花诗描写荷花、梅花、梨花、杏花、桃花、海棠等品种,写作时间、地点不一,体裁包括古体诗、律诗、绝句等,形式多样。文同的咏花诗体物工切,描摹物形、物态,较为逼真自然,并且摄取花魂,追求神似。以下主要列举文同咏花诗中三类花予以简析。
二是咏梅花诗。梅在中国栽种的历史悠久,它凌寒而开,枝条奇特,花有红、白等颜色,果实酸中带甜,深受人们喜爱。宋代文人种梅、咏梅已成风气,涌现林逋、王安石、黄庭坚等名家名作,这与宋代士人文化品质、园林兴盛、艺梅风行等因素有关。文同的咏梅作品也是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他的《赏梅唱和诗序》云:“梅独以静艳寒香,占深林,出幽境,当万木未竞华侈之时,寥然孤芳,闲淡简洁,重为恬爽清旷之士之所矜赏,故其第又自高也。”文中介绍梅花的习性,赞扬梅的种种可贵品质。文同的咏梅诗勾勒梅的外形,描写习性,重视写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十月梅花》写秋冬之际的“早梅”,描摹花苞、色彩、清香等,惟妙惟肖,突出“英英”“冷艳”“寂寞”方面,呈现个性特色。《梅》主要写严寒季节“寒梅”开放,“朵露深开处,香闻瞥过时”,此花色彩绚丽,散发清香,勇敢地抗击霜雪。而《霜柏亭残梅》则是着眼于“梅谢”时节景色,“可怜遗恨满残枝”又是一番景象,诗人还想象“梅”结实的场面。文同的咏梅诗既能抓住该花的总体特征,也凸现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勾画了梅花之神。这类诗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高尚情趣。
咏花诗不仅摹形绘状,更重要的是将花与人相结合,采用比兴、象征手法,有所寄托,使作品内涵丰富。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云:“大凡咏物诗,或见物兴感,或借物自况,或借物寓意,方有题外之味,不拘拘迹相。”诗歌咏物常与咏怀结合,作品中有“我”因素存在,情感浓郁,讲究题外之味,象外之旨。宋代的咏花诗如王安石《梅花》、朱淑真《梨花》、杨万里《兰花》、郑思肖《画菊》等,借物抒情,借花写人,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文同的咏花诗突破客观写物的自然主义局限,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倾注于花卉中,也包含哲理。他的咏花诗又使花人格化,寄意深远,富有启发性,增强了此类诗的艺术魅力。
文同泛写众花的作品,惜花、护花、叹花,表现宋代士大夫的情趣,颇有代表性。《惜花》点出晚春之花种种不幸,像鸟虫啄花、林风吹花、池水浸花等,还写了爱花、恋花的举动,末尾对花饮酒感叹。《莫折花》劝告世人不要摧折春日之花,“任花飞落地”,诗中采取人花对话的方式,二者仿佛结为命运共同体,同喜同悲。这两首诗由春花而生发感慨,花开花落触发惜花之情,诗人悲悼时光流逝、好景不再,表达了热爱美好事物的人生态度,也可以说是诗人厚生爱民观念的反映。宋代士大夫惜春伤时、感叹人生,文同作品正是渗透了深沉的生命意识。《深渡》作于熙宁年间知洋州时期,主要描写居于山间而迟开的“山桃”,为诗人晚年作品。文同怀有济世安邦的政治理想,《太元观题壁》自云:“平生所怀抱,应共帝王论。”他后来步入仕途,历经多年政治风雨,由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为洞悉世事、亦官亦隐的老者,如《五十》又云:“宦意文情俱淡泊,可怜浑似李蒙州。”《深渡》借花曲折抒写个人的感悟:人生穷达、宦海浮沉取决于时机、地势等因素,不必自我嗟叹,要泰然处之。文同的咏花诗含蓄地揭示自然、人生之理,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宋诗重“理趣”的特质。
文同的咏花诗以花喻人,以花言志,表现自我志趣、追求,流露出个人的真性情。《梅》写道:“赠我岁寒色,怜君冰玉姿。”梅花不畏严寒,傲霜雪而开,颇有冰清玉洁之美,可谓作者追求高洁、卓尔独立品行的写照。《和何靖山人海棠》既描写海棠,又赞誉何靖“山人”。此人隐居山野,不求名誉、势利,具有古人之风,其实包含诗人的理想追求。《依韵和图南五首》(其五)中《大桃途次见菊》写道:“英英寒菊犯清霜”“自甘深处作孤芳”“满篱高兴忆吾乡”,诗中联想到品质高洁的隐士陶渊明,同时抒写自己思乡归隐之情。全诗描写旅程中所见菊花,揭示“英英”“孤高”“正香”等特征,境界高远,借菊花写君子式的隐士,使主旨得到深化。而《朱槿》写道:“湖上先生笑汝,朝开暮落何为?”诗中咏叹柔弱不堪风雨的朱槿花,隐喻现实中狂妄自大却不学无术、性情多变、虚弱不堪的一类人,讽刺意味浓,应该说抒发了诗人身处北宋新旧党争政治环境中的感慨。文同的咏花诗,花与人合一,托物言志,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深刻。这正是沿袭儒家以物比德及《诗经》《楚辞》以来文学比兴寄托的传统,赋予花卉某种人格特征,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的美学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代的咏物诗重视语言的运用技巧,以增强艺术表达的效果。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四十七)云:“诗人咏物形容之妙,近世为最。”文同的咏花诗采用古体与律诗、绝句体裁,语言方面各有其长。古体诗格律限制较少,形式自由灵活,往往记事、议论、抒怀融为一体,表情酣畅淋漓。文同咏花古体诗,如五言《十月梅花》,又如七言《惜花》等,结构跌宕起伏,抑扬顿挫,语言富有节奏之美,与内心情绪的变化相合,自然流畅。格律诗意象密集,言近旨远,讲究起承转合,语言贵精练。文同咏花律诗,五律如《桃花》,七律如《北园梨花》,语言较为工整,注意炼字,炼意,增强了表现力。文同咏花绝句,五言如《鼓子》,七言如《和何靖山人海棠》,注重构思,讲究含蓄蕴藉、淡语深情,起到以少总多的效果。文同的咏花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写物比较工细,气韵生动。这里主要从以下三点略论,以便体味咏花诗艺术表现之妙。
第一,比喻与拟人。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论“比”手法:“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咏花诗运用比喻,可使所咏之花更为形象、具体,富有风致,也使境界更为高远。文同的咏花诗中比喻较为新奇、贴切,描述花的形态、颜色、香味,激发人丰富的联想。《蒲氏别墅十咏》中《芙蓉溪》“何人露新缬”句,用“新缬”比喻花,这样写出花的艳丽,起到绘画的功效。《和子山种花五首》(其四))“花开如火叶如烟”句,用“火”“烟”作比,形容花红叶茂,色彩互相映衬,富有动态美。《惜杏》写道:“新枝放花如点酥。”杏花盛开,如酥油般柔美,诗中兼用通感,将视觉与触觉、味觉、嗅觉结合,调动多方面的感受来写,惟妙惟肖。文同在比喻运用方面颇为讲究,突出了花卉的某些特征,增强了语言的美感。文同的咏花诗还长于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使花带有人的特征,生动活泼。《正月八日峡中新花》云:“只应耻在江梅后,未著叶时先放花。”诗人为新花代言,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耻”体现争强好胜之心,“先放花”写新花的特征,暗含诗人的赞赏之情,语言简短而含义丰富。《莫折花》中“花枝因君愈憔悴”一句,“憔悴”移情于物,想象花的感受,花人合一。文同往往将花女性化,昭示柔媚、靓丽、动人的一面,颇有魅力。《十月梅花》云:“细晕轻檀口,浓妆腻粉腮。月娥身解写,青女手能裁。”作品侧重写梅花的外形与色彩,运用比拟手法,调动想象,突出特色。梅花绽放,如肤如雪,如口如腮,好像美人梳妆打扮,又简直是嫦娥、青女之类仙人所描绘、制作。比拟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充满情趣,活泼生动,富有生命力。
第二,对比烘托。文同的咏花诗善用对比手法,突出主要花卉的特色,使人印象深刻。咏花诗常将所咏之花与其他事物比较。《黄蜀葵》描写黄蜀葵之花,“清露染颜色,秋鹅一分浅”,“染”写出自然造化之功,又将其花与秋天黄色的鹅毛相比,突出颜色之浓。《金凤花》云“眼前草木尽零落,怜尔开于此时节”,《依韵和图南五首》中《大桃途次见菊》又云“其他烂漫非真色,惟此氤氲是正香”。二诗中秋季多种草木零落与金凤花、寒菊盛开相对照,突出两种花不惧寒冷、特立独行的品质,包含诗人爱憎之情。咏花诗还通过花卉的今昔状况对比,抒发诗人的感慨。《莫扫花》写道:“君不见昨朝枝上正芳菲,今日庭前已憔悴,中间得好能几时?”诗中“君不见”叹息花儿昔盛今衰,“芳菲”与“憔悴”形成鲜明对比,“能几时”兼及花卉与人事,诗人探究万物新陈代谢之理,意味深长。文同的咏花诗通过对比烘托,刻绘主要花卉,有助于揭示主旨,有力表露诗人的主观情感。
第三,用典。《宋史·文同传》谓文同“以学名世”,范百禄《文公墓志铭》又云:“博通经史诸子,无所不究。”文同好学,知识渊博,这对其诗歌写作用典产生重要的影响。典故包括事典与语典,好的用典可使语言简洁、典雅,蕴含丰富。文同的咏花诗多化用古代文人的事迹或作品,并且与花紧密结合,含义深刻。《和〈梨花〉》云:“江令歌琼树,甄妃梦玉衣。”“琼树”“玉衣”比喻梨花。此处运用两个典故:一是南朝文人江总作诗咏花而贻误国事;二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作《洛神赋》思念甄后,包含着男女情事。本诗借花曲折地表达了对北宋不修边事、国力孱弱的担忧,典故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桃花》写道:“只应芳树下,时见武陵仙。”诗人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典故,引入“桃源”仙境,也融入深刻的社会内容,含有个人隐居避世、超越现实的理想。《和子山种花五首》(其五)云:“红霞照地清香起,似到玄都观里时。”“玄都观”为唐代长安城附近名胜之地,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诗,借花讽刺当朝权贵,名重一时。此处采用唐人典故,联想到唐代长安玄都观的桃花,来含蓄写马氏桃花源,抒写对马氏赞誉之情,并无讽喻之意。文同典故运用比较贴切,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文同的咏花诗创作受到个人生活经历、思想性格、文艺观等因素的影响。这类诗主要有如下特征:第一,注重描摹花的外形、习性,写实与想象结合,突出特征,又揭示精神实质,形神兼备;第二,咏花与写人结合,融入作者的思想经历,借花抒情,借花言理,赋予花君子式的人格,寄托深远,带有北宋文士的某些特征;第三,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包括比喻与拟人、对比烘托、用典等,既具体形象,又重点突出,还体现博学之士的特征。文同的咏花诗得到后人的好评。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一)列举文同《咏梨花》(实为《和〈梨花〉》)与《咏杏花》(实为《杏花》)等八篇,曰:“置之开元诸公集中,殆不可别。”杨慎将文同的诗与盛唐诗人作品相提并论,可见对其咏花诗的重视。不过,文同诗歌的总体成就,若与宋代名家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相比,似乎还是有些逊色。明代胡应麟《诗薮》(外编)认为文同诗“不甚警拔”,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又云“未能深造耳”,这两则材料指出文同诗歌存在的问题,值得注意。文同某些咏花诗构思平淡,内容缺少新意,结构方面呈现程式化的倾向,语言浅露呆滞,难称上乘之作。总的看来,咏花诗在文同诗歌创作中不可忽视,在北宋诗坛也应占一席之地。我们对文同这类诗应有全面、公正的认识与评价。
①⑪〔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92页,第1187页。
②⑮㉓〔宋〕文同著,胡问涛、罗琴校注:《文同全集编年校注》(附录二),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218页,第1093页,第1093页。
③〔清〕俞琰选编:《咏物诗选》,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版,第2页。
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修订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⑤文同《吟春》出自(宋)文同著、胡问涛与罗琴校注《文同全集编年校注》(卷七),巴蜀书社1999年版。以下文同的诗文皆选自该书,注从略。
⑥〔宋〕郑樵注:《尔雅郑注》(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0页。
⑦〔宋〕周敦颐著,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1页。
⑧荣斌:《一代咏梅成正声——论宋代咏梅诗词创作热》,《东岳论丛》2003年第1期。
⑨〔清〕李渔撰,杜书瀛评点:《闲情偶寄》,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485页。
⑩胡问涛、罗琴:《论文同的咏竹诗与墨竹画》,《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⑫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1页。
⑬俞陛云著:《诗境浅说》,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页。
⑭〔宋〕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96页。
⑯㉒〔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3101页,第13101页。
⑰〔宋〕王安石撰:《临川先生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341页。
⑱〔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3页。
⑲〔宋〕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32页。
⑳〔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25页。
㉑〔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02页。
㉔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4—655页。
㉕〔明〕胡应麟撰:《诗薮》,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4页。
㉖〔清〕翁方纲撰:《石洲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页。
作 者
:安朝辉,文学博士,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编 辑:
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