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事必作于细

2017-12-16 15:45张道明
江西教育A 2017年11期
关键词:碗筷窗台上洗碗

张道明

校园生活热火朝天,却是由许多小事和细节构成。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关注一件件小事,落实一个个细节,从繁琐中发现教育契机,从一些看起来细小的事情中挖掘教育价值,让学生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和行为习惯上的教育,才能成全学生,成就最好的教育。

中午,我在食堂负责维持学生就餐秩序和纪律。孩子们自觉地排队打饭,我站在队列旁边,一边吃饭,一边观察,生怕有不安分的孩子插队。半个钟头后,打饭的学生稀疏起来,不时有学生来还碗。这时,一个小男孩走到窗台前,冲着里面工作人员说:“还碗。”把一个没洗的碗放在窗台上,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5毛钱(餐具押金)后转身而去。我在那里站了几分钟,发现还碗的学生没有一个把碗洗过。餐厅里,放眼望去,几乎每张餐桌上都留下了孩子们吃饭的“痕迹”,餐巾纸,矿泉水瓶,饭粒,菜渣,筷子,方便面盒子……种种迹象表明,学生吃饭习惯不好。

一个连自己用过的饭碗都不洗的孩子,我们能期望他爱劳动?面对为他们精心烹制了虽不丰盛倒也可口的饭菜的工作人员,还碗时连“谢谢”都不会说,还能期望他尊重别人的劳动吗?学生不经意撒在桌上的饭渣,随手丢在地上的纸团,餐后不收拾等等细节,恰恰暴露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劣与文明习惯的好坏,正是在无数不起眼的小事与细节中慢慢养成的。

吃饭,洗碗等等,看起来是小事,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我思索着。

一个小男孩朝窗台这边走过来还碗。我双手一伸,拦在他面前:“你这个碗有点脏,快点用水给它洗个澡。”他先是一愣,继而转身走了。两分钟后,他把碗放在窗台上,我一眼瞟过去,洗得还算干净。“这才像我们学校的学生嘛!”我给了他一个点赞。停顿了一下,又说:“要是你接过工作人员手里的5毛钱时,能够说声谢谢就更好了。”没想到,小男孩还真转过身朝着里面工作人员说了一声“谢谢”。看来,学生的可塑性还是蛮强的。

一个胖嘟嘟的女孩,刚想把碗放在窗台上。我急忙叫住:“小同学,看看你的碗,怎么没有吃干净呢?”她怔怔地望着我。我靠近她耳朵,小声说:“去把碗洗干净了再放到窗台上,好吗?”不一会儿,她把一个干净的碗放回窗台,我送了她一句话:“不错,不错。孺子可教也。”小女孩腼腆地走开了。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走过来,把碗往窗台上一放,正要转身离开。我走过去:“看看你的碗。”他不晓得怎么回事。旁边同学冲他说:“你没有洗碗。”没想到他理直气壮:“这不是我的碗,这是食堂里的碗。”他站着一动不动,似乎没有去洗碗的意思。“你想一想啊!你在家里吃了饭要洗碗吗?”我继续攻心,“明天,工作人员把这个脏兮兮的碗打饭给你吃,好不好呢?”他想了想,转身走了。一分钟不到,他拿着洗干净的碗放到窗台上。我微笑着:“自己吃的饭碗自己洗干净,才是乖孩子。”就这样,我前前后后“拦着”好几十个孩子洗碗。

或许学生认为“不洗碗”是习以为常的小事,根本没有意识到那样做有什么不好。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提醒他们怎么样做才正确。况且,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如果没有人引导、提醒与监督,何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走到餐桌那边,两个女孩在吃饭。我与她们聊起来:“你俩还没有吃完啊?”她们一边喝汤一边点头。“饭菜味道怎么样?吃得饱吗?”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孩点点头。“你们看那些餐桌上留下好多饭粒菜渣,美不美啊?”两个女孩抬眼望去:“不美。”“一会儿,你们可以把这张桌子打扫干净吗?”我轻轻敲着她俩的餐桌。矮个子女生小声地说:“擦不干净。”“你看,这样擦”,我掏出一张纸巾在餐桌上擦拭。

之后,我走到打饭的窗台前,与工作人员聊起来。

“现在的孩子习惯不太好。”

“值班的老师不太注意这些。”

“你们一定要让孩子洗了碗才退5毛钱的押金。让他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

显然,学生缺乏正面引导,没有人及时提醒与警示,不端行为就会在这些“小事”中慢慢形成,不良习惯就会在不起眼的“细节”中埋下种子。

闲谈间,我转过身来,看见两个女生慢慢收拾桌上的“残汤剩饭”。不知什么时候,一个穿红衣服的女生拿着扫帚和撮箕扫起地上的垃圾。我急忙掏出手机,用镜头定格这靓丽的一幕。

孩子的“吃饭教育”颇为欠缺,原因在于家长不重视,误认为这等“小事”不会影响到子女的成长与发展,而忽视了教育和引导孩子好好“吃饭”;学校和教師潜意识认为,“安全”“成绩”“上级考核”等才是学校里的“大事”,而就餐行为等细节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小事”上级不考核,不影响教师个人评优晋级等切身利益,重不重视无所谓,对学生校园生活“细节”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遑论提醒和监督学生“吃饭”。

笔者以为,不妨从四个方面抓起。

首先,家长和教师要真正树立“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的观念,充分利用一日三餐教学生基本的就餐礼节。其一,在家里帮着摆放碗筷;长辈动筷子后自己才动手;食不言;不抢菜;自己吃完,要对他人说“请慢用”;主动收拾碗筷。其二,在学校用餐要有文明礼仪,接过工作人员手里的饭菜要致谢;吃饭时不说话,不乱扔垃圾;吃完后收拾桌上的垃圾;归还食堂提供的碗筷前要洗干净,对工作人员要说“谢谢”。笔者曾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帮着摆放碗筷,饭后收拾碗筷。这一举措深得家长的支持,大赞此举对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和理解家长做饭的不容易,颇有意义。从学生的日记中也读到,这种要求使他们思想认识有了微妙变化。这不正是德育要达到的目的吗?

其次,打造餐厅文化,为学生文明用餐营造氛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搜集、构思、撰写、修改、提炼食堂文化温馨提示语、图片、制度等,署上作者名字。当然,学生不一定能构思出比较好的温馨提示语和图片,但是学生在参与构思食堂文化的过程中,爱惜粮食、文明用餐等意识会在心里潜滋暗长。试想,当学生看见自己设计构思的温馨提示语和图片悬挂在餐厅墙壁上,自豪与兴奋自不待言,一定会自觉爱惜粮食,文明用餐;发现其他同学用餐过程中的不雅行为,也会积极及时提醒劝说。这种来自同伴的告诫和提示比教师的教育效果更好。

再次,负责午餐值班的老师要切实重视学生吃饭习惯的教育。严格要求学生排队打饭,文明用餐,饭后收拾餐桌,洗饭碗。天长日久,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最后,食堂工作人员要提醒督促学生文明用餐。学生归还碗筷,如果没有洗干净,就不能退还押金,待清洗干净之后再退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用过的餐具要洗干净,归还碗筷时对工作人员道声“谢谢”,有助于形成文明的用餐礼仪,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工作中没有小事,最好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忽略细节与小事的。”教育从来就无小事,教育大事必作于细,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一件件小事,落实一个个细节。家长和学校应牢固树立“教育无小事”理念,重视“就餐”这样的细节教育,抓实“芝麻大点”的小事,学生的言行举止就会在“一日三餐”的细节中,吃饭洗碗的小事里,汇聚成涓涓细流,洗涤心灵,滋养德性,涵养品质。◆(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碗筷窗台上洗碗
都是真的
窗台上的“警告”
对视
洗碗记
碗筷
洗碗记
洗碗记
第一次洗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