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辰
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过极大影响。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选官制度的视野里,应全面、客观地审视这项制度,综合其利弊得失,为今所用。
关键词:科举制度;演变;利弊
1 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演变
1.1 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度创立期,始于隋朝。598年,隋文帝诏令:诏京五品官以上,总管与刺史,以清平干济、志行修谨的二科分科科举制,取替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607年,隋炀帝又将科举扩大为十科分科科举制:文武执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者为十科举人。609年,复诏令四科举人制。606年,隋炀帝设置的明经、进士二科,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以文学、儒学为主,成为唐、宋、明、清科举的重点主考科目。
1.2 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完善于唐朝。以常科、制科两种模式划分的唐代科举,每年举行的考试称作常科;皇帝临时举办的考试称作制科。在唐代,朝廷與地方政府皆设办学校,朝廷设办国子监与弘文馆及崇文馆;地方设办州学与县学。常科科目依序为: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等。官学的生徒及来自私学的乡贡为常科考生生源。689年,武则天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殿试。在唐朝,当时殿试还没有形成制度,此时期的制科名目繁多,由皇帝特召名士举行的殿试。
1.3 科举制度的发展及中落期。于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北宋。为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宋太祖赵匡胤以文官主管军务。宋朝“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科举制度,宋初承唐制,分为常科、制科与武举。常科科目与唐朝相比要少,进士科则最受重视,宰相者多为一等进士,在宋朝的进士科乃为宰相科。宋代科举,无论于模式还是内容上皆发生巨大变化。983年,宋把进士划分为三甲;1007年,把进士划分五等,及第为一、二等,出身为三等,同出身为四、五等。于进士录取人数上,宋亦比唐代要高得多。唐代进士的录取,每次几人或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人,宋朝每次录取二三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录用者依排名顺序,获任不同官职,排名前者得高官。据史料记载,整个元代政权科举考试共举行十六次,仅录用进士一千一百三十五人。科举入仕之难,令广大知识分子被迫弃学,至使元代产生“习儒者少”的现象,科举制度处于衰落。
1.4 科举制度鼎盛及终结期。科举制度鼎盛期的明代,以乡试、会试及殿试三级展开。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又称为乡闱,由南、北直隶与各布政使司举办。会试,又称为礼闱,于乡试的次年,在京城展开,为国家一级考试,由礼部主持,会试参与者务必是乡试中举的举人。殿试,于会试之后当年进行,前来参加考试之人皆为贡士,贡士于殿试中皆不落榜,由皇帝重排名次,为明代科举的最高考试级别。因自身存在的弊病,令科举制度营私舞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科举制度的终结期———清朝。科举仅为汉人所铺设的参与时政的阶梯,满人则无须通过科举考试,享有诸多特权,其施行民族歧视政策。科考内容,以八股文为主,实现对士大夫思想禁锢的用意,尽管清政府对科场舞弊处罚严厉,其弊端愈演愈烈,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最终科举制度消亡于清朝。
2 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2.1 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政治作用
科举制度的推行,由根本推翻了两晋南北朝时豪门世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科举制度极大限度地网罗全国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政权基础。科举考试初期汲取了前世诸多选拔人才的经验与教训,分科分类的进行人才的选拔模式,更加利于统治者对各类人才的选拔,令出身寒门的庶族能够依此阶梯获得参政的机会,令怀才者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制约了豪门世族对科举的垄断。
2.2 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经济为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普遍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好坏,经济发展好,教育发展就高。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呈正比。如此,教育的发展,可推动经济发展。科举制度将读书、考试及做官融为一体,极大地鼓舞了考生学习的积极性。书院等教育模式的发展,带动了老师职业及书馆与印刷等事业的发展。学生去书院学习,需买教材、交学费、还要买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具,此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教界的经济发展。
2.3 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等,多数皆经科举跻身上层社会,获取其施展才能的基础。知识分子为社会的代表、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皆由科举制度塑造。有着悠久历史的科举制度形成后,其又再生了文化制度。平民化的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明的进程。科举所倡导的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理念,令广大下层百姓有了入仕机会,历史上北宋的欧阳修、范仲淹等皆出身贫寒。明代有徐光启、清代孙嘉淦等亦皆寒贫。若无科举,恐诸人永无出头之日。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纵观当下中国教育,诸多稍具规模的选拔考试,皆与古代科举考试有相似之处。一些考试手段与预防作弊措施由科举而来。古代科举存在的弊病,于当下的考试或依然存在,尤其严重的是“升学主义”盛行。但是我们不能把学校存在的问题皆归罪于应试教育,呼吁废除考试的观点亦是不成熟的。考试依然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是顺应我国国情与文化发展的选拔模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皆然对立,不经考试的教育机制会造成素质低下。
3 结束语
古老的科举制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不仅在我国政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至今对世界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因此,在正在进行着的政治实践与社会发展中,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来丰富中国科举制度的内涵,以史为鉴,更好地促进当今政治、经济等各类人才的选拔。
参考文献:
[1] 尹建,许丞栋,马承麟.中国科举制度与高考[J].考试与招生,2010(8):61-62.
[2] 许静.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