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2017-12-15 17:09黄静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黄静

摘 要: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偏重于单纯的技能培养,或具有太多的功利性,忽视了从整体上科学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可以实现一种高度耦合的。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的可行性,进而提出“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2-0087-03

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在提高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审视,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以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者偏重于单纯的技能培养,或具有太多的功利性,而忽视了从整体上去科学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显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可以实现一种高度耦合的。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的可行性,进而提出“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教育目标上相互融合

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其发展实践也表明:大学生要想获得成功的创新创业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个性、创新发展的品质、科学合理的知识以及规范娴熟的能力等关键要素,这些个体因素理应成为我国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扎实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在于使青年大学生提高包括创业技能在内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2]。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四有社会主义建设新人”,在这一总体目标下又确立了包括思想、心理以及品德等多个具体目标。由此可见,不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其根本教育目标在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二)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和目标的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能否顺利完成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等,进而再细化为对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自身人生价值的定位、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以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了全面教育发展的倾向,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两者之间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贯通的[4]。

(三)教育方法上相互依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可能仅仅通过空洞说教以及强制灌输的教育手段来实现,而应该是依托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才可以顺利实现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而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建构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可以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5]。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教育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其教育方法也同样需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通过渗透、结合和强化等间接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教育方法,注重形成全面配合的合力教育模式,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导向通常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目标引导和方向指导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成功教育,其价值导向不应只是简单定义为帮助个体实现成功创业或者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而已,而应更加注重倡导创新创业大学生必须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己任,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无私奉献,在各自工作领域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实现社会价值。因此,思政工作者应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机和目的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到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只是为了解决工作问题和物质需求以实现个体价值,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可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主体教育原则

人作为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发展和完善创新创业大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据目的[6]。在主体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将大学生作为主体,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大学生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主体教育原则: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将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承认并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将大学生视为独立个体,不仅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开展面向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精英化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体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对待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青年大学生以合理的“自由发挥空间”,进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大学生认识、选择和完善自我的发展过程。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发展性的教育,不同于纯理论的学科教育,自身存在鲜明的学科特征。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坚持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同时也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endprint

(三)全面渗透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的各个因素进行有机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各方面进行全面渗透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使青年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并在今后的创新创业实践中自觉地将其外化为良好的创新创业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全面渗透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动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体系中,在日常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培育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全面渗透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展诸如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报告等丰富多彩且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产生与提高必须在特定的创新创业实践中才有可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因此,通过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而实现创新创业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加强创新创业政策与形势教育,更新学生创新创业观念

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就是要求大学生以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与社会的联系为前提条件,科学理性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创新创业观念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创新。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萨柏将职业生涯细化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护与衰退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高校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政策与形势教育,积极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创新创业心态,从而可以帮助他们构建起良好的创新创业理念。可以说,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理念已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重视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激发创新创业梦想,启发创新创业意识,进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理性的创新创业。与此同时,即便大学生已经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也需要在实践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引导和纠正,否则,一定的外部因素有可能动摇和改变创新创业观念。这就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首先,应帮助青年大学生科学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提高创新创业指导的精准度,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创新创业态度。其次,应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到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好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强化创新创业软硬技能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资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要想真正获得创新创业的成功就必须同时具备“硬技能”和“软技能”这两种就业能力。就业“硬技能”主要指求职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开展专业研究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硬技能”通常指求职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其在求职者选择专业对口工作岗位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例如求职者如果想应聘网络、计算机、软件等工作岗位就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而要应聘翻译、外贸等外语类工作岗位就必须有较高的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就业“软技能”主要指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即求职者的个人综合素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职业要求所要求的具备的职业素养已经不再不专属于某种职业,而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职业的共同基础能力,这种共同基础能力作为求职者的就业关键能力可以使求职者迅速适应不同岗位的变化,从而使其可以顺利开展职业活动。“软技能”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新形势下,高校可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强化创新创业软硬技能培养,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到掌握“软技能”和“硬技能”的重要性,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育方法帮助青年大学生“硬技能过硬,软技能不软”,联合多方教育力量共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品格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毕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由于不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急功近利而且又不愿意吃苦,既没有职业责任感又频繁跳槽,进而导致许多企业不太愿意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提醒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品格。大学生创新创业品格指的是由正确的职业操守、独立的创新思维、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扎实的创业潜能等要素共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日常行为上的体现。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形成独立而理性的创新创业思维、顽强而拼搏的创新创业性格、勇于承担责任的创新创业品质、稳定而积极的创新创业情绪等。可以说,能够帮助和促进青年大学生在性格、品质、情绪、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责任。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据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一方面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帮助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明确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目标,进而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品格,以产生良好的创新创业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和巩固创新创业品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6年11月30日召开的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就业创业工作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不仅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大学生日常工作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必须关注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可以采用经典案例宣讲,让大学生通过学习大量的心理经典案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各种心理问题,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和应对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残酷的创新创业竞争。

综上所述,时代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主动变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深刻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契合点,进一步探讨和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商光美.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2]陈永利,吕媛.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理念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

[3]冯震,高世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价 值审视[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1).

[4]张秀娥,方卓.社会认同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 [J].当代青年研究,2016,(3).

[5]陈德虎.基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高校创业教育[J].当 代青年研究,20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