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路径与方法

2017-12-15 21:25胡志明雷鸣孙哲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

胡志明+雷鸣+孙哲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大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教学未成体系,在教学中摄入太少。只有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校园。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2-0057-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阐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勉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1]。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形成“汉语热”、“国学热”。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型塑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行为。因此,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笔者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与方法做初步分析。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教育主要是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而这一切均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得以实现。

首先,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文化主体意识。在调查问卷中,90%的大学生表示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有传承的必要性,并且愿意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会有整体的感知与把握。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品格。设置这样的课程,以人类共有的情感为主线,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障碍,感受古圣先贤的精神,增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对外来文化的甄别鉴赏能力,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认知。

其次,有利于陶冶学生心灵,提高审美情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谓包罗万象,不仅涵盖我们熟悉的古典诗词歌赋,而且包括园林建筑、饮食文化、衣冠服饰、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地域文化、动物植物、传说神话、音乐戏曲等,每一项艺术背后都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他们的起源到现在的存在样式,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演变,无一不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大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认知我们文化的存在形式上,还要更深层次地领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发展成为学生的终身事业。

最后,有利于引导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形成健全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期,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如学习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在立功、立德、立言等方面做出了良好表率,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自身,形成自己的理想人格。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要努力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中华传统文化尽管在高校有所传承,但始终游离在课程体系之外,甚至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教学处于边缘化、模糊化状态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学仅仅局限在书法绘画、文艺表演、乐器演奏等方面,冠之以传统文化传承的名号,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过于褊狭。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2.62%的学生能够明确区分儒释道三家观点,55.95%的学生表示只是了解但不能清楚表述,这说明传统文化在大学的传承中还不成系统。高校往往把传统文化传承和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杂糅,将文化传承寄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缺乏将其作为一门课程的主体性。高校甚至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分布到思想政治教材中,把道德文化作为思想教育的附庸,使传统文化更加缺乏主体性。

(二)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教学摄入太少

笔者以戏曲为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戏曲的了解程度很低。只有7.44%的学生表示喜欢并且熟悉,23.81%的学生表示有些了解,而68.15%的学生表示对于戏曲不了解。显现出高校文化教育中文化资源运用量很少,仅集中在以大学语文为依托的诗词歌赋、儒道思想中,大量传统文化没有作为教学资源来利用。学生从媒体网络中得到的信息最多,高达81.25%;其次是小初高课本,占70.02%;而最少的是大学课堂,仅占43.75%。

三、传统文化进高校的路径

(一)完善课程设置

1.要建立完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机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似,应该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国家、地方和学校各自的职责。国家要制定出一套全面的可操作性的课程体系,涵盖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诸子百家思想、文学、史学、艺术、教育学、科技等方面,向学生全面普及传统文化。国家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建立獎惩机制与激励机制,并制定指导方针,明确教育目的,为高校传统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在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且开发地方课程。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兼顾国家和当地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校实际,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与选修课。

2.应加大开设大学语文力度。就目前高校而言,除了文学、史学、哲学等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相对较高外,理工科、艺术类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尽管2007年教育部曾经建议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热情不高。大学语文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高汉语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国家和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在调查问卷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传统文化课程是古代文学,70.24%的学生表示对诗词歌赋感兴趣,大学语文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内容上,可以选取体现儒家、墨家、道家思想的经典编目,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核;可以选取历代文学名家的传世作品,使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在形式上,从先秦说理散文、汉魏古诗、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代戏曲到明清小说都可以涉及,不仅向学生呈现历朝历代的文学精品,还介绍历史发展脉络,向学生传达一种文学史思维。endprint

3.增设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对诗词小说、民族音乐、书法艺术、传统节日和诸子百家思想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分别是70.24%、50%、 56.85%、62.8%、48.21%,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增设诗词小说、民族音乐、书法艺术、传统节日和诸子百家思想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课余爱好,填充学生的闲暇时光,还能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

(二)优化内容设计

1.精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的,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因此,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明确哪些内容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之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艺术、医学、科技、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在哲学中渗透天人哲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在伦理学中讲述传统美德、中国史学、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在宗教中介绍佛教、道教以及佛道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学中介绍中国古代官学和私学、教育思想,在艺术学中介绍书法绘画、民族乐器,在医学领域介绍中医等。

2.精编优秀教材。编写一本内容全面,通俗易懂,适合文、理、工科学生阅读的教材,有利于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选取传统文化内容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课程内容的关联与整合。一部优秀的教材可弥补高校师资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目前国内出版了不少传统文化教材,如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张岂之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钟明善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朱筱新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等。然而,每部教材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每部教材的优缺点,编写一本更加适合大学生需求的传统文化教材。

(三)注重实践环节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还应该落实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更加深刻地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首先,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师资与场地,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在课余时间组织专题文化讲座。其次,高校师生可以成立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在社团中经常举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民族乐器社团、书法社团、诗歌创作社团等。再次,高校可以定期舉办传统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竞赛、表演、朗诵等大型团体活动来进行传统文化展示。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如微信、博客、网站等)推送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普及宣传传统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集体学习上的 讲话: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 力现代化提供有利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16-05-19.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校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