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卓行 赵世俊
中学生研学旅行中的生涯教育
周卓行1赵世俊2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参加集体旅行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参观体验的活动,通过自主学习、沟通协作、问题探究、创造实践,更好地获得相应的学习、生活与生存能力,这与生涯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可以发掘、利用研学中的生涯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未来人生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
研学;生涯教育;中学生
近年来,研学旅行在国内兴起。这种根源于古代孔子师徒周游列国的教育经历,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活动,逐渐被我国当今的教育界接受和推广。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把研学旅行放在实践素质教育新途径的战略高度来考量。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然而,许多地方热热闹闹开展起来的研学旅行变成跟团旅游,学生“只旅不学”,走马观花看热闹,吃吃喝喝玩游戏,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背离了研学旅行的初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部分中小学对研学旅行的意义认识不足,简单地交给旅行社安排了事;二是学校缺乏课程意识,对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融合研究不足,课程设计或开发深度不够,使研学流于形式;三是组织过程仅考虑安全,随团教师也主要辅助进行安全管理,对研究学习则放任自流;四是缺乏对学生研学的培训和指导,师生在外出活动中盲目被动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忽视了大量教育资源的利用。
本文主要从生涯教育角度谈谈研学旅行的价值与操作。
中小学的生涯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毕生发展和人生幸福的教育活动或课程,旨在通过学校各种形式的生涯辅导或引领、训练,使学生逐步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由此确立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并在努力实现人生各阶段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获得未来生涯发展及生活所需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能力、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个人心理能力等关键能力。生涯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专门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更需要借助于学科教育及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教育活动才能实现。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由教育机构或中小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参加集体旅行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参观体验的活动,通过自主学习、沟通协作、问题探究、创造实践,更好地获得相应的学习、生活与生存能力,这与生涯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与校内教育教学活动相比,研学旅行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育人价值。
1.研学旅行丰富生涯发展课程。
现在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看似琳琅满目,但总体上还是倾向于书本知识的积累,忽略体验和实操,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处理问题能力萎缩。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也正是生涯教育视野中的教育意义所在。
2.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培育未来社会所需人才,需要在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态度、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育,这十八个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也正是每个人需要实现的个人成长目标,是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和生活幸福的基本的个人内在要素,这些个人生涯素养的基本内容在研学旅行中都有所体现。
3.弥补校内教育教学在内容与教学方式上的不足。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有许多不足,如大量时间用于书本知识的授受,学生视野狭窄、见识短浅;学习方式单一低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品质提升。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更具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以研带学,以游促趣,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很好补充。研学旅行所倡导的学习理念,不仅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而且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认为行是知之始,也是知之终。研学旅行的项目化或主题化学习必然是一种深度学习,这种学习除了带给学生基本的学术训练之外,对学生学业和职业发展所需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标准的要求和训练。主题研学旅行运用不同方式一次又一次地激发、提升各种不同的能力,并在“研”的过程中将各种能力统整、综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
团队研学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准备、参与、积极思辨,借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的思想沟通、交流分享,将协作沟通落于实处,并在集思广益、拓展视野和思维的过程中获得灵感,高效高质完成任务。这将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和领会团队合作的价值和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所需的团队合作能力。
研学旅行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与平常不同的学习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亲近自然、感受文化,充分体现出活动过程的研究性、实践性、体验性、活动性、趣味性特点。更重要的是,活动中学生接触的内容从天文地理、人文艺术到生产科技、政治历史,可谓无所不包,可以帮助学生打通学科学习的壁垒,综合性地以“跨学科”的学习来建构校内外学习内容,为深度理解和综合运用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获得未来人生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职业能力,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优良的品格,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实现的生涯教育目标。而研学旅行活动有着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将让研学课程事半功倍。笔者认为,挖掘并利用好研学旅行中的生涯教育资源,促进生涯教育和研学的有机结合,是解决目前研学存在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会是一个崭新而有意义的尝试。
1.自我认知资源。
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以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融入自然、放眼社会、走近他人,获得更多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机会,并由此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在个性、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尝试加以完善。
2.社会探索资源。
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有足够的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适合自己同时也适应社会的个人发展方向或目标。研学旅行带给学生研究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在校园内无法接触的领域,获得更多关于世界或社会的直接经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个人资源。
组织参观各类企业,了解科技的发展和企业的生产、管理、运作等。在生涯规划中,职业规划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万千职业中挑选一个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对学生来说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若深入名企实地体验,增加对企业的感性认知,能大大减少学生职业规划的盲目性,修正其对名企的理解,做出更加理性的职业规划。在名企中,学生将接触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感受一流的企业文化、接触优秀的企业员工,这些会激发他们的兴趣,燃起他们的斗志,从而让他们更加脚踏实地地践行职业理想。
参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可以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育社会责任感,寻找自我发展动力。
乡村、市井能带给学生更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认知,民众的生活情态、生活需要、生活问题都能给学生带来各种感受和启发,培养未来人才所需的基本素养。
3.升学探索资源。
对中学生来说,及早了解高一级学校的情况,有助于他们进行生涯规划或学业规划,激发学习动力并提升学业管理能力。学生进入高校,观摩体验大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习要求,了解特定学校的特点和人文内涵,聆听学长的经验介绍,感受校园文化,甚至只是在心中的理想大学静坐片刻,都将对其生涯规划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更坚定和激发学生的人生梦想,从而用强大的动力支撑自己追逐梦想。
4.自我提升资源。
在研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或资源来锻炼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处理问题的经验或能力,是学生必须完成的生涯准备。研学过程中的自我提升资源主要包括:
心理品质锻炼资源。如艰苦的活动、需要耐心的活动,有许多意外的活动成为意志力或心理韧性训练的课堂;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会带来学生情绪的波动,这正好是情绪管理和训练的机会;团队中不同个性学生相处中的合作与冲突,是学生人际能力训练和个性完善的重要媒介和渠道。
创造力训练资源。如团队活动和协作、研究项目的策划、问题的解决、结果的精彩呈现,均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有创意地参与。一路所见所闻给予学生的启发是创造力生发的源泉。
研究与学习能力提升资源。有准备的研学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研究与学习能力的考验过程,学生借助研学的培训、过程的指导、自己的体悟以及任务的完成过程,来发现和训练自己的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基本学习能力,并养成主动交流、及时记录、经常反思等学习习惯。
自我管理能力训练资源。研学中学生需要按照团队目标管理好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抵御诱惑,控制冲动,自我激励,坚持符合要求的行动。
对于研学旅行,学校不能简单地交给旅行社操作了事。将研学旅行看作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补充,从学校课程建设和完善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安排实施,才有可能使研学旅行成为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而非一般的休闲活动。学校需要认真制定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并让全校教师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学校需要选配适合特定研学项目或课程的教师来带团研学,而非随意安排一位“监工”或“安全员”;研学过程的组织同样需要周密、科学、富有启发性及趣味性,让研学旅行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1.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研究与设计。
研学旅行应该是一门综合性的校本必修课,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学校还可以邀请某些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让课程拥有更广阔的实施空间。特定研学旅行主题需要相应的教师团队主持课程或活动的设计安排,确定目标,发掘资源。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研学的规划设计中来,获得充分的参与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选择路线、制定规则、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协调小组分工、准备出行所需物品等。学校和家长要充分信任学生,组织学生落实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创设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和创造,不必越俎代庖,包办一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创造力、人际能力、适应力等生涯能力,也将真正获得感悟和成长。
2.编制研学旅行手册。
学校可统一组织编制生涯旅行手册,作为学生研学旅行的活动依据,指导学生的观察、体悟、记录和参与。手册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适应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可以是图文报告,也可以是网页制作、手账、涂鸦等形式,记录要真实、丰富、有感而发。最后要从目标、内容、形式、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的自评、同伴的互评和教师评价。
3.做好行前培训和动员。
研学旅行前,学校和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落实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去设计、完善研学环节。教师既要保证课程实施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样态,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特点,合理分组,对每个小组的研学方案严格把关,在研学时按照小组方案开展学习活动。此外,学生活泼好动,安全是研学的前提,学校一定要精心组织,确保每个环节的万无一失。
实践证明,从生涯教育的角度解读研学课程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教师来说也更具可操作性。学校要结合学生的生涯规划布置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出细致的规则和要求,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实践,让每一次研学都能成为触动心灵的生涯旅行。
4.加强研学过程的指导。
外出活动,学校和家长最担心的是学生的安全,这就需要带团教师善于管理并指导学生团队加强自我管理,保证能安全进退。教师制定规则、提出要求、严格管理,保障安全,但不能把精力只放在保障安全上,如何让学生学得丰富,游得有意思、有意义,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激励。研学旅行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享受自由自在的学、多姿多彩的游。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放手,创设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分组、游戏、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进行,借此历练他们的生涯管理能力。
教师的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活动前和活动后这两个时间节点,教师的参与十分重要。活动前教师要辅导所有成员明确当天的目标任务;每天结束后的团队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进行点拨、评价与激励。
G444
A
1005-6009(2017)80-0033-04
1.周卓行,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常州,213000)心理健康教师,二级教师;2.赵世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0)教师,高级教师,常州市中小学生涯教育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辅导与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