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
【摘 要】
国学经典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与语文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让学生从小与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伴,是必须执行的教学内容。笔者从自身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际的读经情况出发,提出相应策略,力求提升学校语文课堂国学经典诵读效果。
【关键词】
国学经典 读经情况 语文教学
一、引言
朱自清先生强调:“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应被历代传承,然而许多中华子孙甚连一本国学经典都未读完,面对中华文化逐渐被中国人自己疏离的危机,语文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基础、最直接的承载体,必须肩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认识中文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国学经典诵读正符合这一目标。
国内学者王财贵指出:诵读过程中儿童感到轻松愉快,这对启发儿童的深层智力有深远意义。国内学者郭教授还指出,通过诵读经典,可以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
国外学者艾德勒教授认为,我们必须阅读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不因为岁月流逝而改变其重要性,而且因为他们论及的问题和提出的思想,不受生生不息规律所支配。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从生理医学角度分析儿童诵读经典的科学性。儿童诵读经典类似念唱,念唱时的律动会刺激大脑,激发儿童的思维。
三、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活力的互联网+课堂
互联网可以打造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如用电影、动画来进行引导性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处于低龄阶段,因此,往往要给学生讲明一个道理,十分困难。这时,就可以寻找一部相关的影片或者动画片给学生观赏,通过它们的辅助,来向学生阐释这个道理。
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时,特意买了光盘给孩子们看。一年级的孩子很快就被动画人物吸引了,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就理解了,也会背了,这比死记硬背有趣、高效得多。
2.模糊性教学
模糊性教学,即不求甚解。有的教师认为:“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放过,最终让学生达到文言白话可以自由转化的程度。”但在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国学经典诵读只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逐字逐句的了解会加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给小学生留下痛苦的文言回忆,也不利于他们升学后的语文学习。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天清晨,孩子们来到学校沐浴着三字经的诵读,娓娓道来,朗朗上口……没有枯燥地讲解,没有强硬地背诵。听着听着,读着读着,孩子们就理解了,也慢慢会背了,并没有加重他们的负担,反而兴趣盎然。
3.故事熏陶
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效仿、以思索。如《千字文》中“知过必改”的故事:很久以前在藏地,佛教遭劫难时,炉霍地区有个名叫巴塔的人带头摧毁寺庙,诽谤因果,亲手杀了许多人。当时人们咒骂他为“殘暴魔王”,对他恨入骨髓。几年后,佛教重兴之时,他翻然猛醒,愧悔自己昔日造下的弥天大罪,立即改恶向善,尽力弥补过失。没想到他造善业的能力也同样大得惊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修建寺庙……以至于扭转乾坤,一刹那便从地狱升到了天堂一般,前后判若两人。人们对他的行为赞不绝口,纷纷恭称他为“法王”,这就是一个弃恶从善、知过必改的例子。当人有一颗知耻悔过的心时,其行为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过必改让他从一个罪恶之人翻然变成一个贤善之人。由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观念:“肯认错改过,就是圣贤;不认错改过,就是犯罪之人”。所以,是贤者、是愚人、是圣者、是恶人,都在一念之间。
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无限精彩。
4.教师范读代替多媒体诵读
教师是读经活动的实施者、引导者,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引导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学经典诵读目标的实现。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师们开始依赖多媒体展示诵读,而自身的范读能力却不断减退。心理研究表明:“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范读时的神情、体态都将作为信息传递给学生,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国学经典诵读的技巧,要培养良好的诵读能力。特别是古诗文诵读讲究平仄声律、情感意境,更需要教师细致地分析。
如:朗读《长征》这类诗词作品时,要读得激情昂扬,突出那种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之势;如只用录音让学生听读,学生怎能看出那磅礴之势?朗读《赠汪伦》这类古诗时,要读得有韵味,突出抑扬顿挫……教师必须首先融之以情,而后才能读出感情。教师语音清晰、委婉悦耳、绘声绘色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这样就沟通了课文与师生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意境,使审美的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结 语】
儿童进行经典诵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是其中的重要方式。
希望本文提出的相关策略能给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另外,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本文中的对策还不够全面、深入,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探索,希望可以提出更为详尽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江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8)
【2】郭齐家.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之根——重视对中华文化元典的诵读和教育【J】.北京教育,2002(11)
【3】莫提默·J·艾得勒,查尔斯·范多伦.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1)
【4】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04)
【5】林助雄.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J】.石油政工研究,200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