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名实
在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推动下,“非现金社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窗口期。2017年2月28日,支付宝对外宣称,希望用五年时间,推动中国率先进入非现金社会。但在全社会非现金化潮流摧枯拉朽的势头下,我们也应当积极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形式的影响,特别是那些负面的风险和隐患,例如与现行法律规则的冲突、对消费者隐私安全的侵害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监管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科学的立法和执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为非现金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移动支付等非现金化的举措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纸币、硬币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包括携带不便、较难维护、易出现清点错误等,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贪腐、洗钱的犯罪行为。但作为硬币的另一面,非现金社会同样面临着诸多隐患和挑战。
拒收纸币或硬币的行为
可能构成违法
近日,有媒体称央行总行对各分支行下发通知,认为最近一些地区推进的无现金支付方式或与蚂蚁金服等合作创建“无现金城市”等活动,其中一些宣传主题和做法干扰了人民币流通,对社会公众产生较大误解。央行要求各地纠正、引导不合适的提法和做法。
那么,商家拒收人民币纸币或者硬币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呢?《人民银行法》第1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此外,《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單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基于上述规定,主流意见认为仅接受移动支付或银行卡支付而拒收人民币的行为确实构成违法。
不过,针对这个问题也有相反的观点。其理由在于,人民币的范畴应不仅限于纸币和硬币,使用电子方式进行支付也是“以人民币支付”。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主要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央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同时,该办法规定:“支付机构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应当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不得通过支付机构相互存放货币资金或委托其他支付机构等形式办理。”因而,纸币、硬币形式的人民币和无物理实体的人民币都属于法定货币,要求以电子支付形式支付并不构成违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从淘宝、天猫、京东到亚马逊,主流电商网站目前都只接受在线支付。
那么,市场主体是否能要求客户只使用在线支付,拒收纸币或硬币是否构成违法?这一问题目前尚难有定论。但这一争议却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非现金社会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即当成文法和社会制度尚未跟上技术发展和交易习惯的步伐时,社会经济必然滋生出断裂和摩擦,这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
商家只接受特定第三方支付服务,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在实际交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某些商家限定用户只能通过某些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渠道进行交易。商家这么做,往往是因为得到了该支付机构的某种形式的补贴,这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第12条则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支付机构向商家发放经济补贴,以限制竞争对手、提升自身市场占有率的做法,可以参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来处理。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同业竞争者如果认为竞争对手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有权向法院申请颁发禁令,禁止其“经济补贴”的行为,以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对于小型的支付机构而言,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应当能及时有效地纠正支付宝、财付通等这类大型支付机构通过经济补贴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行为。
便利与隐私安全的
平衡遭遇全新挑战
经济学人智库曾在2015年开展过一项调查,关于全球移动用户不频繁使用移动支付的主要原因。根据反馈结果的统计,分别有32%和31%的用户对于隐私泄露和数据安全的问题表示担忧。这个调查虽然主要不是面向国内用户开展的,但其反映的非现金社会进程中移动支付带来的用户隐私安全的问题却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第三方支付意味着,用户所有的消费行为、交易行为都会被记录在第三方机构的系统内。通过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沉淀大量用户的消费轨迹与生活习惯的数据,用户画像日益逼真。大数据时代,一切行为都可以数据化,并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其进行提炼。在商业中,更多的消费者行为信息可以支撑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甚至促成柔性生产;在金融中,消费行为数据可以使得金融体系覆盖范围变大,很多原本无法进入信用卡体系的人,也可以得到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从而实现金融的普惠化。当非现金化推进到“民生”层面后,支付机构可能囊括用户更多更敏感的信息,例如社保记录、就诊记录等,这类信息相比消费信息,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险,而用户面对数据的力量更显无力。
2014年9月10日,苹果确认了新的Apple Pay移动支付方案,通过Apple Pay,用户将不再需要携带信用卡或填写信用卡信息,iCloud配合NFC技术为用户带来最便捷的支付解决方案。然后,苹果用户此后发生多起因iCloud失窃导致个人隐私照片被非法公开的案例,iCloud的安全性因此蒙上了阴影。事实上,苹果在安全保护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努力,iCloud捆绑的信用卡信息是被深度加密的,每次交易所使用的是动态的、一次性的支付代号,但客户数据和信息泄露依然是公众担忧的问题。
央行货币政策受干扰
我们平常所说经济学层面的“货币”,一般包含三个概念,分别是M0、M1和M2,M0代表流通中的现金,是狭义的货币概念;M1为M0加上单位的活期存款;M2则代表广义的货币,包含M1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各类存款。
在非现金社会中,M0的占比会越来越低,这一指标的指示作用也就越来越低。如果非现金社会主流的支付方式是银行卡支付,那么M1会大幅上升;如果第三方支付账户中的货币基金,比如余额宝等成为主流的支付工具,那么M2中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会快速上升;而如果信用卡和蚂蚁花呗等消费金融产品成为主流支付工具,那么就不在央行的货币统计口径之中。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对于央行同比全社会货币总量和结构,以及制定后续的货币政策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央行可能会低估社会的购买力水平,从而真实货币供应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此外,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全社会对于货币的需求,因而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的货币总量会相应增加,这也会干扰到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判断和运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