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院制管理,助推高中课程协同创新

2017-12-14 08:28范永梅
江苏教育 2017年83期
关键词:南通场馆课程体系

范永梅

建构学院制管理,助推高中课程协同创新

范永梅

以“科学、人文和艺术”三位一体的博雅教育理念,积极依托“五大学院”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从“大课程”理念出发,通过建设开放、创新、互动的“课程超市”,创设学院新型学习环境,优化学院制管理机制,破除高中学科课程壁垒,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实现学科的综合互通和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

学院制;高中课程;协同创新

2013年建校之初,我校领导班子就择高而立,提出“科学、人文和艺术”三位一体的博雅教育理念,积极依托“五大学院”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以此引领学生探究世界、参与社会、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实现公民素养、学术素养和生命素养的同步提升。

我校将相关学科加以整合,同时对接南通大学相关学院,组建了五大学院。每个学院都建立了相关馆室,整体建构学院课程体系。在五大学院课程体系基础上再推进校级层面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院内部和学院之间课程的融合创新。经过4年多的探索,目前我校已经开设100多门选修课,其中50多门成为学校精品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也在学校课程协同创新开发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优化学院制管理机制,破除高中学科课程壁垒

1.专家引领,以学院制统整学科。学院制产生于中世纪,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大学是采用这一管理方式。但在国内高中,以学院制来管理课程的极为少见。我校作为本科院校南通大学的附属中学,在建校之初就邀请了相关专家到校论证在高中阶段实施“学院制”管理的可行性。与会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传统的高中学科分类,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崇尚科学、学科偏细、过分追求理性是其主要特征。学院制条件下的课程开发将有利于学科整合,破除高中学科课程壁垒,适应社会对未来人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素养的需求,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由此,从2013年起,学校逐步优化学院制管理,整合语文、外语、历史、政治四科资源,组建“人文与社会学院”,依托学校图书馆进行场馆设计;整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五科资源,组建“数学与科学学院”,依托学校两幢理化生实验大楼进行场馆设计;整合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组建“工程与技术学院”,依托学校信息大楼进行场馆设计;整合美术、音乐学科资源,组建“艺术与传媒学院”,依托学校艺术大楼进行场馆设计;整合体育、心理学科资源,组建“体育与健康学院”,依托学校体育馆和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进行场馆设计。

2.机制创新,确保课程资源最大化。学校五大学院分别由一名校长负责推进建设,同时聘请知名大学教授兼任学院名誉院长,学院另设正副院长各1名,具体负责学院日常管理、人员考核培训、课程开发等具体工作。同时学院内每个馆室都落实到具体教师来负责日常维护和课程开发,相关学科教师进学院办公,共同研发综合性和跨学科学院课程。学校特设技术装备处,服务于五大学院的硬件建设。以数学与科学学院为例,学院共建有28间特色场馆,很多场馆开设的课程都需要几个学科教师一起参与指导。比如其中的“理科创新实验室”,它在建设之初,就由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各指派一名骨干教师参与设计实施。这种学院制的管理机制,极大地推进了不同学科教师在课程研发方面的协同创新,最大化利用了学校的资源,也拓宽了学科边界,更贴近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综合性复杂问题,策应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新要求。

二、对接高校与社会,促进学院课程开发

1.博雅讲坛,拓宽师生课程观。五大学院大力推进与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联系,启动教师“博雅论坛”,加强教师课程领导力和开发力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阔教师视野,逐步引领教师建立正确的课程观和学生观。比如,北京师范大学蔡永红教授的报告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生能力发展评价》,帮助教师认识未来学生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的新要求;南通大学孟献华教授的指导性讲座《面向整体的课程开发策略》,启发教师协同创新;南通大学丁锦宏教授的报告 《培养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引领教师思考未来学院课程改革方向……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需求,各学院同时启动学生“博雅讲坛”,邀请相关专家到校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不同兴趣特长,引领学生理性选择课程。仅以人文与社会学院为例,先后邀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建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袁启荣教授、南通大学丁富生和成云雷教授、省级“非遗”南通灯谜传承人秦向前等知名专家,开设“电子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宇宙的创生与归宿”“论语与人生修养”“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与修身立业”“文化趣谈解灯谜”“南通地方史”等精彩课程。

2.社会参与,丰富学院课程体系。在对接高校的同时,五大学院主动引进社会资源丰富学院课程。从“博雅”校训出发,学校努力打造博雅教育课程文化,注重学校教育科技、人文与艺术的动态平衡,使三者有机融合,渐趋统一,突出强调通过课程对受教者人格品质的滋养,从而培养出具有渊博学问、端正品行和高雅趣味的优秀人才。五大学院都从“大课程”理念出发,提供社会实践探索型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我校五大学院中涌现出一批高质量课程:体育学院击剑、网球、攀岩等;艺术学院沈绣、梅庵古琴、海安花鼓等;数理学院理化生大学先修课程,纳米、数字显微镜,高低温实验等;工程学院创客、机器人、物联网等。同时学校将社会相关特色场馆、工厂作为学生课程实践定点基地,让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培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劳动意识,同步提升解决问题、应用技术、同伴合作等能力。

三、依托课程基地建设,完善学院课程体系

2011年,江苏省启动了省级课程基地项目,旨在创设新型学习环境,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认知和综合素质。我校依托学院制推进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省级课程基地项目的建设要求可谓异曲同工。学校五大学院迅速以省级课程基地的建设理念重新审视学院课程,突出学生主体,整体构建学院课程体系,积极申报省级课程基地。2014年,数学与科学学院率先申请建立了 “江苏省数学与科学课程基地”。2016年,工程与技术学院成功申报学校第二个省级课程基地“星火创客空间”。2017年,艺术与传媒学院结合地方艺术特色和地方传统文化,申报了学校第三个省级课程基地 “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基地”。至此,通大附中成为南通市唯一一所同时拥有3个省级课程基地的学校。三个学院依托课程基地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建构学院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院内部和五大学院之间课程的协同创新,开发了更多样化更高层次可供学生选择的跨界课程。下面是数学与科学学院依托“江苏省数学与科学课程基地”建构的基地功能馆室拓扑图(图1)和课程整体架构树状图(图2)。

图1 课程基地功能馆室拓扑图

图2 课程整体架构树状图

学院是中心,基地是载体,课程是核心。依托学院建课程基地,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建设一个开放、创新、互动的“课程超市”: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既有基础课程,又有拓展课程;既可服务于某一科的国家课程,也可服务于跨学科综合性的地方和校本课程;既面向全体学生的成长需求,又关注个别学生特长和兴趣;既实现学科的综合互通,又实现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

建校短短4年,依托学院制,通大附中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我们相信,五大学院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建成五个各具特色的省级课程基地,它们无疑会成为高中课程协同创新中心、师生个性化多样化成长中心、高中特色化发展交流中心。

G633

A

1005-6009(2017)83-0070-02

范永梅,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南通,226019)副校长,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南通场馆课程体系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