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昂
新疆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黄辉昂
我国和世界上为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而建设的大型工程很多,如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这些重大工程也频频作为命题载体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见下表)。笔者通过整理近15年高考试题,梳理其主要考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整合其思维路径,为考生有效备考助一臂之力。
表1 2003—2017年高考试题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试题梳理
续表
本考点在2003—2017年这15年间,除2017年、2010年、2008年和2006年这4年未考查外,其他年份都有考查,共考查了17道试题,其中有9道试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调配占7道;有6道试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水资源调配占3道。下面笔者有的放矢地对两个主要考查点进行举例分析,以求为备考复习起到触类旁通之作用。
1.对资源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1】(2016年江苏卷)(节选)(双项选择题)图1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第1题。
图1
1. 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影响。从图中用水对比图可以看出,环境用水明显增加,说明南水北调有利于改善其生态环境,故A正确。供水对比图中显示:地下水供水明显下降,说明地下水的开采在减少,能有效减缓地面沉降,故D正确。南水北调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但用水成本会有所提高,故B、C错误。
【答案】AD
【小结】解答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影响这类试题时,一般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如可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等社会影响;能促进工农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等经济影响;能改善生态环境等生态作用等。
2.对工程沿线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2】(2015年广东卷)(节选)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2题。
材料一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
图2
材料二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3)
图3
2.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解析】从文字信息可知,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的重要通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南四湖的水源补给会增加,水域面积会随之扩大,从而会使湿地面积增加,从而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南四湖水域面积的扩大,会使湖区周边空气湿度增大,从而可起到调节湖区气候,缩小温差的作用。从图中信息可知,南四湖本身是京杭运河的一部分,它水量的增加,湖区水位的上升,对改善其航运条件、发展养殖和旅游业都有一定有利影响。
【答案】增加水量,扩大湖水面积,调节气候(缩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利于保护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
【小结】该题主要考查南水北调对工程沿线地区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但利用京杭大运河调水,经过了盐碱化严重的黄淮海平原地区,该地区有些地区由于潜水面较低,京杭大运河大量的河水会补给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过高,在春秋较为干旱季节,会出现地表积盐较多现象。因此,看待地理问题要有思辨意识,辩证地看待地理事象与问题,提升自身的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3.对资源调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3】(2014年浙江卷)(节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见图4),完成第3题。
图4
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问题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解析】南水北调经过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污染严重,因而长江水质的优劣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将长江水调入华北地区,会使长江入海流量减少,导致其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向海洋输送的泥沙也会减少;同时,入海流量的减少会引发海水倒灌,从而会提高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频次;海洋潮汐受太阳、地球与月球三者间的引力影响。
【答案】A
上述3道例题,以南水北调为例,考查了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地、调入地以及工程沿线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调入区(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缓解用水状况方面。同理,西气东输也是我国又一大型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同样会对资源调出地、调入地等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其知识梳理如下所示:
考查点二、以资源跨区域调配为背景考查资源短缺的原因
该类试题常以资源调配为背景,考查资源短缺的原因,如2009年重庆卷第36(2)题以中国和美国调水工程为背景,考查图中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分析,2005年北京卷第36题以京津地区急需调水为背景,考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2004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39(2)题以西电东送的两个电力输出省份为背景,考查2003年造成两省缺电的主要自然原因等等。下面笔者举例说明该类试题的考查特点和答题思路。
【例4】(200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02年,全国有12个省级行政区出现拉闸限电,2003年,全国有更多的省级行政区出现拉闸限电(图5中阴影部分表示缺电省份)。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①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
(2)②③两省是西电东送的电力输出省份,分析2003年造成两省缺电的主要自然原因。
图5
【解析】(1)从图5中信息可知,①地区是我国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济发达,工农业用电和生活用电需求量大,但是沪宁杭地区本身常规能源短缺,电力供需矛盾大,导致电力紧张的局面。(2)西电东送中的电主要是水电,主要依赖于长江上游即图中②和红水河上即图中③的水能发电。由于②③两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水能发电不稳定:有些年份(如2003年)降水少而难以用水大量发电→水电减少→缺电。
【答案】(1)能源短缺、经济发展快、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量增加快。(2)两省用电构成中水能发电比重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大造成水能发电的不稳定,2003年(所处流域)降水偏少。
【拓展】正因为水能发电的不稳定性,因此,许多地区(如珠江三角洲)的电力供应除了主要靠水能发电外,同时还存在火力发电,因此,火力发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水电的不稳定性,它们共同保证该地区电力供应的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区域自然资源的赋存量与需求量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共同决定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势必会对资源调出地、调入地及其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与此相关问题的思维路径如下所示:
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