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时报》12月12日文章,原题:中国企业正如何在印度贸易后院击败印度仅在10年内,中国就已打造出众多世界级跨国公司,这些从“山寨”西方产品起家的中国企业正与国际巨头竞争。如今印度正处于这些中国跨国公司十字瞄准线中。印企有理由为此担心,因为它们不是中国制造商的对手。
不妨以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为例。如今,这家曾被视为廉价“抄袭猫”的中企已经成为印度市场的领军者。在印度,该公司还计划向电动汽车等高利润产品以及在线支付等多领域进军。小米向印度监管部门提交的报告已显示其雄心和对印度制造商的威胁。该公司计划销售笔记本电脑、游戏机、电脑配件、生活用品、网络设备、服装、玩具、背包、手提箱以及卫浴和厨房用品等。这显示如今的中国企业具备同时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的能力。
随着每个印度家庭充斥中国产品,中国商品已主导印度市场。就在印度制造业仍在挣扎起步之际,中国已在不到10年内壮大为制造业大国。更可怕的是,中国并非只有一家小米公司,而是将出现大量“小米”。这个共产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创造、保护并培育出许多中国跨国企业。相反,印度的初创企业仍未表现出类似的规模和成功。如今,中企还俘获印度电信市场,小米、oppo、vivo和一加等四个中国品牌已占据印80亿美元智能手机市场的51%。印度每年进口价值超过7000亿卢比(约108亿美元)通信设备,其中许多来自华为和中兴等中企。
中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715亿美元,但这严重向中国倾斜。最近6年来,印度对华贸易赤字已从2011至2012年度的372亿美元增至511亿美元。不仅如此,其间还存在“质的”失衡。中国向印度出口的是手机、电器产品、机械及配件等高附加值产品,而印度主要向中国出口原材料。就近年来中国跨国公司数量激增现象而言,最佳的解释是中国迅猛增长的互联网已将其大部分人口融入正式经济。
谢祖墀在其著作《创业家精神》中提出一个激发创业爆炸式增长的首字母缩写词“SOOT”——分别代表规模、开放、官方支持和技术。这些因素都在中国与日俱增的数字经济的明显特征中一览无遗并相互作用:庞大人口的参与、透明、政府支持政策和技术。印度似乎仍与这些激励企业家成长的条件相距多个时代。▲
(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