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影响的比较分析

2017-12-13 16:03黄利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27期
关键词:后遗症新生儿发生率

黄利娟

·疗效对比·

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影响的比较分析

黄利娟

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中分娩接收的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0例接受院内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另外30例则实施护理干预模式,纳入试验组。对比两组新生儿结局、并发症发生率、行为能力情况。结果试验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后遗症遗留率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干预后,试验组NBNA评分结果较干预前有明显好转,且优于护理干预后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常规护理,护理干预模式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应用价值较高,对降低患儿死亡率和减少存活者的后遗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方法;比较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新生儿时期因缺氧或产生引起的脑损伤,多见于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或超低体重儿,颅内出血发病率为40%~50%,该病病死率较高,调查发现,其病死率占所有新生儿致死原因的18.5%,此类患者不仅死亡率高,其神经系统后遗症也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一项重大危险因素[1]。目前,国内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尚无特效根治的治疗方案,有学者研究发现[2],临床护理质量及水平对颅内的出血新生儿的转归具有积极意义。笔者现收集2016年9月—2017年6月于我院分娩的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进行研究,分组实施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方案,现将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中分娩接收的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 h~20 d,平均为(10.15±5.24)d,其中,足月儿5例,早产儿25例,疾病类型:缺氧性颅内出血19例,损伤性颅内出血7例,其他原因导致颅内出血4例;试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19 d,平均(9.86±5.37)d,其中,足月儿4例,早产儿26例,疾病类型:缺氧性颅内出血18例,损伤性颅内出血6例,其他原因导致颅内出血6例。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经过临床症状检查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确诊为新生儿颅内出血[3];家属对此研究过程知晓,并自愿参加,配合一切调查工作;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循环系统及血液系统异常者;临床资料不全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协助患儿取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口腔分泌物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等,尽量避免头部移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应柔缓,严格遵守“四轻”原则,保持病室环境干净卫生,为患儿勤换尿布,避免感染;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做好保暖处理等。

研究组患儿在上述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一般护理:一般取患儿取头高脚低位,保持稳定体位,尤其是患儿头部,不可随意移动;建立静脉通道时,应确保进针的准确性,动作应轻柔谨慎,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的可能性;及时清理患儿口鼻腔分泌物,尽量保证患儿处于安静状态,避免躁动,确保通风顺畅、环境整洁;(2)生命体征监测: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大多因缺氧引起,在患儿吸氧的过程中,应全面检测经皮血氧饱和度,并根据血氧结果及时调整患儿吸氧状态,以保证吸氧的最佳效果;对病势较重的患儿应避免长期过量高浓度吸氧,尤其是早产儿,吸氧期间应密切监测其呼吸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托背、弹足底等方法;(3)保暖护理:做好保暖措施,将新生儿置于暖箱,维持患儿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 ℃);注意观察患儿意识及肢体状况,如发现惊厥等异常征兆,及时对症处理;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尽量减少颅内压操作,积极控制出血症状;(4)合理喂养:患儿在出血期间应给予禁食或延迟喂奶时间,可通过静脉输液以保证营养和热量的供应,严格控制滴速,以防滴速过快导致快速扩容的现象发生;待患儿病情稳定可适当给予糖水和配方奶,当出血症状得到控制后,可给予营养脑细胞的相关药物,结合正确的抚触促进患儿康复;(5)心理护理:增强与患儿家属间的沟通,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智能开发和康复训练,改善患儿预后。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新生儿结局:根据其临床症状将痊愈判定为颅内高压症状消失,意识与机体各功能均恢复正常;好转为患儿颅内高压有所降低,意识障碍与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死亡:无生命体征[4]。(2)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常见症状包括:呼吸暂停、惊厥、脑积水、脑穿通性囊变等。(3)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量表(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包括20个项目,分为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以及一般估价等5个部分,每项评分有3个分度,即0分,1分和2分,满分为40分,35分以下为不合格,观察干预前后NBNA评分结果[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结局

试验组患儿痊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及后遗症遗留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新生儿结局 [例(%)](n=30)

2.2 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住院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例(%)](n=30)

2.3 行为能力评分

干预前,两组NBN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护理方案干预后,试验组NBN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NBNA评分结果(±s,分)(n=30)

表3 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NBNA评分结果(±s,分)(n=30)

试验组 27.28±5.34 36.49±3.25对照组 27.65±5.11 30.41±3.72 t值 0.274 6.742 P值 0.785 0.000

3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脑损伤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在分娩过程中因宫内缺氧和各种产伤所导致,多见于早产儿及巨大儿,临床表现根据出血位置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病因复杂,目前国际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即使部分患儿有幸存活,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基于以上情况,积极正确的早期诊断、观察病情、合理治疗并进行护理对提高患儿治愈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有学者研究认为科学护理能有效的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7]。

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影响发现:接受护理干预措施的试验组患儿,其治疗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远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后遗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处理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将大大降低神经系统致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通过严格的病情检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愈率;做好保暖护理则能够有效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有效防治一些不必要的窒息或误吸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合理的喂养指导,加上后期采取肢体运动操和抚触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同时,改善患儿的脑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的NBNA评分较护理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明显好转,提示系统科学的护理干预在提高患儿治愈率的同时,促进患儿脑功能的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系统的护理干预虽能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但一些细节性操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护理过程中,还应重视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应充满爱心、轻柔、耐心的进行相关操作,操作前后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讲解目的及注意事项,做好健康教育,开导患儿家属坚强的对抗疾病,指导家属积极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系统的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致死率、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治愈率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恢复,大大改善了患儿的脑功能及预后,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是行之有效的。

[1]杨金娥. 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5):90-91.

[2]陈彩片. 高压氧治疗4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右江医学,2015,43(1):126-127.

[3]王琼. 2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6):541-542.

[4]李玉峰,王燕,蔡春连,等. 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17,52(4):436-442.

[5]张丽红,王延荣.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289-290.

[6]翟晋慧,李文晴. 新生儿危重症颅内出血18例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医刊,2014,49(9):89-90.

[7]肖政,汪成琼,胡世芸,等. 我国新生儿呼吸机通气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J]. 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1):21-25.

Clin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in the Neonate’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HUANG Lijuan Neonatology Department, Ezhou City Maternal and Childcare Health Center, Ezhou Hubei 436000, China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in the neonate’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Methods60 neonate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delivered from September 2016 to June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The control group (n=30)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The test group (n=30)receive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s. The neonatal outcomes,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behavioral competence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cure rate for test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eath rate, residual rate of sequela and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hospitalization period for tes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s,the NBNA points for tes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efore and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s can reduce the death rate and residual rate of sequela.

neonat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nursing modes; comparison

R473

A

1674-9308(2017)27-0164-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27.094

湖北省鄂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湖北 鄂州 436000

猜你喜欢
后遗症新生儿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春天的“后遗症”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