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祁娟
公交都市2.0时代:持续创建正当时
文/本刊记者 祁娟
没人能忽视公交系统之于城市运转脉络的重要地位。尽管处于争议中的出租车和专车总是格外惹眼,但站在化解交通拥堵的大视角,每日至少两次的高频应用场景、超过打车人群的庞大数量和顺应低碳环保趋势的特性,都使得公共交通站在了城市的“聚光灯下”。
为此,2012年,交通运输部启动了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创建工程,前后两批共37个创建试点城市,积极践行“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推动我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地,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2017年8月4日,《交通运输部关于公布“十三五”期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发布,涉及25个省(区、市)的50个城市获得创建批准。至此,共有3批87个城市加入到我国公交都市的创建行列中。
与前两批相比,此次公交都市创建名单涉及的城市更多,面向范围更广,监测评估也更加严格。《通知》要求,创建工作将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届时,我国的“公交优先”战略将得到更加全面地贯彻实施。
相比已进入初冬的北方,十月底的深圳,依旧绿意不减。
2012年10月29日,在深圳召开的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上,首批15个“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名单对外公布,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大幕正式开启。
经过五年的发展,截至“十二五”末,37个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拥有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28万标台,占全国总量的45%;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99条、运营线路长度3034公里,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4%和95%;公交专用车道长度达到5052公里,占全国总量的59%;年客运量375亿人次,占全国总量的49%。
从这组数据里,我国公交都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可见一斑。公交都市建设已成为推进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凝聚城市公交改革发展共识的重要平台创新推动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品牌。
在回顾“十二五”公交都市建设的成就时,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我国公交都市建设的稳步前进,不仅增强了公共交通行业服务民生的能力,也加速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尤其呈现出五大亮点——
上图:公交都市建设已成为推进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下图:互联网技术助推我国城市公交智能化快速发展
亮点一:城市公交发展组织保障更加有力
一是机制更加完善。各城市普遍建立了政府牵头、各部门协作的联合工作机制,每年分解任务,加强督办考核,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顶层设计加快。三是大交通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亮点二:城市公交设施设备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二是快速公交建设继续加快。三是公交专用道建设逐步完善。四是公交场站建设稳步推进。五是车辆装备条件明显提升。
亮点三:城市公交出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服务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服务更加精细化、多元化。
亮点四:城市公交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提升城市公交行业服务质量,提高公交吸引力是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的基础
一是坚持公交引领城市发展。二是完善运营管理体制。三是扶持公交发展的政策实现新突破。四是企业探索多元化发展。
亮点五:城市交通绿色出行体系加快构建
各地加快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国家层面对新能源公交车建立了专项运营补贴,为新能源车辆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各地积极引导公众绿色出行,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探索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加快步行道等慢行系统建设。共享自行车应用快速发展,受到公众欢迎。
尽管成绩斐然,不过“公交都市”战略并非一味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完善之后,最终决定一座城市公交发展水准的还是“软实力”。
一方面,公交都市建设于推进过程中,存在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法规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治理手段不足、社会公众参与度低等突出问题,还存在行业服务质量不高、公交吸引力不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行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引起关注并寻求破解之道;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时期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创新驱动成为新时期的重要特征,这些都对公交都市建设提出了崭新的发展要求。
公交都市建设怎样才能做到“软硬兼施”?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负责人表示,需从两个方面着力。
首先,要深刻理解“公交都市”的内涵与外延。“公交优先”是“公交都市”的前提,而公交都市是理论上和实践中探索解决城市与交通问题的认识飞跃。“公交都市”并不限于城市交通这一单一范畴,而是强调城市公共交通主动引导城市发展,强调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人居、环境、结构功能、空间布局默契协调、共存共促。
其次,应着力提升公交都市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资源和条件都是有限的,若想发挥公交都市建设的最大效能,增强城市交通管理的时效性和精确度,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刘小明也指出,在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为统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要以提升城市交通治理能力为工作重心,加快实现城市交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边是公交都市创建工程的如火如荼,一边是大数据以惊人速度从理论迈向应用,推动着各个领域的产业变化与行业融合,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公交智能化建设通知》)。无疑,政策的红利刺激了城市公交的智能化发展。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公交都市建设因为互联网的加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技术实验室副主任刘向龙表示,在利好政策下,近几年,在公共交通领域,无论是行业监管、运营管理,还是公众服务层面,其智能化程度都大幅度提升,并逐步由被动适应“互联网+”的状态向主动“+互联网”的格局转变。
“智能公交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公交领域‘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不仅提升了公交企业运营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极大拓展了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的广度与深度,还高了城市公交行业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刘向龙总结说。
作为第一批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之一的杭州市,2016年上线了公共交通模型(一期)项目,这是交通运输部立项的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依托传统模型技术,并融合大数据分析手段,构建了涵盖整个杭州市区“五位一体”的公共交通模型。这一模型犹如人类的大脑,既能从全市层面对交通运行情况进行宏观分析,又能对局部具体交通问题开展微观仿真研究,形成涵盖宏观-中观-微观的完整模型体系。有意思的是,它还有模型仿真功能,可以将具体交通问题直观化,构建模拟3D展示平台,高度还原交通场景,以便提出切实可靠的解决方案,可谓当之无愧的城市公共交通“主脑”。
该项目的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型为行业管理决策提供了定量化、可视化、精细化的手段,能够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地分析行业发展态势,为杭州“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交通治堵等重点热点工作提供技术保障,科学引导行业发展,改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营造高品质出行。
如果说当前“轨道交通+地面常规公交”是公交都市建设的1.0版,那么,按照《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的要求,公交都市正升级至2.0版。在向下一更高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公交都市建设该如何推进?
“交通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建更多的路,而是提供更多的出行服务。”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一语中的。他解释说,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要靠公交优先战略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实现去小汽车化的目标是有难度的,因为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如果“最后一公里”问题不能很好解决,那么就会存在两头叫短程出租车中间加上公共交通的情况,甚至嫌换乘麻烦仍然靠小汽车出行。因此,需要提出建设“公交优先+共享出行”的城市整合交通体系,解决公共交通的接驳问题。
褚大建说,从过去20多年北京交通出行情况看,虽然地铁与公交的比例在扩大,但是小汽车的比重仍然高达30%以上。公交出行的比例要进一步增大,需要发展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等辅助系统,用共享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用共享汽车替代长距离的私人小汽车出行,形成公交优先和共享出行相互协调的城市交通体系。“这样的转变,随着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的出现,已经可以在中国城市实质性地推进了。”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城乡客运管理处处长孟秋表示:“智慧公交是未来城市公交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中就已明确将城市公共交通来车信息预报纳入发展指标,并提出要建设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公交系统,特别指明“到2020年,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要全面建成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调度管理、安全监控、应急处置三大智能系统,从而丰富公众出行所需的信息服务”。无疑,城市公共发展若想实现质的飞跃,智能化必是重要推手。
刘向龙则认为,未来城市公交或将按照“技术发展-支付体系变革-信用体系构建-服务模式转变”这样一种路线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从此次公布的创建城市名单中看出,更多的中小城市正在快步加入到公交都市建设的大队伍来。对于刚刚开始承受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中小城市而言,如果创建成功且成效显著,便可在同类型城市中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亦可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而这一趋势的背后,体现的正是我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持续推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