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肖飞
【摘要】齐白石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的绘画艺术家,他开创了现代绘画的一代新风,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绘画史上,齐白石的画风都独树一帜,为世人所敬仰。本文就从齐白石的绘画艺术风格出发,重点阐述了齐白石绘画艺术的墨情色趣、虚实相生、雅俗共赏这几个风格特征,望能为大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齐白石;艺术绘画;绘画风格
齐白石作为一代绘画艺术大师,他在汲取中国传统绘画技术与技巧的基础之上,将民间的绘画风格和传统文人画士的画法及表现手法进行了有机结合。齐白石绘画重墨轻彩,线条简洁大方,构成了一幅幅情趣各异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总体来说,齐白石绘画不同于潘天寿的庙堂富贵的画风,也不同于傅抱石的狂妄恣意的艺术风格,更是不同于张大千的倜傥风流,他是比较注重于表现平民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景色的,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本文就从以下几点谈起。
一、墨情色趣
墨情色趣分为“墨情”和“色趣”两个部分,首先来谈“墨情”,齐白石的笔墨自由洒脱,精简之中不失传神,和用色水乳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稚拙典雅淳朴的独特的用墨艺术特色,其作品也因“墨情”的独特性而透露出一种“法无定法”的境界。齐白石一生作画无数,也正是因为他的勤于写生,才造就了他炉火纯青的笔墨功夫。齐白石改变了历代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潇洒、简洁、淡雅、疏散、冷峻、狂放等笔墨格调,转而追求笔墨的凝重质朴、醇厚豪放。他的运笔都十分的婉转含蓄,但并没有体现出一丝一毫的顿挫之痕迹,也没有流露出剑拔弩张的强悍,他在物象造型上多采用简洁凝练的笔墨来传情达意,或是单独使用,或是对比使用,或是调和使用等多种用墨方法,从而将墨色的对比、兼容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进行分析,齐白石巧妙利用水墨的浓淡相宜来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尤其是那些用淡墨速写出来的虾须,似断实连,活灵活现,潇洒俊逸,由此可见画家极强的笔墨功力。齐白石的墨虾形象造型和晶莹剔透的笔墨情韵,标志着齐白石登峰造极的笔墨艺术成就。
其次,再谈齐白石绘画的“色趣”,齐白石在色彩使用上大胆引进了民间美术的色彩元素,将民间的彩绘艺术与传统文人的简笔花鸟画的色彩使用融合为一体,从而赋予了其绘画色彩全新的大写意赋彩法,使画面色调更加热烈和纯化。齐白石超乎寻常的用色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善于运用高纯度的色彩。纵观齐白石的作品不難发现其以纯色为主,在他的笔下好多现实生活中不是红色的东西也被赋予了纯红色,以此来赋予作品强烈鲜明的意境,比如作品《双寿》中,齐白石赋予了两颗桃子鲜活的红色,使观赏者一眼就能感受到他的甘甜、鲜美以及健康、蓬勃向上,从而表达出了齐白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第二,善于将色彩进行对比组合运用。齐白石在色彩的选择使用上巧用对比,从而使作品产生出极强的张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红与墨的对比使用,红色热烈、墨色凝练,两者一扬一抑,在对比之中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如《贝叶蚌埠》这部作品,墨色树枝与黄色贝叶在黄与黑的交相辉映下,表达出了秋天特有的丰收、成熟的韵味。
二、虚实相生
中国绘画历来讲究“虚实相生”,注重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所谓的“虚实相生”是指在绘画过程中用没有笔墨渲染的空白来衬托和渲染笔墨着色之处,从而使作品产生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深远的境界。而齐白石生平最善用虚实结合,他在画中经常用大量的空白来与墨迹之间形成对比烘托,这样反而更能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在齐白石的笔下,虽然空白之处没有笔墨,但是实际上这种空白还是有一定的面积或是具体形状的,并且象征着一些具体的事物,仔细观察齐白石的画可以发现,齐白石所画的小虾、小鱼、小蟹等水生动植物周围往往没有画出水波,而只是留出一片空白,但仍显得十分逼真可信。例如,在创作墨虾时,他故意在画面中腾出一定的空白余地来衬托、突出墨虾的形象。又如,在《荷花影》这一件作品之中,齐白石大师更是将中国画虚实相生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整幅画的笔墨着色并不多,仅仅有浓烈色彩的荷花、淡红的花影以及寥寥几笔细墨所勾画出的水纹,剩下的就全是大面积的空白。但即便是如此,却丝毫不会带给人们索然无味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齐白石大师在作画时充分践行了中国绘画先人所推崇的“寓目最多,用笔反少”的绘画理论,它遵循虚实相生、以一当十的原则,以寥寥数笔表现出“境在象外、意在其中”的诗情画意,带给观赏者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虚白所带给我们的遐想远非实笔所能比拟,堪称一片神境。
三、雅俗共赏
纵观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不难发现,想要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已是很难,而同时,不得不另人叹为观止的是,齐白石几乎所有的绘画作品都能做到雅俗共赏。民间艺术所具有的那种纯朴朴素、特色鲜明、豪迈直爽、健康明快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观念深深地感染着齐白石的绘画创作,使他的作品在成功地继承和秉承了先人的文人画法之外,还比较追求民间艺术所具备的这种特点,从而能够受到广大人民大众的喜爱。齐白石有意捕捉一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风景等作为素材,如山林丘色、虫鱼鸟兽、庄稼作物等,从而使他的作品带有一种别样的平民色彩。齐白石也曾跟随寿王爷等著名画家学艺,学习传统绘画技艺和古典诗文,并潜心研究历代名家名作,这就有机会使得齐白石能在较高的层次来交流经验和绘画技巧,自身艺术修养也会随之提高,这样既能被广大平民百姓喜欢又能够被文人雅士所接受,从而使其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境地。以齐白石晚年的作品《柴艳图》为例,这是一件典型的既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又具有高超文人画家技艺的,能做到雅俗共赏的一件佳作。这幅作品选用的是一件很普通的农具作为表现对象,整体构图简洁明快,画面的正中间是一个直立的七齿柴绝,并在左上部题了诗,右侧则是题跋,画家仅仅用几根线条就勾勒出了这件普通农具的外形,并赋予其愚公移山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画两侧的题跋和诗作,又为全文增添了雅拙的情趣和深挚的感情。
齐白石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舍弃了传统文人画和民间艺术两者之中的一些消极的东西,继承并吸取了两者之中的一些精华要素,并用简练的笔墨语言把普通老百姓所熟悉、所热爱的人、事、物表现了出来,从而获得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的喜爱与赞美。
结语
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可谓是九州敬仰,曾在1953年,文化部就授予了他“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1955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又授予他国际和平奖,1963年又获得世界文化名人的称号……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证明,齐白石绘画艺术的世界性与独特性。齐白石凭借其独特的墨情色趣、虚实相生、雅俗共赏的绘画风格特征,为广大社会受众编织出了一幅幅浑然天成的艺术佳品。总之,齐白石的绘画作为人类历史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在人类艺术宝库中永远放射着不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杨恩寰.美学引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3]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王砚波.齐白石[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6]徐建融.当代十大画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7]齐良迟.齐白石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王振德,李天麻.齐白石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9]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