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高冬梅+宁辉+皮志勇
摘 要:智能变电站通过信息一体化平台融合监控、五防、保护故障信息子站、高级应用、状态监测、各类智能辅助系统等多套系统,逻辑上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简化了二次系统的配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智能设备相互之间的操作性差、后期维护不便、安全措施不明显等不足,本文提出了就地化保护、站域保护、过程层组网方式灵活化等提升措施,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 集中监控 运行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b)-0055-02
智能变电站系统逻辑上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在综自站基础上加入过程层设备,如图1所示。其中站控层设备包括监控主机、数据通信网关、数据服务器、综合应用服务器、操作员站、工程师工作站、PMU数据集中器和计划管理终端等;间隔层设备包括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网络记录分析仪、及稳控装置等;过程层设备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智能组件等。
1 分层设计特点
在体系构架方面,完全遵循IEC61850规范,系统建模标准化,统一的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换模型解決了互操作问题,实现了信息共享,简化了系统维护、工程配置和工程实施。在信息采集与传输方面,采用全数字接口的二次设备,实现遥测遥信全数字化高精度测量与同步采集,具有精确绝对时标,全站数据统一采集及标准方式输出共享方便;利用光缆代替传统电缆,长期困扰继电保护安全稳定运行的CT开路、PT短路、电磁干扰、一点接地等问题不复存在,节约了大量二次电缆和造价,体现了节能环保理念。建立了全站信息一体化平台,信息一体化平台作为变电站全景数据收集、处理、存储的中心,融合监控、五防、保护故障信息子站、高级应用、状态监测、各类智能辅助系统等多套系统的信息及功能,简化了二次系统的配置,实现全景数据集成、标准化后统一上送,实现了源端维护。但在实际运行中,智能变电站分层设计也存在以下问题。
(1)智能变电站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运行中,会由于智能设备之间的信息模型不尽相同,存在较大差异而很难确保统一,相互之间的操作性也有明显差异,这对于系统运行是不利的。
(2)智能变电站所收集的信息都是直接存储在先进的集约性设备中,这就会对系统后期改扩建和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
(3)智能变电站在检修过程中,对待检设备实施安全隔离措施,不影响在运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一件较为繁琐、细致的工作,稍有不慎就造成误投、错投、漏投等事件,严重时还将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 提升措施建议
2.1 考虑采用就地化保护
站端所有保护设备都应具备两个MMS网口,直接连接到站控层MMS网络。智能管理单元采用双机配置,与站控层双网连接,获取保护数据,如图2所示。
以线路保护为例,每套线路保护均具有完整的主后备保护功能,两套保护相互独立。线路保护采用模拟量电缆直接采样,采集本间隔电流互感器的保护二次电流及本间隔三相电压、同期电压。线路保护采用电缆直接跳闸,通过GOOSE网络发布本装置的跳闸信号及其他状态信号,通过GOOSE网订阅其他保护或控制设备的相关信号(如启动失灵、闭锁重合闸等信息)。线路保护通过开关量输入方式接入必要的断路器信息(如断路器位置等开关量信息)。线路保护具备SV和GOOSE过程层共口输出功能、供站域等其他保护使用。
2.2 考虑采用站域保护
站域保护基于变电站集中采集的实时信息,集成全站备自投、低周低压减载以及优化后备保护的功能,能够为单套保护提供冗余保护功能,在保护装置故障或检修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代替原有保护,避免一次设备不必要的停运;且由于利用了多间隔的故障信息,对故障的判断更准确,可以缩短原有保护的动作时间。站域保护采用站控层、过程层、间隔层三网合一的网络架构。站控层网络与间隔层网络使用工作在ISO模型数据链路层的二层交换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大的广播域;过程层网络使用工作在ISO网络层的三层交换机,通过VLAN将过程层交换机划分为逻辑上隔离的数个广播域。
2.3 考虑过程层组网方式灵活化
部分智能变电站主接线方式以内桥和单母线接线为主,出线间隔较少、线路之间电气联系较弱,因此,过程层网络交互数据较少,交换机利用率较低。对于此类主接线较简单的变电站,为提高运行可靠性、节省建设费用、减少日常维护量,可考虑简化分层结构设计,采取取消过程层网络的方式,设备间通过直连进行数据传输。
3 结语
近年来部分智能变电站采用了站控层、过程层、间隔层三网合一的网络架构,部分变电站采用站域保护设备,进一步推进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具有冗余保护、优化后备保护、安全自动控制等多个功能。
参考文献
[1] 蔡钢,何朴,刘曦.北川110kV智能变电站调试浅析[J].四川电力技术,2011,34(2):1-3.
[2] 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33(8):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