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生
古今流变、人事纷杂,为何那些足可支撑大事的人才,总是被暗角小人所伤?宁夏山川,多少慨叹在其中?
沙坡头,忆王维
记得青春年少时,得到一册中华书局1960版的《全唐诗》,欣喜若狂。其中一首诗,极富画面感。绵延起伏的大漠、缓缓升扬的孤烟、静静流淌的长河,浑圆明灿的落日……让我遥望远方、心向往之……
岁月有情,让我从面对稿纸,抓耳挠腮,转换到潇洒敲键,顺畅享受写作全过程;岁月也无情,转瞬之间,让我从“朝发北海暮苍梧”奔波访问的精壮记者,变为渐入老境、凝望思远的专栏作家……
记得2007年仲秋,我应邀加入“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新闻媒体采写团队,直飞银川。当时,因为首次探访宁夏,多少有点小激动。
迈入签到的酒店,但见大厅来客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不喜热闹的我,躲在前台一隅,等待风流云散。忽然,一位导游与来宾的对话,引发我几分兴趣。那位导游直言:“不去沙坡头,不算来宁夏”。
“沙坡头有什么奇妙景色,值得您如此推介?”对宁夏美景的了解,仅限于浏览书页、网页的我,凑上前来一探究竟。导游莞尔一笑,背诵起王维那首《使至塞上》。继而告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王维形容沙坡头景象而作。
我心头一震,那首凸显画境的唐诗,竟然是距此不远处挥写而就!
翌日黄昏,车入“沙漠水城”中卫市。我终于站在王摩诘吟唱的沙坡头,重温诗人当年那美好一瞬。
如浪如潮的淡黄色细沙绵延深远。一脚踩下去,随着悉悉索索的声音,脚面陡然陷落下去,拔腿前行,明显有几分劲拔感。闪着金色斑点的黄河在舒缓涌动,面对橙红色落日,似乎有些依恋。几只斑纹彩蝶,沐着夕辉飞来,没有在沙坡头人造景观上停留,相继跟随,奔向黄河第一入川口处,在一片斜坡花草间翩然缠绵。那一刻,晚霞中略显黛色的祁连山,晚风中渐渐迷茫的腾格里沙漠,视野中不断摇曳的稀疏绿植,年轻人在母亲河漂流的欢笑,连同整,装待发、准备穿越腾格里大漠者的相互叮咛……让我诗感奔涌。我久久伫立于宁、蒙、甘三省(区)交接点、欧亚大通道岔路口、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追想着当年渐行渐远的驼铃、黄沙弥漫的威慑,海市蜃楼前的惊呼……
不愿在新建人造景观旁停步欣赏,是我多年行游习惯。就像当年在朝为官的王右丞,只愿凝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不愿关注塞外营寨的构建,有些相似。
由此,近年沙坡頭旅游景区新建的亭台展馆,我没有深记。
夜幕降临,回程的大巴车上,年轻的记者们在畅谈来日必去的火石寨、镇北堡、六盘山、西夏陵、贺兰山……而我,心中一直思念着与之挥别、留驻心底的沙坡头。似乎听到山川丛林中一声声叹息。穿越史潮而来的叹息,萦绕在寺口山苏武塑像前,莫不是持节不屈、一心归汉的牧羊人所发?长留在沙坡头王维塑像前,莫不是才华横溢、官场抑郁的吟唱人所发?回荡在贺兰山岳飞塑像前,莫不是威震强敌、惨遭陷害的凭栏人所发?古今流变、人事纷杂,为何那些足可支撑大事的人才,总是被暗角小人所伤?宁夏山川,多少慨叹在其中?
想到此,我轻轻背诵起《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从车窗回望,沙坡头早已融入迷离夜色。我的追想,却依然沉浸在一代诗豪牵马信步,凝视夕阳、大漠、黄河、孤烟的画面中。从山西运城走出,宦海沉浮、依然不失“诗佛”姿态的王维,吟唱这首名作时,心境是多么复杂!那年,从表面看,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貌似官场得意。实际上,是由于诗人惯有的率直,引发“自伤”,被唐玄宗以“外放”形式,排挤出朝廷而已!
面对暮色渐浓的苍茫沙野,面对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王大官人在诗句中说出“征蓬”“归雁”等隐含凄凉、漂流意味的词句,足见心境不爽。孤烟,虽折映出自身孤寂之感,最后一个“直”字,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原本含感伤之意,却紧跟一个“圆”字,多少还原了些许亲切、温暖。最后两句,明显感到“伤自尊”。朝廷特使到来,边关守将没有迎接,甚至避而不见。让传令兵带话,说自己在前线坚守,不能前来。我认定,情绪骤然跌落的王右丞,无奈之感,如长河落日!
记得那夜,窗外秋虫的吟唱此起彼伏,淅淅沥沥下起了秋雨。我以有节奏的敲键,追怀出使边塞的诗人,记述着沙坡头的闻见联想……
贺兰山,解诗画
时而苍凉高亢、时而雄浑低沉,以言志之风、宣泄之态表达岳飞志向的《满江红》一歌,曾伴随我一段青葱年华。那年月,不论是冰天雪地还是料峭春寒,不论是炎夏溽热还是秋风瑟瑟,每见晨曦,我便带着书、剑,直奔元大都土城下林深之处。诵读古今名篇,习练六合剑法。而后,唱着这首歌,信心满满,迎朝阳返程。
早在青年时,岳飞那首激昂、悲壮,颇见力度的《满江红》一词,曾伴我励志,为我所爱。有时,也有让我困惑之处。精忠大帅主攻目标是“直捣黄龙”,为何要“踏破”贺兰山?
直到那年秋风落叶时,直到我随采风团走向贺兰山,面对千古遗存、听解说员解析后,方恍然大悟。夕阳斜照下,彰显铁壁色调的贺兰山,原来你如此沉重!
记得那天,我面对主峰海拔3556公尺,绵延起伏、为宁夏与内蒙最高峰的贺兰山巅,首先思索的是山的名称。通常说法是,贺兰山北部、西部、南部,多见黄沙袭扰,茫茫戈壁百代苍凉,宁夏大片河山常常面对重度沙化的威胁。忽有一日,云天之外奔来一匹叫“贺兰”的骏马,横卧荒寂的戈壁,以身躯化作绵延山脉,以天然屏障的态势, 挡住内蒙古腾格里沙漠的风沙,让东部的银川成为我国西北郁郁葱葱的“小江南”。“贺兰”在蒙语中有“骏马”之意。故此,人们把这座山称作贺兰山。想到此,习惯读史的我,漫漫思潮又转向大唐盛世的名诗佳句……
记得《唐宋诗词名篇》中,编入一首唐代尚书左丞韦蟾的七言律诗,其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之句。由此可见,贺兰山之景,早在千年之前,就被大唐文人墨客所关注。endprint
金灿的夕辉,为山林、峭岩、溪流、岩画增添几分壮美。暮色中的贺兰山显得超逸、沉静。岩壁间,随处可见古今难以破解的岩画,或粗制、或精细、或生动、或刻板……纷纷见证这座名山的悠悠往事。
细看内容,或显示男女携手散步而行;或显示全家围坐进食说笑;或显示几位壮士骑乘狩猎,或显示少儿嬉戏众人围观……画风古朴、线条简洁、形态生动,寓意深浅各不同。那年那月的生活环境,也许远不及当今物质文明程度,甚至可能连时间概念都被忽略,没有生活记录,淡化尊卑之分,恩怨一笑了之,少见觊觎之念。从画面人物形态、环境氛围中不难看到,那是一片和谐愉悦的天地,那是直立动物坦诚相见、心心相映、轻松度日,共享春花秋月的时代!联想到此,我环顾四周,畅享晚风轻拂、山路幽静、草木葳蕤之境。时有宿鸟回巢,低声悄语,与潺潺流泉、簌簌秋叶,形成和谐小夜曲。
月上柳梢頭,我依然伫立在暮霭如烟、黄叶飘零的贺兰山下,凝思当年精忠大帅一心踏破贺兰山的真实意图。
众所周知,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终极目的,是“攻破金兵首府,迎二驾还朝”。南宋时期的黄龙府,在今日吉林境内,与河套之西、属西夏辖区的贺兰山方向逆反、相距甚远,昼夜精研作战图的一军统帅,又怎能在抒情言志时,致地理状况而不顾?
采风活动接待者见我执意要破解“踏破贺兰山缺”之谜,把我引到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由于光线朦胧,残缺荒废的西夏王陵在视野中已成剪影,走近观赏,无异于“雾里看花”。于是,我们“趋光而入”,踏入西夏博物馆。
看到西夏士兵锈迹斑驳的头盔,听到南宋那段惨烈战史,我对岳大人为何要怒发冲冠、剑指贺兰山,忽然有所憬悟……
就一朝一代的战事与兴衰而论,南宋王朝留下的奇耻大辱,莫过于靖康之难;就两国交战一决雌雄而言,北宋王朝最狼狈的战事,莫过于在西夏境内发生的好水川之战。那年,西夏王李元昊亲自指挥的那场战役,成建制歼灭宋军万余人,致使北宋两位威名远播的指挥官韩琦、范仲淹被撤职、贬官。让宋帝感到羞辱难当的是,那时,宋营之中,正在流传赞美这二人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我猜想,作为战将,岳飞在仰天长啸、吟诵豪言壮语时,或许会联想到,大宋王朝成立后,发生在西夏战场的“顶级战辱”。他会想到,环护西夏都城兴庆府(银川)的山脉,恰是贺兰山。踏破贺兰山之句,或许与“直捣黄龙、雪耻报国”的主题同功异曲?
岳帅,直至被陷害也未料到的是,最终“踏破贺兰山缺”的不是宋军,而是蒙古大军的凶悍铁骑。西夏战事,随着一代王朝的覆灭而结束。那年代,历史老人眉头紧锁,笔尖颤抖。因为,老人深知,蒙古铁骑踏入西夏国土之后,便遵从成吉思汗遗言:对西夏建筑“殄灭无遗”。由此,灿烂的西夏文化在剑啸马嘶中相继消失,王陵几乎被夷为平地,仅剩下塔形土台连同残存遗址。之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西夏文化都是空白。直到元朝覆灭、大明王朝靓丽登场。伫立云端的历史老人,再次俯瞰古战场的残阳斜照,深深舒了口气。以微笑表情轻松运笔:夏地安定,今后可称宁夏……
入夜时分,接待人员陪我返程。落下车窗,我扫视着被夜幕吞噬的贺兰山脉,被月光笼罩的山林小溪,被秋风轻抚的岩画系列,我忽生一种“史潮漫漫、我辈匆匆,天地悠悠,我身微微”之感。其实,不管是秦皇汉武、名帅悍将,还是著书立说之儒、六朝散淡之士,皆为幻影,皆为过客,千年之前我是谁?百年之后谁是我?一似电脑中深浅不一、繁简驳杂的文图,一旦重置系统,尽管优盘中留存的可以复原,就电脑本身而言,那不过仅仅是记忆了。
车入银川,夜空开始飘洒丝丝秋雨。路况朦胧起来,惟有秋虫唧唧,似乎在对述千百年来的历史流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