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正从遥远的神坛走下来

2017-12-11 12:10蔡恩泽
时代金融 2017年31期
关键词:塞勒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

蔡恩泽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表彰他在行为金融学方面的贡献。

以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似乎很宏观、很遥远,又很玄乎,甚至有点虚幻。与以往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的经济研究成果“高大上”相比,塞勒的行为经济学更为“接地气”,更贴近大众生活,因而更受人们关心。

平心而论,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彩头”砸中理查德·塞勒,真还让人感到有点意外。过去10年间,已有两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因研究行为经济学和博弈论交叉而出名,无论是2012年埃尔文·罗斯和劳埃德埃·沙普利的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还是2013年金·法马、拉尔斯·皮特·汉森和罗伯特·席勒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都在相似的领域内深耕过。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10年后,金融仍是世界经济焦躁不安的不确定因素,在此背景下,理查德·塞勒的行为金融经济学研究,对消费者行为理智化并为政府引导消费提供了决策参考,具有非常丰沛的现实意义。

从塞勒的行为经济学四大研究成果来看,禀赋效应揭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跨期选择是对成本与收益分散在各个期间进行决策,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冲动性时,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试图控制自己未来的行为;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认为消费者经常会从价格比较中提取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交易效用,并与自己的消费偏好相结合从而得到相应的公平标准;行为金融理论则揭示当投资者经常性地评价他们的投资组合时,短视的厌恶损失就会令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放弃股票投資的长期高回报率,而投资于具有稳定回报率的债券,因为股票收益在短期内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鲜活的理论无不闪烁着为消费大众拨开重重迷雾的理论之光。这其中,塞勒对股市的研究更是令人神往。他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后发现,价格变动可能与影响资金进出市场的习俗有关;机构投资者对它们的投资组合进行季节性调整的原因是一种被文雅地称作“装饰门面”的活动;对日历效应另一种不同类型的解释是,它们与好消息和坏消息发布时间的选择有关。更难能可贵的是,塞勒设法将他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特别“视角”付诸实践,指导具体的经济生活特别是政府决策和消费大众的日常行为。他的心理账户视角采用一种内在的控制机制,如今许多家庭都用这套机制来评估、调节和处理家庭的预算;他的社会感染力视角建议政策制定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当人们开始互相影响时,市场的急速上扬对投资人以及整体经济也会产生不容忽视的风险;他的信息技术进步视角提示规则的制定者将会运用可读性数据和信息透明性来帮助市场进行更好的自我管理。这其中信息技术进步视角已经接触到最时髦的大数据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煯煯生辉。

我们无意贬低塞勒之前的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的理论,但相比而言,在普罗大众手握货币急于寻找投资机会的当下,在各国政府面对经济下行愁容泛起的当下,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特别是行为金融学研究成果无异于点燃一盏明灯,拨云见日。在理查德·塞勒之前,人类的所有经济行为,都只是无规律的跛行。塞勒的行为经济学洞悉大众心理,玩转投资心理学,发现了投资行为中非理性的力量,解答了传统经济学解答不了的日常难题,认定投资是一场心理游戏,阻碍成功投资的,正是潜移默化的思维定势和人性弱点,从而具有鲜活的现实指导意义。

面对混沌的市场,大众要理智消费,更要理性投资。政府决策者要密切关注群体消费动向,因势利导,及时调节公共政策。只要你用心咀嚼消化、潜心思考揣摩,对金融市场大众投资者决策参考的领悟,绝对会有字字玑珠的感觉、青钱万选的收获。读懂行为经济学,会让你像投资大师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一样掌控市场。

从此,诺贝尔经济学不再神秘,不再虚幻,叙事宏大的风格正在改变、正在远去,而融入于生动的市场中、融入于消费大众的心理中的“心灵鸡汤”式阐述正渐行渐近。经济学家也不再被人们讥讽为“利益集团代言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会直抒胸臆,为揭示经济运行规律鼓与呼。

猜你喜欢
塞勒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
用蛋管住鸡
班纳吉、迪弗洛和克雷默: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英国雕塑家理查德.狄肯访谈
理查德.狄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