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郎宇洁 周庆山
图博档三馆数字资源移动服务的融合化需求模式实证分析
文 / 郎宇洁 周庆山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广泛覆盖,推动着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创新性技术变革和服务变革。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档案馆等数字化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资源互操作和融合服务提供了契机。LAM以用户为中心,以新的认知架构重组三馆数字文化资源,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深度知识获取,已经成为三馆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研究以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资源融合服务的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部分三馆工作人员访谈,针对移动LAM融合服务的用户需求进行概念、功能、体验三个层面的调研,构造移动LAM融合服务用户需求模型,分析了融合用户的需求习惯和需求功能,倡导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在移动端的数字资源融合和共享,为用户提供全面、深度、便捷的新型知识获取路径。
用户需求;LAM;结构方程;融合服务
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具有不同的职能和分工,但是也具有很多协作和共享的基础。早在1996年,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学会(IMLS)就成立并设置“政策和国家领导补助”(NLG)资金以促进图书馆和博物馆合作,成为推动 LAM (Library,Archive and Museum)开展更广泛合作的重要力量之一[1]。英国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理事会(MLA)于2000年4月成立,为三馆协作提供战略指导,倡导三馆共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2]。德国于2001年成立了欧洲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联盟(EU BAM),促进德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艺术、历史、遗产等信息资源维度的合作[3]。2004年,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LAC)正式合并,集成了相关资源、服务和人员,成为图书档案资源服务获取的综合平台[4]。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传统公共机构的运营模式也将迎来创新性的技术变革和服务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对于数字资源整合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三馆在实践中的职能和服务交叉也越来越多。欧盟于2005年宣布“欧洲文化和科学内容数字化协作行动计划”实施,为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机构合作夯实基础[5]。2013年第七十九届世界图联大会主题是“未来图书馆:无限可能”,其中即涉及到整合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的数字资源,给予图书馆服务的全新定位和目标。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广泛深入,使用移动终端利用信息资源的用户与日俱增,特别是青少年用户增势迅猛。有些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通过协调合作,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LAM服务模式。这种类型的合作目前在从事青少年工作的学校和其它组织的图书馆服务中已获得成功。成功案例是2007年从属于大英博物馆的便携式古物计划的Warwickshire移动图书馆服务和Maria Mortati创建的旧金山移动博物馆项目[6]。就像国际档案理事会副主席托马斯·利德曼(Tomas Lidman)所说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差异在未来会大大消除,而它们的不同理念、职能和技术则将以目前还不清楚的方式整合到一起。在新的认知架构下重组数字资源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7]。
因此,创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式的三馆数字资源融合的内容和服务架构,探索出以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的数字资源一体化服务体系,是保证三馆自身特色和协作性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目前,国外关于LAM研究的核心主题在于LAM建设中的应用项目介绍、三馆融合的用户需求探讨和LAM数字资源整合的技术问题。国内关于LAM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信息资源融合的潮流、理论现状和项目实践总结,处在较为基础的阶段。专门针对移动LAM用户服务的研究是LAM融合未来研究的重点趋势之一,虽然移动LAM融合服务项目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但是移动图书馆和移动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对于本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本研究试图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丰富LAM融合服务在移动端的发展研究,探索移动LAM的用户服务接受方式,进一步拓展移动图书馆、移动博物馆的用户功能需求,为LAM融合服务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国际范围内的融合服务侧重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领域,如世界记忆工程关注文献遗产、文物遗产和珍贵档案,手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保存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都包括在内[8]。代表项目有加拿大物理存储机构、美国的NINCH(The National Initiative for a Networked Cultural Heritage,美国国家网络文化遗产倡导组织)项目、英国的欧洲文化遗产门户网站、德国的三馆门户网站BAMP项目等。
我国也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启动了中国记忆文化工程项目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典籍博物馆也是我国三馆融合服务实践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另一方面,我国正大力开展三馆合一的项目工程建设,具体见表1。
表1 三馆融合工程区域建设现状表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三馆融合服务建设虽然有了很多的具体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集成效应,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数字资源融合作为重要的探索性发展目标,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实现异构数字资源之间的无障碍获取和更专一精深的知识共享。如果只停留在机构合作或者三馆管理机构实体的形式上合并,则无法实现用户所需的集成化一站式服务。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撑、元数据著录与互操作标准等的一致可遵循性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化融合服务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三馆实体资源的合一化,不能完全解决分布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资源整合和服务效益问题,难以真正实现用户充分利用资源和达成融合一体化服务效应。因此,三馆融合服务的核心在于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建构一站式资源入口和关联数据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数字资源融合服务对于综合传播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及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如革命纪念的专题展览、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等资源的在线传播,对弘扬时代精神和公众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融合服务的案例大多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方面,而根据国外的实践经验,社区信息服务和公民文化教育也是三馆在线资源服务的重要板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公众的信任度远大于企业,民众的信息获取方面对于三馆融合服务的需求也较高。同时,公众获取信息的机会均等化需求对于具有公益性质的三馆数字文化资源融合服务也是重要的保障。在国外就有比较成熟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通过数字资源作品在线展览向用户进行知识和文化传播的实践案例,如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肖像画、文艺作品、历史战争等数字文化资料的动态在线展览就吸引了很多用户的利用[9]。
目前的移动应用开发存在着各自为政,无融合接口的问题。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知晓度和使用率比较低,已开发出的移动图书馆应用业务功能同质化严重。如在移动博物馆应用产品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简讯、中国博物馆联盟、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移动应用也大多处于试水阶段,服务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仅仅提供博物馆介绍信息和导航信息的僵尸应用也不在少数,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缺乏实际利用性。档案馆由于其机构性质更是处在数字化进程的起步期,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官方的移动应用出台。我们通过苹果应用商店(Apple store)平台仅能查询到广州国家档案馆一个移动档案馆应用,且这些移动应用大多是借助数据库运营商开发,只能实现简单的服务功能,对用户使用移动信息服务的需求和数字资源获取行为了解程度有限,造成移动应用的开发与机构服务功能设置的诉求不完全匹配。在各类移动图书馆、移动博物馆、移动档案馆建设的热潮时期,操作系统和拓展服务功能都尚未完善,因此也未能提供融合接口。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结合研究内容对量表进行补充和完善。问卷主体由问卷说明、受测者基本信息、对移动LAM融合服务的了解程度、融合用户的产品需求四部分构成。其中,对移动LAM融合服务的了解程度通过其是否熟悉标志性融合服务项目及相关数据库进行考察;融合用户的产品需求主要考察用户对于移动LAM融合服务的需求功能、需求服务和需求界面。其中,一般用户的需求参考了Venkatesh和Davis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理论模型(UTAUT)以及欧美数字文化遗产项目和现有移动图书馆、移动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已实现功能,专业用户的需求主要参考北京大学历史系刘俊文教授的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史学库等大型历史考古类全文检索版数据库和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数字博物馆等产品的成熟功能,考察变量设置为三个层面:功能需求层面、服务需求层面和交互需求层面。功能需求层面设置的考察变量为简单检索功能需求、专业检索功能需求、社交功能需求;服务需求层面设置的考察变量为推荐服务需求、教育服务需求和位置服务需求;交互需求层面设置的考察变量为版式设定需求和展示方式需求。
本次调研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科研用户。一般用户是指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融合服务的大众服务对象。科研用户是指有研究任务,需要全面获得图书、文物和档案数字资料的高校老师、学生及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历史考古类的学者和建筑、医学等需要历史资料进行参考的学科及行业研究人员。
问卷发放采取网络和线下两种方式,网上问卷使用专业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通过发送链接邀请作答。邀请对象为图书档案学、历史文献学、文博考古学、建筑、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学生及老师,各地三馆合一项目工作人员、考古工作者、三馆工作人员和其他对问卷主题感兴趣的受测者。线下问卷发放地点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历史系教室、首都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档案馆等,发放对象为历史考古学科的学生及老师和三馆的参观人员。回收问卷总量270份,排除同一IP地址作答的问卷(线上答卷)、回答时间少于2分钟的问卷、连续10道问题选项相同的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回收率86.7%。
1.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本次研究样本的性别构成分别为男性占52.14%,女性占47.86%,与CNNIC在2015年1月发布的有关互联网网民男女比例(56.4:43.6)基本一致[10]。用户年龄在18岁以下者约占12.82%,18—25岁用户占50 %,25—40岁用户约占23.08%,40岁以上用户约占14.1%,表明青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仍然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资源融合服务的主要用户。同时由于三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性质,18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少年和中老年也是需要关注的用户群体。在职业类型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约占14.5%,企业职员约占22.65%,图书馆、博物馆及档案馆工作人员约占15.38%,教师和科研人员约占37.18%,其他约占10.26%。在教育背景方面,专科及以下占3.42%,本科占46.58%,硕士占 37.18% ,博士占12.82%,说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的高教育程度人群仍然是本次调查中三馆数字资源融合服务的主要用户。
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资源移动融合服务的了解程度和必要性的调查中发现,58.12%的用户使用过移动图书馆,31.2%的用户使用过移动博物馆,29.49%的人使用过移动档案馆,40.6%的人未曾使用过移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有过相关使用经验的人使用频率低于每周1小时的占59.71%,每周1—10小时的占26.62%,每周10—30小时的占 10.79%,每周30小时以上的占2.88%,说明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数字资源移动服务已经在我国有一定的基础,有着较为稳定的用户群体,但是用户粘性较差,使用时间较短,大多只是简单浏览或查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推广以扩大用户群体。
听说过国家典籍博物馆和比较了解的用户占比46.13%,不足50%。其中认为将古籍和档案存放在博物馆中进行统一展览有利于增进文化资源了解的占比73.84%;听说过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中国记忆”文化工程项目的占比35.47%,其中愿意进行项目推广的占比89.16%;认为机构合作有利于服务大众的用户占比58.55%;认为三馆资源融合服务有利的用户占比38.03%,说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合作服务已经引起了较多用户的关注,赢得了用户的支持,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强,用户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用户对融合服务具有较高的需求,但是缺乏实现的契机和方式。
2.数据信度和效度检测。信度分析可以检验问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11]。本文采用Cronbach's α折半信度(Spit-half reliabilty)检验方法,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得到的问卷整体α值为0.831,量表的α值为0.884,远大于0.5的基础标准,说明问卷具有很高可信度。对数据样本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样本KMO值为0.845,远高于0.5,说明具备因子分析样本量的充足性。根据因子分析的聚类结果和问卷题项的理论参考,最终将因子分析提取的9个因子划分为10个变量,其中因子分析提取的第一因子分解为简单检索需求(Q14,Q15,Q16)和使用行为(Q45,Q46,Q47);第二因子转化为融合意愿(Q28,Q30,Q33)和专业检索需求(Q31,Q32,Q40);第三因子转化为推荐服务需求(Q42,Q43,Q44);第四因子转化为版式设定需求(Q37,Q38,Q39);第五因子转化为展示方式需求(Q34,Q35,Q36);第六因子转化为位置服务需求(Q26,Q27);第七因子转化为社交功能需求(Q22,Q24);第八因子中的问题项因不具备理论上的聚合意义被拆分;第九因子转化为教育服务需求(Q13,Q18,Q19)。这十个变量在SPSS中被存为新的变量,为后续研究所用。
3.多元回归分析。9个预测变量预测用户使用行为时,有5个显著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式,多元相关系数为0.711,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505,说明表中有5个变量能够联合预测50.5%的变异量。“专业检索”变量的预测性最为明显,其解释量为33.0%,另外,简单检索、推荐服务、融合意愿、位置服务解释量分别是9.5%、4.9%、2.3%、0.8%,联合预测力达到50.5%。
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用户使用行为=0.214×专业检索+0.263×简单检索+0.237×推荐服务+0.149×融合意愿+0.102×位置服务。
为进一步实证探索三馆融合用户需求的模型和社交需求、个性化需求、展示方式需求、融合意愿、教育需求对用户使用行为影响的程度,研究继续使用SEM(结构方程)分析软件LISREL8.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模型构建。SEM(结构方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分析变量间关系的统计方法,包括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一般使用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Maxi-Likelihood,ML) 分析结构方程的路径系数等估计值,验证性因子分析揭示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间的关系,结构模型验证潜在变量间的关系[12]。
本研究包括专业检索、简单检索、推荐服务、融合意愿、位置服务五个外生潜变量和用户使用行为一个内生潜变量,观测变量为问题项变量,以QX显示,参考理论可行性建立了变量间的可测相关关系,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标准路径图见图1。
图1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标准路径图
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指数进行了结果分析,具体模型拟合度结果值见表2。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数表
由表2可见,X2 /d.f值小于参考值,模型达到了卡方统计要求且P值显著,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后拟合优度指数(AGFI)、NFI(规范吻合指数)、NNFI(非规范吻和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IFI(递增拟合指数)、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RMR(残差均方根)等拟合度指标的值都高于相关标准,说明观测变量对于潜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模型拟合度较好。
初始模型的构建最初仅考虑了专业检索、简单检索、推荐服务、融合意愿、位置服务五个外生潜变量和用户使用行为一个内生潜变量的直接影响,发现有多条路径不显著且修正效果不明显,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潜变量之间的关系,重新构建初始模型。初始模型的多条路径T值小于标准显著值1.96,因此,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多次重复修正过程后得到了最终结构模型,其标准路径图见图2。
图2 最终修正模型标准路径图
在模型标准路径修改中,还对最终修正模型的T值路径图做了分析,具体见图3。
图3 最终修正模型T值路径图
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最终修正模型拟合指标进行了结果分析,具体模型拟合度结果值见表3。
表3 最终修正模型拟合指标值
由表3可知,X2 /d.f小于2,模型达到了卡方统计要求且P值显著,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后拟合优度指数(AGFI)、NFI(规范吻合指数)、NNFI(非规范吻和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IFI(递增拟合指数)、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RMR(残差均方根)等拟合度指标值都高于相关标准,说明观测变量对于潜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模型拟合度较好。
根据数据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的结果可见,简单检索功能和推荐服务功能对用户使用移动LAM融合服务信息产品行为选择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专业检索功能和位置服务功能通过影响用户的融合意愿进而影响到了用户使用移动LAM融合服务信息产品的行为意愿。社交功能、教育服务、版式设定和展示方式对用户使用移动LAM融合服务信息产品的行为意愿没有直接影响。综合分析用户需求模式,我们构建如下示意图,见图4。
图4 用户需求模式图
1.用户的简单检索需求明显。我们认为,结合需求模式的分析,用户对简单检索功能的需求体现了用户对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资源“一站式”直接检索所带来的易用性的实际需要。数字资源的异构式分布使得用户在信息获取时需要进行跨库检索和跨语言检索,其操作的复杂性和时间精力消耗常常成为用户全面获取有效知识信息的障碍。在用户不太关心数字资源存储具体位置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条件下,统一的简单检索入口成为大多用户的现实选择。
2.用户对于推荐服务功能的需求反映了用户利用相关资源的个性化需求。一般来说,用户对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资源融合专题的利用如果没有特定的任务需求,一般不会进行专门的检索利用;与此同时,有些用户也可能存在检索知识缺乏,无法准确描述需求和资源定位。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主题推荐或是分类推荐功能就有着较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次数据调研的样本来源多为图博档、文博考古和其他理工科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因此,样本分析中用户对于专业检索功能的需求值比一般调研中专业检索功能需求值偏高。同时,这一结果也表明,在需要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资源融合服务的利用群体当中,专业检索功能是移动LAM融合服务信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的模型验证了专业检索功能通过影响用户的融合意愿影响用户使用移动LAM融合服务信息产品的行为选择,说明专业用户对于移动LAM融合服务信息产品的专业检索功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能够准确描述、精确检索出需要的各类型资料,那么专业用户对融合的必要性就非常认同。
调研中也发现,位置服务功能通过影响用户的融合意愿影响用户使用行为的路径。这表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实体馆藏仍然非常重要,因为用户仍然需要通过实体机构去利用相关资料和实物,如需要去博物馆看实体馆藏展览,部分专业考古用户需要知道文物数字资料的实体馆藏确切位置,以便能够进行实证研究。如果没有提供位置服务,只能查询到数字资料的融合服务方式,就难以满足用户的综合利用需求,也不能充分利用移动LAM融合服务信息产品得到全面和实际需要的信息。
[1]Allen N,Bishoff L.Collaborative digitization:Libraries and museums working together[J].Advances in librarianship,2002(26).
[2]MLA.Our vision[EB/OL].http://www.Mla.gov.uk/about/our vision.
[3]李农.欧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馆际合作趋势[J].图书馆杂志,2008(8).
[4]About Us[EB/OL].http://www.Collections canada.gc.ca/about-us/index-e.html.
[5]肖德玉.创建一个公共的文化空间——欧洲数字图书馆项目[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9).
[6]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作趋势[R].美国,2008.
[7]Hamma K.Standards,Standards.What's new Europes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Heritage in a Digital World[EB/OL].http://www.eudico.de/download/vortraege/hamma_berlin.pdf.
[8]Shipman F M,Furuta R,Brenner D.Guided paths through web-based collections:Design, experiences, and adapt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51(3):260-272.
[9]Libraries and Archives Canada[EB/OL].http:// www.Baclac.gc.ca/eng/Pages/home.aspx.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11]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0-22.
[12]候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47-5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研究”(编号:10&ZD134)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虞志坚)
郎宇洁,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周庆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G252
A
1005-9652(2017)05-0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