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刘悦 张召才
商业航天发展热潮不减 ,初创企业融资再创新高
● 文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刘悦 张召才
2017年8月,美国航天咨询机构Bryce公司发布第二版《初创航天报告》(Start-Up Space)。报告研究了以商业投资为背景的航天初创企业发展概况,涵盖21世纪以来成立的从事各类航天产品研制和服务的创业企业,从投融资的角度揭示全球商业航天的发展趋势。本文对报告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近几年初创航天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做出了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初创航天企业共吸引各类投资166亿美元,并呈加速发展态势,2/3的投资发生在2012—2016年(表1)。从投资类型来看,风险投资占据较大比例,合计贡献45亿美元。投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主要有3项,分别是:2000年以来杰夫·贝佐斯个人向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持续投资合计超过10亿美元;2015年谷歌(Google)和富达投资(Fidelity)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投资10亿美元;2016年软银公司(Softbank)联合其他投资者向一网公司(OneWeb)投资12亿美元。
表1 2000—2016年全球初创航天企业所获得的各类投资金额 亿美元
2016年商业资本对初创航天企业的投资总额持续增长,年投资金额达到历史顶峰。在2015年历史性地突破28亿美元之后,2016年投资者对于初创航天投资“热情不减”,增至28.322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虽然2016年投资数量有所下滑,但单笔投资金额却上涨了50%,从2015年单笔投资平均3800万美元增至平均5700万美元,反映出投资者对于具有广阔前景的航天项目的支持力度和投资愿望。
在大量商业资金的支持下,初创航天企业迅猛发展。从发展数量看,新成立的初创航天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00—2016年,全球共有约140家初创航天企业在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支持下成立,并于近5年开始呈加速发展态势,从2000年左右年均成立2~3家初创企业,增至近5年年均成立17家初创企业(图1)。从发展体量看,初创航天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巨头”,如SpaceX公司已成为世界航天发射市场的重要力量,未来有潜力成为行业“新贵”的公司还包括行星公司(Planet)、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和一网公司(OneWeb)等。
资本大量流入加速了航天企业并购重组,特别是针对初创航天企业的收购,有超过80%的收购行为发生在2012—2016年,加速了航天产业内部深度整合,例如:2016年传统卫星运营商欧洲卫星公司(SES)以7.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新兴卫星运营商“另外三十亿人”网络公司(O3b Networks),提升系统服务能力。此外,并购也促进了行业外部资源的相互融合,例如:2015年苹果公司(Apple)以2500万美元收购卫星地图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公司“地图视觉”(Mapsense);2014年Google以4.78亿美元收购小卫星运营商“特拉贝拉”(Terra Bella);此外,2015年“优步”(Uber)公司还收购了地图和搜索创业公司deCartta等,推动了航天产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互联网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从投资对象来看,由于航天项目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所需资金体量巨大、投入回报周期很长,因此,在传统大卫星制造领域鲜有初创航天企业出现,近几年获得资本支持的初创航天企业主要集中在卫星通信服务、卫星遥感服务、空间资源利用等领域。从具体业务来看,卫星通信领域主要集中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建设和服务;卫星遥感领域主要集中在小卫星星座建设和高重访卫星图像和视频提供;空间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小行星采矿、空间站试验等。
与21世纪初SpaceX和Blue Origin的发展模式不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近年来更多的商业资本选择的是“重服务、轻资产”的卫星服务提供商,特别是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卫星大数据融合服务的下游服务提供商,即便是提出要发展空间大型星座的企业也致力于通过空间系统获得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开拓细分用户市场。
从初创航天企业的地理位置来看,新兴初创航天企业大多将总部设在美国,欧洲咨询公司2016年评出的最具发展前景的20家初创航天企业当中,有19家公司来自美国,另外1家在美国设有分支机构。这跟美国长期以来重视航天商业化发展,具有完备的商业航天法律法规,开放的航天基础设施,完善的投资环境,全球顶尖的教育和技术研发机构,成熟的技术转让和专利体系,丰富的商业资本渠道和来源都是分不开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作为大客户、技术孵化器、天使投资者、基础设施提供者为美国初创航天企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
从21世纪以来初创航天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航天作为一个原本“小众”的政府服务型和公共基础型行业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嗅觉最灵敏”、“思维最活跃”的商业风险资本的关注,航天系统的成本下降,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投资者将其比作下一个具备“互联网”发展规模的朝阳产业。国外传统卫星制造企业对初创航天企业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力图通过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将新兴领域的专业人员、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带入传统卫星设计之中,从而持续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例如,空客公司与OneWeb合作开展互联网星座研制;空客、泰雷兹(TAS)等多家传统制造商成立了投资基金,支持初创航天企业发展,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及早布局,占据发展先机。
从风险投资重点对象变化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商业资本主要为全球性的卫星运营商提供空间系统融资帮助,例如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和铱星公司(Iridium)等;21世纪初,商业资本热衷投资运载,如SpaceX、Blue Origin等;2012年以来,涌现了一批专注于卫星应用与服务的初创企业,通过对卫星地图、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等卫星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产品进行分析、再加工,面向用户提供深度服务创造价值。传统企业将卫星看作是核心能力,初创企业则将卫星视为实现核心能力的媒介,将更多资源集聚于数据产品和服务。
初创航天与传统航天不是对立的,二者融合发展,互为促进。传统航天企业“重生产”,将技术升级作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基础设施及行业经验,但在市场需求分析、供应链管理、按需生产等方面却有所不足。初创航天企业大量引入互联网思维,“轻资产而重服务”,拥有海量用户数据,擅长分析用户需求。二者融合之后,传统企业可以借助初创企业掌握的行业大数据和对服务市场的理解,将其应用到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初创企业也可以从传统企业获得所需的技术、资源和经验,实现共赢。2017年Intelsat与OneWeb的合并虽未最终成功,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企业和初创企业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高景一号卫星影像图
本幅影像由高景一号(SuperView-1)卫星于2017年2月13日拍摄。全色分辨率0.5m。影像清晰度高、色彩分明、地面细节清晰可见。影像的中央是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的主体育场,2000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黄龙体育中心位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著名的黄龙洞风景区旁,北临天目山路,南至曙光路,西起玉古路,东至黄龙路,占地面积800余亩,是浙江省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体育设施,其主体育场已成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