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潘梦露
新闻导入
2017年9月开学之际,《海口日报》的记者就“同桌”话题采访一位老教师时了解到,曾有家长一学期内要求老师给自家儿子换了7个同桌。结果孩子办生日聚会时竟无人参加,儿子埋怨都是妈妈给自己乱换同桌,导致交不到朋友。
这个例子可能有些过于极端,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的同桌能是“好学生”,以期共同进步或“能带带自己的孩子”。有家长明确表示:“青少年时期,择友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不无道理。”但也有不少家长觉得,让孩子自己选择同桌,处理好和同桌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明辨善恶。
和谁做同桌应该由家长来决定吗?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校园生活,是否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你怎样看待家长干涉孩子的同桌?
媒体热评
《楚天金报》:孩子成绩下滑,家长应该理性对待,及时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怪罪孩子和谁交朋友。家长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孩子在学校和不同个性的同学交朋友,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会和各种人打交道,对孩子的交往能力发展有很大帮助。其次,孩子还小,可塑性很强,现在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以后成绩就不好,也不代表长大后就无所作为。
《海口日报》:关于家长对同桌的“高要求”,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房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家长希望孩子和优秀学生做同桌的要求很正常。但从深层看,这是个以什么为标准来看待人的问题。而大人的眼光往往影响孩子的思维,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特别是长大后看待社会也会产生偏见。家长应对孩子的同桌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并引导孩子汲取别人的长处。个人的美有很多种,不但学习成绩好是美的、乐于助人也是美的、自理能力强还是美的……同桌之间的最好状态莫过于相互促进。”
腾讯网:很多时候,家长忽视了一个问题:学校是个小社会。孩子进学校的目的,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而怎么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也是孩子必修的功课。毕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做家长的,你能一辈子跟随他,并替他过滤掉周围那些不好相处的人吗?孩子未来要适应社会,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各种人际关系,大家可以看看身边的一些成功人士,他们一定是有人缘,懂协调,知道得失轻重,懂得交际艺术的。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同,会交往的孩子往往能与不同个性的人和谐相处,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
師生论坛
老师:提起“同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从幼儿园到现在,每个人都有过无数任朝夕相处的同桌。也许你曾经和同桌画过“三八线”,也许你的同桌也曾在课堂上为你的打瞌睡做过掩护,也可能你曾和某任同桌水火不容甚至从未有过交流。你以为这只是属于你的校园生活,但事实上,很多时候父母比你更在意你的同桌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不,近日,一则“家长一学期要求给孩子换7个同桌”的新闻占据了我们的视野。那么,关于“家长是否该干涉孩子挑选同桌”这一问题,你怎么看?
黄蓉:首先,我想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谈谈,“同桌”在学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作为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同桌的确会给我带来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无论同桌是怎样的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都会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毕竟同桌可以一起干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有趣的同桌来给繁重的学业滴入几滴彩色墨水,校园生活将会是多么乏味啊!
蒋怡然:黄蓉同学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同桌”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显而易见的,就像《海口日报》中提到的案例一样,如果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选择同桌的自由,就极有可能造成新闻中的后果:孩子因为频繁更换同桌而难以与同学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对于孩子来说,在班集体中的“被孤立感”是很可怕的,尤其是身心尚处在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没有朋友”可能会让人感到崩溃。所以,我认为家长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孩子和谁做同桌,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和每一个同学成为朋友,相信孩子能处理好摆到面前的“人际关系”。
老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也让我们了解了“同桌”这个概念含义。确实,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下,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学生时代,同桌情谊是校园生活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有另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不被他人影响,只是和同桌“做朋友”,却不被同桌“带跑”?这可能也是很多家长忍不住想要干涉孩子和谁做同桌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陈畅宇:我认同主持人的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古语能流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每天和你朝夕相处的人,当然会对你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会从学习到生活,延续到方方面面。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一个好学生的身边受到积极的影响?而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通常不能体会到这点的重要性,所以在选择同桌时,很可能只关注是否与自己“志同道合”。在这样的客观事实下,家长适当干涉孩子对同桌的选择,我认为是利大于弊的。
王陵南:我倒是觉得,与其操心孩子是否会被同桌“带跑”,倒不如先教会孩子如何跟不同的人相处,并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牢牢记住自己的为人处世之本。事实上,校园生活因为有着许许多多老师的辛勤工作,已经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纯净的环境了。如果孩子在这样简单的环境中都难以做到不被“污染”,那么当他们进入社会时,又该如何安身立命?家长需要知道,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被圈出的“无菌环境”中,既然总会有走入社会的一天,那不如先让孩子在校园中学会和每一个个性迥异的人相处,在相处过程中努力发现不同人身上的闪光点。
老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十分精彩。在观点的碰撞中,我们能体会到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盼和拳拳关爱,也总结出了“和谁做同桌”这一问题上家长的干涉度。其实大可不必给孩子划定圈子,限制孩子的交友范围,因为并不是成绩不好的同学身上就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家长应该学会与孩子共同发掘每一任同桌身上的优点,引导和鼓励孩子多角度地评价他人,从而更好地尊重他人以及与他人相处。
既然“近朱者赤”,那么也可以教育孩子努力做好“朱”的角色,给同桌做一个好的示范,以求共同进步。这些教育方法比家长简单粗暴地要求老师“换同桌”,更加能够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助其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