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8个记者节之际,我也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没有在家休息,而是兴高采烈地行走在采访的路上,因为我是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我们新闻媒体人不变的信念和追求。
今天,我这名记者,我确想好好写写我自己,也让我这名记者当一回事件的主角,大大方方地在报刊上亮亮相,让大家为我呐喊助威,也让大家为我这个记者朋友而自豪。
如果从1985年我在西藏武警部队,被《西藏青年报》聘为特约记者算起至今,我已在这个“无冕之王”的行业里打拚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中,我深深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十四个字的真切内涵。
在32年里,我数不清多少次深入农村、部队、学校、工厂、机关事业单位采访,数不清多少次的采访回来以后,饭都顾不上吃,连夜赶稿……32年的记者生涯,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新闻稿件之中。
2014年12月底,我了解到一个2岁就失去了左腿,长大后他总是拄着拐杖,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的乡村赤脚医生陈永根,在大山里坚持了36年,行走18万里出诊路的动人事迹后。由于不通公路,我徒步翻山越岭,几经周折,终于采写出《陈永根:坚守大山为村民》、《有了大家,也便有了家》、《36年坚守大山服务村民的独腿村医陈永根》的长篇通讯,分别刊发在《中国中医药报》、《西南视线》等5家报刊和网络上,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全川掀起了向陈永根学习的热潮,最终陈永根被评为“最美村医”,“成都好人”等奖项。其左脚也被有关部门免费安装上假肢。后来,陈永跟打来电话对我说:“谢谢您!姚记者”。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一名记者的荣幸。
说实在的,为了将新闻及时呈现,我也常常为了拟好一个标题,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选题,苦思冥想,反复琢磨,不知不觉巳到了夜深人静,甚至巳是第二天清晨。但作为一名复员军人,一名共产党员,我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份职业,虽然辛苦,但我依然为此“痴狂”。
因为做新闻记者,让我收获了很多——见证了历史的发生,推动了事件的改变,挖掘了鲜活的人物,反映了市民的心声,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感动……
2017年9月,我获知一个75岁老农,自己出钱办养老院的新闻线索后,连夜踏上了采访的路程,通过挖掘,最终写出了《古稀老人37年的爱》、《75岁老农30多年扶弱济贫,温暖老人心》及《孝行天下:他用行动证明大爱》等长篇通讯,分别刊发在《四川工人日报》、《晚霞报》等7家报刊上,受到了读者好评和点赞,真正启到了:让爱,孝行天下。文章见报后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又一次地让我感受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肩上的责任。
32年,那里有疾苦,那里就有我的话语;那里有欢乐,那里就有我的快乐;摒弃丑恶,我的天职是不留情面,褒扬善美,我的义务是不舍昼夜。
2000年,一个小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父母视他为掌上明珠,然而,在他出生几个月后,就被医院确诊为羊儿风和脑瘫,终身瘫痪。医生和亲属都劝他妈妈,放弃对他的治疗,重新生一个健康的宝宝,然而,原本瘦弱的妈妈王玉芬,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坚强而温柔地对襁中的儿子许下了一个母亲的誓言,不抛弃,不放弃。10多年来,王玉芬仍然悉心地照料着儿子。为此,我先后写出《不抛弃,不放弃》、《母亲托起脑瘫儿子的希望》、《最美妈妈王玉芬》的长篇通讯,先后被《精神文明报》、《四川工人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2015年,王玉芬被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评选为“优秀市民”,2016年6月,王玉芬被评选为“成都市6月好人奖”。
从事记者工作32来年来,采访了不少好人好事。用镜头和笔将这些故事采集,最终跃然纸上,见诸报端,把好听好看的故事讲给读者,这是我的荣幸,也更是我的责任。
从事记者工作32年来,我先后背坏了28个采访包,记满了96个采访本。也先后获得“优秀记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誉称号,并先后加入了作协,更庆幸的是出版了散文集《勿忘我》、诗歌集《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爱》、散文诗集《秋光里的风筝》、长篇报告文学集《时代足迹》;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我做记者所分不开的。
我庆幸,因为我是一个真实的记录者。
编辑点评:
编罢姚洪双的散文《我庆幸,因为我是记者》,让我对此文的作者产生油然而生的敬意!“从事记者工作32年来,我先后背坏了28个采访包,记满了96个采访本。也先后获得“优秀记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誉称号……。”姚洪双用32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从事新闻工作,可谓爱岗敬业,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我记得著名报人穆青说过:“你们不仅要刻苦学习业务知识,要注意树立一种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終生的思想,培养一种脚踏实地敢于吃苦的工作作风。年轻人出名心切是好事,但‘名不是想出来的,它来自勤奋刻苦。没有用辛勤的汗水去为人民好好干些事情,人民足不会枉而易举地送你什么荣耀和评价。”作者根据自己从事新闻工作32年,向我们娓娓地叙述了自己从业的经历、感悟,给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的故事。文字清新,朴实,饱含真情,不乏励志意义。
作者单位
《川菜》杂志社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