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涛
眼神
——张翔洲国画《卖炭翁》赏析
●孙 涛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题
十二生肖
卖炭翁140x70cm 纸本设色 2017年
樵 担 68×68cm
赏菊养生图
青年画家张翔洲的新作《卖炭翁》,构勒出一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烧炭老人,在“夜来城外一尺雪”后,迎着寒风和依旧飘舞的雪花,“晓驾炭车辗冰辙”,来到了皇城门外,静静等候着城门开启,进城赶市。为解困顿的生活之忧,老人期盼着能将一车炭卖个好价钱,以此换来“身上衣裳口中食”。天气虽然寒冷,但老人却只能停下拉炭的牛车,立于路边的雪中,正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在老人的那双眼睛中,含着的,是一种期盼和无奈的眼神。张翔洲画出了这种眼神,无需穿越回唐代去寻找这种眼神,面对种种生活重压而求生的底层百姓,从古至今,从未断层,他们的这种眼神,古今相同。
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两市,这种繁华的市场,左拾遗白居易一定是十分熟悉的。而宫中宦官强购货物,其情其景,白居易也一定耳闻目睹过。他是现实主义的大诗人,《卖炭翁》这首不朽诗篇,便给后世留下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凡艺术创作,都是一种主体和客体交融的过程,当卖炭翁这位客体,进入诗人的视野时,作为创作的主体,诗人只要有忠于现实的描写,便是创作的一种成功。文学如此,绘画也是如此。张翔洲这幅画成功的关键,不是笔墨和线条,那只是创作的技法,能画出卖炭翁无奈和期盼的眼神,则是画家用对当代人的一种观察,描写出古人的神韵了。
张翔洲创作过许多人物画,他说,成功的画作,总是笔下的人物形象,在牵着他的画笔走,这就是他成功的作品中,人物独具个性的原因。凡艺术,形式不同,规律却是相同的。
在艺术创作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刘勰在其传世之作《文心雕龙》中,早有论述。“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这两句话,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说尽了,也说透了。心,即指创作者这个主体,物,则指被主体关注的自然物象。艺术创作中,主体不能用主观随意性,去强加于客体或力图去改变客体,而客体,也只有在得到主体的关注和认知后,才能进入主体的心灵,从而达到艺术创作中,内心与外境的交融。古今中外,凡成功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还以白居易为例,他本在朝中为官,如果要跻身朝野上下颂圣文化的队伍,那是很容易的事情。皇恩浩荡,盛世太平,阿谀之词生怕少,粉誉之作不嫌多,岂能去关注一位卖炭翁的遭遇?即便在早市上遇见了一位卖炭翁,怕也不会因此“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产生创作冲动,为后人留下《卖炭翁》这首千古绝唱的。
今人翔洲笔下,画出了古人眼中那种无奈和期盼的眼神。他还应该再画一幅《卖炭翁》,去描写另一种眼神。当城门开启,卖炭翁来到市场,“牛困人饥日已高”之时,碰上宫中宦官来市上采买,将一车炭强夺而去,给卖炭翁留下的报酬,仅仅是“半匹红纱一丈绫”。风停了,雪住了,在威严的宫门前,卖炭翁的手臂上,搭着那半匹红纱一丈绫,老汉的眼中,已不再是那种无奈和期盼的眼神了,痛苦和愤怒,正如火般地从两眼中喷射出来。
张翔洲
山西省青联委员
太原市政协委员
太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山西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
山西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山西省中国学会工笔画艺委会主任
山西省收藏家协会艺术顾问
民盟中央美术院山西分院顾问
晋泉书画院院长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中国国学院文艺创作研究员
2012年由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授予:“优秀艺术家”称号
2014年由中共太原市委和太原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五批太原市青年学科带头人(龙城之星)
2016年获韩国文化交流奖项《中韩美术贡献奖》
作品多次参加省及全国国际画展,入编百余部画册辞书,许多作品被中外友人和艺术机构收藏。壬辰年发行了“龙的传说”个性化邮票,《勤学图》被日本邮便发行为邮票,工笔画 《美猴王大闹天宫》发行邮票图卡,国画《仁者寿》、《读书》入展2017年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世博会“丝绸之路”书画艺术作品展,在世博会中国馆展出,被授予 “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大使。五台山寿宁寺设有“张翔洲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