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竞
摘要:在背跃式跳高项目中最容易受伤的是起跳脚踝关节内侧副韧带,为了避免损伤,保障运动员的全面系统学习和训练,本文根据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特点进行分析,对在背越式跳高项目中踝关节损伤的预防与容易出现的运动损伤康复治疗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跳高;踝伤;预防;运动康复
近年来,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迅速,田径项目中的跳高是体能类项目中的技能项目。当前背越式跳高项目技术是朝着以速度为核心的发展趋势走向。快速助跑和起跳是该项目的核心技术,较大负荷的速度训练极具重要性,但同时也要求运动员的起跳脚的踝关节具备承受巨大负荷冲击力的起跳能力,因此,踝关节非常容易出现损伤现象。为保证跳高运动员适应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的专门化、系统化的专项训练,通过跳高生物力学技术分析,对跳高项目训练过程中损伤的预防与运动康复治疗的高度重视,对于减少和避免损伤,加快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是至关重要的。
一、根据背越式跳高踝关节受伤的生物力学特点对损伤原因分析
(一)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的力学与损伤分析
背越式跳高中起跳前的助跑是弧线跑进,跑进时产生了一个向心加速度,于是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倾斜角度的大小由弧线半径及助跑速度决定。当起跳腿踏上起跳点时,身体大约需内倾27。才能平衡地进行起跳,由于身体内倾,降低了身体重心的高度,运动员就可以在膝关节弯曲较小的情况下得到较大的起跳工作距离,并缩短了起跳时间,加快了起跳速度。根据这个特点,起跳时对踝关节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在起跳时,腿部要承受大约300公斤左右的力量,这些力虽然不是全部作用在内侧副韧带上,但为了维持踝关节的稳定而不外翻变形,此时韧带必须有足够的抗拉力,否则就容易受伤。
(二)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力学与损伤分析
当身体处于内倾,而起跳是处于全足掌落地时,内踝处形成了外翻角。由于胫骨下关节面寬度约3厘米,在外翻27。角时该韧带要伸长1.36厘米,而该韧带在极度紧张时伸长其原长度的5%,所以,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起跳足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承受的负荷很大,极易被拉伤。
二、背越式跳高造成踝关节损伤的训练因素分析
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如果忽视对踝关节的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单一地采用发展大肌群的杠铃训练和弹跳训,这样的训练虽在高速状态下进行,对发展大肌群有效,但是,对于踝关节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同步使得踝关节力量得到全面提高。专项技术训练过密,局部负担过重造成踝关节内侧韧带疲劳性损伤。
起跳脚的起跳点落地技术不正确也容易造成踝关节损伤。足落在起跳点时,足尖外翻,使足尖的纵轴偏离了该点的切线方向,造成了足落地前,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拉紧,在落地之后的起跳蹬地中,都容易造成该韧带受到损伤。起跳后,起跳足落地瞬间,足尖单纯外翻动作,使得内侧副韧带处于拉紧状态,造成落地时损伤。助跑点错乱,造成起跳点错误,勉强起跳造成起跳时冲击力太大,用力错误造成脚踝损伤。
此外,在冲击新的高度或者紧张比赛的时候,或者场地条件差,下雨地滑,也常常使踝关节发生突发性挫伤。当伤或病初愈,由于恢复训练过于急,也会造成踝关节损伤。研究发现,那些以前有过踝部受伤的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危险因素相对增加,通过单侧腿的平衡能力测试,可以发现他们受伤踝的平衡本体感下降,使得踝关节扭伤的危险性提高了,也包含了旧伤复发的可能性。
三、跳高项目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踝关节损伤的预防
科学地安排好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不使运动员在极度疲劳下进行技术训练和大强度的跳跃练习,出现疲劳及时减量。
重视准备活动,养成快速、充分、积极、有效的热身运动习惯,使全身状态能够全面动员在同一水平线上。
合理地搭配进行技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不使专项训练过密,局部负担过大。不同年度区间的训练阶段,因为任务不同,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的比例需要恰当调整比例。
抓好跳高各个环节的基本技术训练,建立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特别是起跳腿放腿技术。在基础训练阶段,大约10~12岁开始进入系统专业训练,此时经过了包括基本技术、基本素质和基本心理能力的基础阶段的严格训练,在这个阶段,对于正确技术动力定型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对踝关节周围韧带,尤其是内侧副韧带的力量和柔韧训练。经常安排一些加强踝关节小肌群的练习。例如:负重或徒手的沙坑踝跳,提踵,负杠铃足尖走,负杠铃足尖落地弓箭步跳,负杠铃直腿踝跳、负杠铃蹬踝等训练手段,加强下肢关节的系统刚度。
做一些带负荷或徒手的足踝内翻外翻的练习,加强足踝周围的柔韧性,这些练习必须长期耐心、细心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同时,全身的柔韧训练也应同时配合进行,以帮助身体的协调能力。
对伤病初愈的运动员,应不急于投入系统训练,必须进行合理的恢复训练。现代竞技体育的恢复训练,即对于患处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同时,要保障完好的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不下降。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以便从容应对紧张的比赛和新高度的冲击。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各不相同,不同年龄,不同竞技水平的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现象也不一样,因此,要在心理品质培养的时候,注意区别对待。特别是跳高项目,属于跳跃障碍物的运动,冲击新的高度的时候,对于运动员是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因此,可以多采用意念训练,让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已经形成的运动表像进行训练,培养注意力高度集中冲击新高度的能力,适应新高度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在实践中,进行现实状态高度冲击的时候,运动员有很好的心理承受力。同时,恰当地采用动机激励,加强取胜意识。
良好的管理是组织训练过程的保障,教育运动员遵守训练纪律,激励运动员内在积极性,养成认真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让运动员在进行训练的任何过程可以身心合一,精神高度集中进行每节训练课,从而避免损伤。endprint
加强严格的医务监督,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准确地判断负荷的适宜度及恢复程度,通过科学的数据指标,进行客观的评价反馈,形成良好的训练控制系统。高度重视训练后的放松恢复工作,积极采用运动性积极恢复和医学物理治疗恢复,帮助运动员迅速消除疲劳。现代运动训练对于负荷和恢复的协调效应是同时进行,而不是待负荷后,运动员已经疲劳后才考虑恢复问题,应该在计划整体设计前,就已经充分考虑恢复环节。
四、踝关节损伤后的运动康复功能训练
踝关节损伤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适应性的恢复。此时的踝关节结构较前松驰,反应较迟钝,当用物理疗法进行消肿处理,并适当抬高患肢;待肿痛减轻后,应当及早活动下肢,扶拐下地行走,并继续进行按摩、理疗等治疗,及早恢复其功能。踝关节受伤后1至2周可进行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练习。根据受伤的情况和恢复情况,轻伤1周后可逐步参加康复训练,以避免防止受损部位出现肌腱粘连,导致功能下降;如果踝部损伤是劳损加上重伤等严重情况,例如韧带断裂等,则需要三个月以上时间康复。
进行有效的渐进性功能康复对于受伤的踝部来说,运动能力康复对于运动表现力的提高,是整个恢复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治疗康复手段之一。当踝部的肿胀和渗出开始得到控制后,可以实现屈伸,这个时候可以开始进行一些康复运动。例如:在跑道表面柔软、光滑和水平的地面开始缓慢地开始慢跑,跑的时间每天逐步增加,也可快走和慢跑交替;做一些和项目相关技术动作的姿势训练,静力和慢速动态交替;做一些患脚抬脚跟的动作练习,动作次数和动作速度,每天渐进增加;平衡板的訓练对于增加踝关节本体控制能力有一定作用,对改善踝关节部位神经控制不足有一定帮助。
康复运动过程中,如果导致过分疼痛,则不能进行下一环节;康复运动过后,冰敷相关部位,避免造成局部充血;在康复运动的时候,对于患部进行支持性固定,可以用弹性绷带或弹性护踝。
康复功能训练必须配合物理治疗。例如:理疗、按摩、针灸、艾灸、中药热敷等。踝关节损伤后,容易出现损伤部位残余的肿胀和硬块,通过中医推拿疗法,按摩踝部损伤的周围和损伤的局部,配合中草药的熏洗等,达到清热消肿,舒筋活血。配合红外线照射,起到消炎,促进再生作用。
五、小结
通过科学系统的,不间断的训练,注重训练过程中的预防与康复治疗相结合,保持并提升身体能力平台,才可以保证完成教学和系统的训练,延长运动寿命,挖掘人体的运动能力,保证比赛任务的胜利完成。
要避免背越式跳高中踝关节损伤,就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遵循科学的教学训练原则,注意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的区别对待原则,以及师生的密切配合。
必须高度重视正确的专项技术掌握,运动技术应该具备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高度重视身体整体运动链肌肉力量的全面训练,特别是重视肌肉弹性与弹跳力的发展,强调速度力量与跳跃动作形式的有机结合。
从小注重协调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素质训练比重,特别在专项训练的13岁到18岁期间的训练,负荷恰当合理,尽可能避免踝关节及各运动器官系统的劳损,使18岁开始进入专项保持阶段的运动员,依然可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前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