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严力
二十年前,那个不眠之夜永铭史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於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从此这颗“东方之珠”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二十年来,香港特区民众以勤奋、智慧与创造力,书写了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新篇章,创造了新的业绩和辉煌。
在此,本刊推出香港回归20周年特别报道,倾听港人讲述香港新故事,感受奉献者们别样的心路历程。
前 言
陈勇,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铜紫荆星章获得者、太平绅士、註册社工。从一名普通的社工到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他靠的是一份对社区工作的热忱、浓浓的家国情怀以及对香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认为,青年人应该发挥担当力、公信力、影响力及正能量,这也是促使他将服务做成事业的动力。
他呼籲借助国家和香港特区政府的能力让香港青年走出去,增长见闻、拓展视野,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认识世界,亦更认识祖国。他相信:从宏观上来,结合“一带一路”这一国际版的改革开放政策,及“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百年难遇的大机遇,再加上香港近百多年来积累的各种雄厚资本,香港的未来一定会非常令人期待。
陈勇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铜紫荆星章获得者、太平绅士、註册社工、北区区议会议员(2008-2015)、大屿山发展諮询委员会委员、香港义工联盟执委会副主席、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常董、香港农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星火基金会社区发展顾问、新界社团联会社会服务基金执行董事、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董事会董事暨名誉会长、新界各界庆委会执行副主席、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董、香港海南社团总会名誉顾问、深圳罗湖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香港城市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成员、仁济乐在家有限公司董事(社会企业)。
(下文中,陈勇先生简称“陈”,今日华人简称“今”)
“香港的未来一定会非常令人期待”
今:四季更迭,时光荏苒。香港回归祖国转眼间已20年,在这20年内,您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香港?又是如何看待香港的未来前景?
陈:讲到香港,要追溯到鸦片战爭时期,假如将那时的香港与现时的香港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就能清晰地看到香港回归前後的历史意义。一百多年前,香港就像是从祖国母亲身边被人抱走的孩子,寄人篱下,痛苦刻骨铭心。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开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久离家门的孩子又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遊子终於回来,全世界华人欢欣鼓舞,因为回归的不止是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洗刷了过往百年的耻辱,對全球炎黄子孙的意义重大。
当然,我们也看到,回归後的香港社会因种种原因而变得十分复杂,多种力量在这里交集、比拼,甚至对抗,所以如何令得七百万人心回归,如何更好地、圆满地践行“一国两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回观历史,一、在我国浩瀚的五千年历史中,中华民族在绝大部分时间是领先的,少数时间被人欺压,一度到了将要亡族亡种的境况,但现在我们仍旧往前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二、与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虽说我们仍落後於一些国家,但我们发展的速度、聪明才智的激发、民族自信心的逐渐增强等,意味着我们在不断地改变;三、我们用三十多年时间赶上了一些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成果。就内地与香港相比,以往内地看香港的任何东西都先进,而现如今,不是香港落後,而是内地发展得太快。正因为如此,以往“俯视”我们的国家也慢慢地开始换了“平视”的角度。
在践行“一国两制”之时,我们也能发现两种制度相比之下各有优点,我们要把各方面的优势集中起来发展,取长补短,攜手发展,共同进步。
但总的来说,香港的未来一定会非常令人期待,我们相信最终的前景一定是美好的。
“一带一路”是国际版的改革开放政策,“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百年难遇的机遇
今:回归以来,香港几度遭遇到危机、困境,每一次挑战,香港同胞都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在新的国际大环境之下,如今的香港面临着怎样的机遇,您认为香港同胞该如何把握当前的机遇呢?
陈:一些人鼓吹香港失去了很多优势,实则不然。近年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就是香港最大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更是百年难遇的良机。
首先,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香港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香港是中国最国际化的一个城市,拥有“一国”之利、“两制”之便,这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应更好地顺应国家所需,发挥香港所长。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背後意味着巨额的投资,而资本的汇集和投放需要一个可为其运作提供法律、金融、结算、人才、文化等各方面支持的专业平台。香港是资本天然的孵化器,充分利用专业能力和国际经验,无疑会强化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随着各方面条件日趋成熟,未来将打造成“一小时生活圈”等。在这些优秀条件下,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未来发展不可错过的新机遇。
其次,早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港商就大胆进入内地投资,大部分坚持下来的人都赚得盆满钵满。而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就相当於国际版的“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华南扩充版的“改革开放”,有见於此,很多有才能、有远见的香港同胞已开始走出去,去做“敢於吃螃蟹的第一人”,在民间开始先行先试,而有一部分人还在观望。因而,我建议国家以及香港新一届特区政府应大力、优先地去支持那些愿意尝试的同胞,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顺利开拓事业,给观望者树立一个榜样,同时与观望者继续解释並带领他们多去参观考察,届时将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清和看懂形势,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endprint
资助香港青年走出去,做“民间外交家”和“超级联繫人”
今: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主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特别是在当下,您认为应如何帮助香港青年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並融入国家的发展当中?
陈:记得我的一位前辈曾说过十二个字:扎根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这是我们那一辈人的认知。然而,香港被“抢”走了一百多年,以至於一些香港青年同胞接受西方教育,喜欢西餐多过中餐。不过,在如今的西贡,随着外国人对中医的了解加深,相信中医多过西医。
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年在国民教育推广时,一位老师曾在展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了解是爱的开始。由於绝大部分香港青年对祖国的认识不深,无从说爱。所以,我建议香港青年能多去了解香港的近代史,亦多去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近代史,特别是他们的执政党历史,或者可以出国体验,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身体去看、听和感受,而非完全不了解就听从别人抹黑,盲目地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在有了一定了解後,再从感性、理性双重地听从内心去选择、相信、维护和热爱。
另一方面,我们港区人大代表也提议,由於香港的大学学位远远不夠,然而面对世界性、开放性的经济体,不管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未来的香港必定需要更多的人才储备。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亦提出要关注青年的学业,有效运用优质教育措施。放眼望去,我们建议:凡是二十九岁以下的香港青年可去内地任何一所大学,或“一带一路”沿线任何一个国家修读一个学士或硕士学位,这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香港一些中低层家庭子弟没有这个经济条件去留学,所以建议由特区政府资助,让“钱跟人走”,下撥一笔资金,让想读大学而选不到自己喜欢的科目的香港青年走出去,令我们的大专教育扩展到全世界。
在为期四年的学习当中,可以让这些香港青年在就读国或地区了解和学习语言、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慢慢地建立各种网络,从而令到每一位香港青年都能成为香港的“民间外交家”或“超级联络人”,在将来成为吸引内地或海外资金到当地投资的人力、智力的合夥人。另外,我们在鼓励青年人张开怀抱时,对青年人也应抱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尝试去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也可能是我们思想上的短板。
兴趣、职业、事业三位一体,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今:众所周知,您关注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公务十分繁忙,您有後悔过选择这份工作吗?
陈: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最幸福的莫过於做自己喜欢的事。大学时代,我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一如果能找到一份事是你感兴趣的;二如果能将你感兴趣的事变成你的职业並能养家糊口;三如果能将这份职业发展你的事业,为国家民族有所贡献。这三者之间若能同时实现两者便是一种幸福。当我现在越做自己的工作,越发觉得自己生逢其时,越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业。回想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国家面临着国破家亡,而如今,我们的国家正走向富强,因缘际会之下,我能为国家繁荣昌盛出一点力而倍感自豪,也非常享受这份工作。
後 记
在众人的眼中,陈勇先生总是那个身着黑西装、白衬衫,乾净、儒雅的样子。确实是如此,他常面对公众,亦常走进社会基层,认为自己就应该平易,与别人没有距离。正因为能走进民众,从而能听到基层的心声;正因为能与人打成一片,从而能听到多方面的声音。而且,在他的衣服上经常别着一个特殊的徽章——由他们自己设计的一枚鲜红的双旗章,一面是国旗,一面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与众不同的是,旗子都是向上飘,因为向上飘的姿态看起来更具有正能量。某种程度上讲,陈勇先生在香港亦起着传播正能量的旗帜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