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 静 孙凯莉
致知力行,为教育之永恒计
文 | 王 静 孙凯莉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这是我国近代首批官派留学生的临别誓词,是困顿中的国家为求自立而向世界迈进的力证。其后不久的1864年,诞生了北京历史上第一所引进西方现代教育的新兴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的前身——育英学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学校的理想与追求,穿越百年,岿然而立。在教育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二十五中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的教育理念,希冀守望一树花开。
无论是百年前的育英,还是今日生机勃勃的北京二十五中,不曾被历史淹没的是“致知力行”这一文化根基,它一直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致知力行”的校训被镌刻在二十五中的高大影壁上,更印刻在百年育英教师的心中,培育代代学子走上求真、求知的道路。作为一个鲜活的有机体,“致知力行”强调了“知”与“行”的逻辑关系,指明了求知做人的科学方法。“知”是知识,是学校要传递给学生的智力财富。格物致知,是古代学人推崇的一种“探明究竟”的求学境界。“行”即是实践,是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子曰:“力行近乎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标准和境界,可见“力行”之重要。“知行合一”是育英学子的“修行”法门,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至理名言。“致知力行”是二十五中的精神引领,由此衍生出的“文化多元,个性彰显,厚学笃行,仁爱康健”,是二十五中坚持的办学导向。
溯本求源,建校伊始,“知行”二字就被深深地嵌入在学校的骨髓中,带领学生们一路披荆斩棘,使学校成为名冠京都的“佼佼者”。早在二十世纪,育英学校汲取了与欧美现代学校同步的教材、教法,中西合璧,开“素质教育”之先河。学校科学、民主氛围浓郁,所开课程涵盖了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英语等科目,并且已经创建了比较成熟的学生社团,如广播电台、机械研究会、新剧团以及各类球队等等。学校的教育平台是科学的、开放的、多元的,学用结合,发掘学生个人潜质,激发兴趣,锻炼能力,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埋下了做人、求知、报国的种子。1934年,北平市首次设立初高中毕业会考,育英的唐统一、梁炳文分获初中、高中第一,被社会赞誉为“双元”。唐统一后来成为国电磁学的先驱,他说:“我当年参与创办了育英广播电台,还获得了政府的营业执照,电台的骨干分子后来多从事了与‘电’相关的职业,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依然秉承了社团活动丰富的优良传统。1949年,合唱团率先在北京市表演《黄河大合唱》,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其他如管弦乐队、篮球队、航模、无线电、摩托车、跳伞、航海、射击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55年,校足球队获北京市少年足球比赛冠军。1956年,美术组黄传伟同学的作品《登上月球去》,获贝尔格莱德奖第二名。1959届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第八。1958年被北京市评为红旗学校,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1962年,出于极大的政治信任,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的儿子安排在学校就读。1963年,特级教师王维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单独接见……这些成果都在映射着“知行”二字的光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来临,学校在“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办学方针的指导下,积极推动教改。1996年,在北京市率先开展民办公助办学体制改革实验,2009年,根据国家政策回归公办。在北京市率先开设了高中音乐欣赏、高中职业指导、舞蹈、茶艺、“走南闯北”修学等校本课程;每年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创办优质中加英文高中;设立校友班,创建书香校园。
事实表明,二十五中始终走在教育之路的前沿,学校自身的作为就在践行着“致知力行”的理念。在中国大地尚处于教育朦胧状态之时,学校便开始自觉地进行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并高度关注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养成,是真正把“素质教育”一以贯之的教育主体。
“我们学校的校训延续153年,我们坚信,‘致知力行’是一种科学、正确的理念与教育观。而我们的育英精神实质上就是尊重、保护、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做‘成学生之美’的教育。”校长贾春杨如是说。
尊重不同,帮助学生发现闪光点,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是二十五中能够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最基本的价值实现方式。做好每个学生的守护者与引路人,是学校给自己的定位。牢牢抓住“致知力行”的主线,进一步开放办学,是二十五中新的教育命题。“致知力行”四个大字是学校历经岁月的“千淘万漉”而留下的宝藏,在二十五中的校园内,这种精神必然会薪火相传,“知行”的品质也会被二十五中的学子发扬,影响更多的人群,甚至是社会与国家。
>>教研组长会议研究知行课程
>>学画科幻画,展开想象与创新的双翼
>>马泠风的抗癌研究获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桌上栽培课面向全市初中生开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知行”文化而结出的硕果在二十五中举不胜举。学校为国家各个领域培育出的英才不计其数。其中包括:科技界的徐冠华、钱煦等15名院士,政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锡铭、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体育界的中国篮球协会主席牟作云、中国足球协会主席年维泗、棋圣聂卫平,企业界的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文艺界的词坛泰斗庄奴、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歌唱家王洁实、青年作家九夜茴等等。
这些从二十五中走出的精英们就是“知行”文化的代言人,他们的成长与成功是对学校文化最好的诠释。
雕塑大师刘焕章校友说:“我的童年时代家境十分贫寒,但却十分喜爱艺术,尤其是做手工,这样的天赋也为以后的艺术之路铺垫了基础。是育英学校开启了我的雕刻之路。上课的时候,我为了帮一个同学‘赶活儿’,偷偷地在桌子底下刻章,语文老师刘曜昕先生不但没有责备我,还给我介绍了一位雕刻家,教我雕刻。我因此走上了艺术之路。”第六届校友会会长姜昆提到自己在二十五中做学校文艺部部长的日子,称为他今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二十五中,每个学生都会“熠熠闪光”,每个老师都具有伯乐的眼光与智慧。柳传志校友说:“二十五中的老师严谨治学,关爱学生,学校的成长经历为我一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学校的成功从校史上显现,从校友身上折射。以150年校庆为契机,学校通过建设校史馆“知行馆”、举办校史讲座、举办育英大讲堂、走访杰出校友聆听口述历史等方式,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在对前辈的“仰望中”,感知“知行”的无穷魅力,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育人效果。
我们学校的校训延续153年,我们坚信,“致知力行”是一种科学、正确的理念与教育观。而我们的育英精神实质上就是尊重、保护、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做“成学生之美”的教育。
——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校长 贾春杨
2016届杨其方同学在学校弘扬育英精神、鼓励个性发展的氛围中,热心公益,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还担任美术社团团长,向杰出校友钱煦先生赠送了绘画作品。他勤奋刻苦,以高考成绩623分荣获校理科状元,进入北京市前15%的高分行列,他放弃了已经被中央美院录取的机遇,选择参军报国,成为空军航空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籍飞行学员,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2017届高中生张蕊同学酷爱文史,得知育英培养出世界史泰斗齐世荣、史学大家史树青等杰出校友,激发她积极参与到人文创新领域有关学校文物的研究中,荣登北京市翱翔论坛,开设了二十五中首个学生校本课。
贾校长深知,站在较高的历史起点上,乘体制回归后的发展之机,更要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历史积淀下的成功的办学实践鞭策着她携手全体教职工,努力开启新课改的崭新篇章。
教师是学校最可倚仗的中坚力量,是推动教育事业向前迈进的“源头活水”。二十五中的老师们用爱心坚守着教育的誓言。2016届学生李明哲,初三刚上两天,不慎在跑步时跌倒,双膝骨折,需在家治疗半年,他对中考丧失了信心。班主任张岩老师风雨无阻,或打电话,或到家里义务面授,每天如此,点燃了李明哲奋斗的希望。一年后,李明哲拿到了理想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全家特赠送学校锦旗一面。
传统文化赋予修身之德,职业素养赋予育人之智。“笃志博专,殚精极思”是二十五中教师文化构建的共识,要求教师身正为范;倡导“知行”并修,怀揣梦想,做“四有”好教师。学校充分利用东城区“走进骨干教师课堂”活动,为教师提供与名师对话的机会。广泛开展“走出去”的交流活动,先后派百余名教师远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山东、江苏、四川、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名校参观学习。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举行以“薪火相传、为学尊师”为主题的拜师会,90位中青年教师得以跨校拜师。尽可能地让教师参与到各种培训与讲学活动中。
二十五中有市区级骨干教师15人,多人在市区级的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近两年,两人获东城区中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特等奖,4人获首届“京教杯”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学生获得北京市合唱比赛、科技创新大赛、国际摄影比赛一等奖。“语文双课堂教学”“茶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科研课题扎实推进。
课程与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抓手,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双线并行,构建“知行”课程体系与“知行”课堂,是二十五中的重要举措。学校从“致知力行”的文化出发,通过对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专家团队引领,教师全员参与,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知行课程体系,包括“社会探索、科学探索、人文探索、生涯探索”四大模块,百余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以争创杰出校友班励志育人——
初中部争创徐冠华班,学习徐院士作为科技部部长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高中部争创钱煦班,学习钱煦院士谦逊睿智,年近九旬勤奋工作,为人类造福;中加项目争创柳传志班,学习柳传志创立联想,开创了民族企业的辉煌。
>>徐冠华班在中国科技馆交流、合影
>>中加外教向全校动员“希望马拉松”抗癌义跑活动
以系统工程促进健康成长——
积极落实“健康·成长2020”工程。体育运动在二十五中的土壤里可谓是根深蒂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有了“骷髅”健身团,是近代健美教育的先例。如今,健美操队荣获市区大奖。育英篮球队培养了中国篮球协会主席牟作云,今日的篮球队位列北京市前八。滑雪课带来冰雪奥运的憧憬,飞镖课上划出绅士运动的弧线。珍珠球、橄榄球、软式垒球,吸引着学子的热情参与。
以书香育英推动文化传承——
积极落实“文化·传承2030”工程。“二十五中要以育英人的榜样力量为出发点,激励育英学子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在墨香里熏陶涵养,在书海里陶冶情操。”这是贾校长在学校“塘萍读书会”上的发言。作家塘萍校友展开当年在母校图书馆抄录的千首古诗笔记,启发学子们广读博学。学校与商务印书馆联合成立了“育英·涵芬书院”,这个出版《新华字典》的百年文化企业为建设“书香育英”助力。吟咏经典、绘制风筝、剪纸篆刻、书法临摹、文物鉴赏,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文化魅力。
以艺术熏陶浸润生命之花——
文艺是一种风骨,也是一种气质,文艺活动能给人美的体验与感受。几十年前的育英和贝满学校就开始组建起合唱团和管弦乐队,如今的老校友合唱团在舞台上依旧光彩夺目,动人的歌声让人久久回味。学校的年轻一辈也不负众望,初、高中的合唱团员引吭高歌,在北京市的合唱比赛中名列前茅。勾画京剧脸谱,学习制作宫灯,非遗传承落在实处。艺术节会演姜昆亲自主持,军艺专家柴志英校友指挥全场高唱他为学校谱曲的《跟着太阳追着梦》,电力专家兼书法家傅春蘅校友和学生同台书写“致知力行”,初一的班级舞蹈赢得阵阵喝彩。
以校本探究带动科技创新——
作为首批加入国家“航天育种计划”的实验校,二十五中自2014年5月至今,开设了《航天育种》校本课程。还将航天种子分享给对口支援校湖北十堰市郧阳中学的田地里,航天种子开花结果,长势喜人。“桌上栽培”、“单片机智能控制”课程服务于北京市初中学生选课。师生们在科学幻想画、机器人、3D打印等方面获得国家、市区级科技比赛奖项。学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茶文化综合创新专业教室,这里有汉式、日韩式、东南亚式、英式、美式茶文化学习室,学生使用专业设备压制普洱茶饼,制作抹茶冰淇淋,检测茶生化属性。马泠风同学的茶抗癌研究《原癌蛋白MDM2的分离纯化及结晶条件的初步筛选》获第36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展国际化教育——
作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开展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学校”,中加英文高中以“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为项目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志愿精神,坚持开展“温暖太阳村”“希望马拉松义跑”等特色活动。至今已有12届毕业生从该项目毕业。2017年,中加英文高中毕业32人,100%被加拿大、美国等国的优质大学录取。40%的学生被世界排名前80名的国外大学录取。
不忘起点,不改初心。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其效果也是非显性的,它是一种“慢”的艺术。因此,投身教育必须要有非凡的耐心与执着的信念。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在“知行”文化的感召下,毅然奔赴这持久的“战场”,为每个孩子的梦想保驾护航,初中、高中、中加项目毕业生成绩喜人,成为没有示范校称号的优质学校,被北京日报等媒体评为“学生成长最具幸福感的品牌校”。不因现在的成绩而停滞,不因明天的风浪而退缩,务本求实,守正出新,带着育英人的文化自信,在教育征途上,学校始终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