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花结硕果 与时俱进谱新篇
——山西农科院展现农业发展新成果展示科技创新活力
在PE渗水膜发明专利基础上,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发出不同降解速率的PE渗水膜和可完全生物降解的PPC渗水膜。渗水保水性好、厚度薄、强度大、可完全降解或半降解、环保、耐候期适中、亩用量少成本低。渗水地膜波浪型覆盖2MB—1/4机穴播技术机械化程度高、抗旱、节水、省工、高产,高效,适用于谷子、黍类、杂豆、高粱等杂粮和玉米、大豆等作物。2016年省内外示范推广8000公顷,创造了旱地谷子667平方米产600千克的高产典型、667平方米社会经济效益超过6 000元(如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2017年在省内外推广5万多公顷,渗水地膜谷子技术列入省政府精准扶贫重点推广项目,落实3.38万公顷。
山西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研发。将探墒抗旱播种保苗、施肥壮苗、沟垄集水、密植增产等多种抗旱增产农艺措施综合集成,研制出旱地玉米探墒精量播种机,实现了旱地玉米探墒精播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该技术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抗旱生产能力。中度干旱时应用该技术,可实现玉米的苗全、苗齐、苗壮和稳产。适宜在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玉米种植区应用。
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育成。该品种果实发育期130天左右,营养生长期220天左右。平均单果重237克,果皮薄,果肉细嫩、酥脆、多汁,无渣,香甜爽口,果心小,可食率高,品质极上。含可溶性固形物12%~14%,坐果率高,丰产,稳产。8月底9月初成熟,自然通风土窑洞可贮5个月,冷库贮藏9个月,是目前国内外综合性状最佳的中熟、耐贮藏梨优良新品种。适宜华北、西北等地白梨适栽区栽培。
山西省农科院质检所研发。按照国际标准构建国家认可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主持制定 《农药残留试验准则》部颁标准1项,研制《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国家标准60多项,在WHO农药残留分析质量保证实验室联检中名列第五。
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育成,2014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127天,株形紧凑,株高300厘米,穗位125厘米,雄穗分枝4~6枝,花药黄色,颖壳浅紫色,花丝浅粉色,果穗锥型,穗轴红色,穗长18.7厘米,穗行16行左右,行粒数39粒,籽粒黄色,粒型半马齿型,籽粒顶端桔黄色,百粒重38.5克,出籽率89.3%。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46.2千克。适宜山西春播中晚熟区种植,每667平方米留苗4 000~4 500株。
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研发。以梨树乔化郁闭果园为改造对象,通过“提干、落头、简化主枝”一系列树形改造,将圆头郁闭树形改造为水平单层叶幕的高光效开心树形;通过长轴结果枝的系统培养与更新修剪,提高了果实品质,已在山西省示范推广6 700公顷,为梨树的优质生产和长期丰产奠定了技术基础。研究成果开始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示范应用。
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生育期125天,株高158~170厘米,穗长 23~25厘米,产量水平300~350千克。米色金黄,小米蛋白质11.23%,脂肪4.28%,直链淀粉13.98,钙161毫克/千克,铁36.88毫克/千克,锌30.29毫克/千克,硒 44.78微克/千克,VB1为 0.51毫克/100克,胶稠度125毫米,糊化温度50℃。适宜无霜期150天以上地区春播。
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育成,2014年通过国家品种鉴定。生育期120天,平均株高167.8厘米,穗长33.4厘米,穗粒重67.9克,千粒重27.4克,籽粒粗蛋白9.56%,粗脂肪3.44%,粗淀粉74.38%,单宁1.01%;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全国高粱酿造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5.1千克,比对照泸糯13号增产9.3%,比对照两糯一号增产16.1%,国家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444.8千克,比对照泸糯13号增产8.9%,居1位。适宜山西、四川、重庆、湖南、贵州、湖北等糯高粱适宜区种植。
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育成,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果穗圆锥形带歧肩,平均穗重426克,最大1.6千克;平均粒重8.0克,最大11克;果皮紫黑色,较厚、韧;肉较软,完全成熟具浓郁玫瑰香味,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8%,品质上等。树势中庸,果枝率56.0%,结果系数为1.37,坐果率平均为31.2%,果实发育期63天,丰产性强。较抗白腐病和霜霉病,不裂果,适宜在华北、西北地区种植。
山西省共有盐碱地30万公顷,其中大同盆地有20万公顷。山西省农科院高度重视盐碱地改良工作,通过近20年的研究,构建了化学、生物、农艺、水利为一体的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体系,形成了盐碱地改良—种草养畜—培肥土壤的循环农业模式,在雁门关地区示范推广1.34万公顷,彻底改良盐碱地3 350公顷,制定山西省地方标准6项,研制开发出盐碱地改良专用肥8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并通过国际合作输出到阿尔及利亚,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大影响。
山西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研发,为脉冲式注水移栽机,可一次完成开沟、栽苗、脉冲注水、覆土以及镇压保墒等作业,移栽后幼苗成活率高,满足农艺要求,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采用脉冲式注水可以实现每移栽一株甘蓝苗的同时在其根部浇注一股水,满足其生长需求,最大化的利用了水资源,节省了田间运输水的成本。
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研发。针对我国乔化果园普遍存在的树冠郁闭问题,以“上部落头、基部提干、中部选留主枝、培养长轴果枝”为技术核心,通过对现有郁闭果园树形结构和栽植密度的系统改造,改善果园整体光照环境,促进果实品质发育,实现苹果高产、优质、高效的统一,并大幅度延长果园经济寿命。
该技术成果目前已在山西省35个县区进行了示范推广,启动改造郁闭果园6.7万公顷,被农户评价为 “我国苹果树形的二次革命”,已经成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苹果主导树形,适宜在山西省及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推广应用。
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发。该技术建立了幼龄羊“JIVET”技术体系和优种羊快速繁育“MOET”技术体系,提出了肉用杂种绵羊育肥期和绒山羊的营养标准;构建了绵羊和绒山羊舍饲养殖技术体系。使长绒型绒山羊成年母羊产绒量达857克,改良后代产绒量增加140克;优种羊胚胎移植受胎率达66.67%,幼龄羔羊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卵裂率达65.6%,应用前景广阔。
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发。依据母猪生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对母猪生活空间、功能区域合理布局,形成母猪舍饲散养、大群饲养工艺,借助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了母猪大群饲养状态下的精确饲喂、发情鉴定、健康鉴别及自动分离的智能化精确管理。该技术可使母猪每头年均多提供断奶仔猪4.03头,年淘汰率降低20.04%,利用年限延长1.2年,较国内同类产品价格降低30%左右,较国外产品价格降低40%,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育成,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半冬性晚熟品种,株高85cm,分蘖较强,亩穗数39.6万穗、穗粒数36.8粒、千粒重43.7克。抗倒性、耐旱性好。高抗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中抗条锈病。籽粒容重794克/升,蛋白质含量13.14%,面粉湿面筋含量29.9%。国家区试产量537.8~546.5千克,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80.0千克,比对照石4185增产7.2%。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山西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育成。2014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4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早期果实丰产性强,果实大,呈短柱形,果顶稍膨大,果皮鲜红,平均单果重30.2克,最大果重80.3克。果实酸甜爽口,果肉厚、果核小、果汁多。抗裂果,适应性较强,适宜华北沿黄河及西北枣树栽植区种植。
山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生育期75天左右,属中熟型春白菜品种。叶球卵圆形,抱合方式中桩合抱,叶色绿色,心叶黄色,品质好,口感好,抗霜霉病、软腐病和病毒病。单株重3.5~4.0千克,每667平方米产6 500千克左右。适宜春秋两季栽培。
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株高25~35厘米,叶色翠绿,鲜根圆柱形,花果全部集中于顶端。鲜根长28~32厘米,直径0.6~0.8厘米,粗细均匀,根身与近芦头部位根皮颜色相近,黄白色,生育期2.5年,花期5~8月,果期7~8月,千粒重2.9~3.1克,单株种子均产1.74克。综合适应性、抗涝、抗旱、抗病性较强、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