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者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017-12-09 22:38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丧偶适应性老年人

米 峙 /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

丧偶者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米 峙 /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

丧偶事件是最严重的生活事件,会对个体造成巨大冲击。研究丧偶者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文献:一、适应性影响的人口学因素,二、适应性影响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力求展现国内外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

适应性;丧偶者;研究综述

丧偶事件是人生中面临的一种重要丧失,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当陪伴多年的配偶死亡时,个体丧失配偶的同时也丧失了原有的身份和角色,这种突然的变化,会给丧偶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适应丧偶后生活,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是研究丧偶事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外对此问题已有大量学术成果,在我国,学术界对此也有所涉及,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足。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发现,丧偶者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丧偶者的人口学特征死亡的情境、丧偶者的个体心理特征和丧偶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丧偶事件影响的人口学因素

学者针对丧偶事件的影响因素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性别因素。

Pearlin等人认为,婚姻关系中,男性比女性要得到更多的利益。反过来,丧偶后,男性要承受更多的压力(P earlin et al.,1989)。

有研究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与他人形成亲密的信赖关系,特别是更倾向于信赖配偶(Fischer et al.,1982)。在婚姻关系中,女性更多的给予配偶精神上的支持,更多的来维持家庭与外界的联系。男性的社会排他本性和通过配偶维持外界联系的特点,可能会导致男性更多地依靠配偶来获得社会参与、社会支持。反过来,丧偶后男性更容易产生社会和情绪隔离(Ferraro et al.,1984)。因为社会接触和精神支持对于丧偶期的适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社会隔离可能会导致丧偶男性老人要比丧偶女性老年人承受更大的压力。另外,由于整体丧偶女性老年人比例较高,因此丧偶女性老年人更容易接触到丧偶群体,这非常有利于老年女性丧偶期的恢复(Umberson et al.,1988)。

Stevens曾以60-75岁、丧偶在三到五年内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来了解性别对晚年丧偶者生活状况及适应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会影响人们的资源运用,如鳏夫在经济、教育方面比寡妇有优势,而在关系的资源上,丧偶妇女的适应比男性好,支援网络也较男性多,这些支援包括来自亲密的女性朋友、邻居及子女的支援。影响丧偶适应的因素包括:收入、健康、社会支援网络等。与男性丧偶者相比,女性丧偶者的收入和经济压力较大(Stevens,1995)。

在丧偶的适应方面,不少的研究报告提出,与女性相比,丧偶事件对男性造成的冲击较大,引发较高的危险性(Powers,1994)(Sanders,1988)。女性的适应状况比男性好,尤其在晚年阶段(Pickard,1994)。但仍有其他的研究提出,性别没有显著差异(Sanders,1988)。

2.年龄因素。

在丧偶事件的研究中,发现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年轻丧偶者与年老丧偶者相比,丧偶症候群较多(Landau,1991)。Sanders对45位丧偶妇女进行比较,其中21位年龄在65岁以上,24位年龄在63岁及以下,其丧偶期均超过18个月,研究发现与年老丧偶者相比,年轻丧偶者对丧偶事件反应的程度较强烈(Sanders,1981)。Landau引用Ball(Ball,1977)的研究报告,也提到相同的结果,即年轻的丧偶者比年老的丧偶者所经历到的悲伤反应更强烈(Landau,1991)。

还有研究发现,丧偶事件对于70岁以上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水平影响不大,但对于70岁以下的老年人有明显影响。因为对于年老丧偶者来说,与他同龄的大部分是有偶老人,且常和他们的配偶一起参加社会活动,所以70岁以下的丧偶老年人在社会群体中更容易被看作是异类。而对于70岁以上丧偶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很多朋友也已丧偶,通过和他们的联系很容易加入到社会群体中(Blau et al., 1961)。

3.教育程度因素。

关于教育与社会经济地位对丧偶老年人影响的问题,Simpson曾引用Anderson的描述说,教育程度越高者其面对困难的情况,越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所以其适应性较好。教育是影响个人社会阶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丧偶后适应的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在社会中那些高教育者,其社会特权较多(Simpson,1980)。Pellman针对160位妇女,其中80位是寡妇,80位是一般妇女,年龄都在60岁及以上,进行有关社会整合、日常生活挫折、压力及寻求社会支持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和教育程度、与社区整合能力有关,即教育程度越高者寻求社会支援的能力越好,社区整合能力越强。米切尔的研究中也证实了教育程度越高者,其面对困难的情况,越能用各种不同的活动来处理,所以适应越好,适应程度的分数越高(Pellman,1992)。

小结:作为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丧偶事件的研究必然涉及到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国外的各种研究说明,丧偶事件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因素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男性、低龄、低受教育程度的丧偶老人受到的冲击更大。

二、丧偶事件影响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针对丧偶事件影响的心理学因素,国内外多位学者对此都进行过深入研究。总结学者们的观点,虽然丧偶者经历丧偶事件时处于不同人生阶段,但大部分的重要元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类:1.依附关系(丧偶者与逝者之间依附关系的本质)。包括逝者与丧偶者之间依附关系的强度、依附关系的安全度、爱恨冲突的关系、与逝者的冲突;若是爱恨交织、高度自恋或高度依赖,则容易阻碍悲伤的产生。2.死亡形式。在何种情况下过世会影响丧亲者的反应。传统上,死亡分为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杀、他杀,意外死亡和老人自然死亡带来的悲伤会有很大不同;而不确定的失落与多重失落容易造成更强烈的悲伤反应。3.悲伤经验。要预测悲伤反应,必须了解个人过去的失落经验,以及过去如何处理失落的悲伤;特别是曾有过困难悲伤反应或忧郁疾患者,较易有困难的悲伤反应。4.人格变数。指个人的性格特质,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影响克服情绪压力的能力。人格因素包括自我概念、压抑感觉的程度、处理焦虑的能力、克服压力情境的能力等等。人在不能忍受巨大压力时,便会退缩以保护自己去对抗强烈的感觉;因为没有能力忍受情绪压力,便会缩减悲伤的过程,造成悲伤的困难,而越是人格违常的人,越不容易克服悲伤。5.社会因素。人们都属于各种不同社会次文化团体,种族、宗教只是其中两项,这些次文化提供了行为准则与仪式,如爱尔兰人、意大利人、犹太人等皆各自有着不同的悲悼习俗。而悲伤过程中,能够从家庭内和家庭外,获得情绪及社会支持,也就是在一个互相支持、相互增强的情境下处理悲伤是很重要的。6.其它压力。另一个影响悲伤的因素,是因死亡所引发的改变和危机。有些个人或家庭在死亡事件后,经历到很大或者无可避免的改变,包括严重的经济恶化等(引自陈绍韵,2000)。

小结: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说明我们应注意丧偶老人适应过程中相应的影响因素,在相关的研究中,丧偶老人适应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归纳出相似的特点,这对于我们正确面对丧偶老人适应障碍有所帮助。但是,由于国内研究的相对较贫乏,我们尚不能武断定论我国的丧偶者在适应的过程中完全符合这些研究发现。因此未来应多对对我国丧偶老年人适应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深入探讨这些因素为什么会产生影响,产生哪些影响的。

[1]Blau, zena s.structural constraints on friendships in old a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1, 26,429-439.

[2]Ferraro,Kennethf.Elizabeth mutran and charles m.barresi.1984”wilowhood,health,and friendship in later lif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5:245-259.

[3]Fischer,claude s.and susan l.phillips.1982.who is alon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with small networks, in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edited by letitia anne peplau and Daniel perlman, new york; wiley.

[4]Lund.d.a(1989) conclusions about bereavement in later life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in d.a.lund(ed)older bereaved spouses: research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pp.215-231)new york: taylor and francis/hemisphere.

[5]Pearlin,leonard I,and morton a,lieberman.1989,”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stress proc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2:337-356.

[6]Pellman.j(1992)widowhood in elderly women: exploring its relationship to community integration.hassles,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seeking,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vol35(4),253-264.baywood publishing co, lnc.

[7]Pickard.s(1994),life after a death: the experience of bereavement in south wales, aging and society,14,191-217.

[8]Sanders,c.m(1981)comparison of younger and older spouses in bereavement outcome .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11, 217-232.

[9]Stevens,n,(1995)Gender and adaptation to widowhood in later life aging and society,15,37-58.

[10]Umberson,debra and james s.house.1988,”sec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tlanta,GA.

[11]陈绍韵,“阿含经典之丧亲辅导个案初探”,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grad-th/61.htm#_ftn67,2000.

猜你喜欢
丧偶适应性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丧偶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天然气管道掺混输送氢气适应性研究进展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全球约有2.59亿丧偶妇女 近半数贫困潦倒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